清明,追寻先辈足迹

杨杭鹤

<p class="ql-block">清明期间,借回乡扫墓之机,寻访了外祖父廖海涛烈士在家乡曾经战斗过的足迹(或相关场所)。此行从廖海涛出生及早期革命实践地——上杭县溪口镇开始,参观了大连村忠诚教育基地、大洋坝村陈屋红军医院、上三溪村红色交通线,以及龙岩东肖镇龙泉村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部、政治部旧址(纪念馆)、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白沙镇苏一田村岩连宁特区政府(既红九团司令部、政治部)旧址等红色景点。</p><p class="ql-block">(摄于双髻山顶——双髻山地区特有民俗:垒罗墩。“垒罗墩”祈福作为双髻山独有的文化习俗和心灵寄托方式,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p> <p class="ql-block">一、龙岩市上杭县溪口镇大连村</p> <p class="ql-block">(一)忠诚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溪口忠诚公社位于上杭县溪口镇大连村,是整村革命基点村,是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主战场之一,也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福建籍最高将领廖海涛的出生地。忠诚公社占地面积约 4200 平方米,主要包含忠诚教育基地、抗日英烈廖海涛生平事迹展、廖海涛故居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忠诚教育基地由“忠诚 ”革命纪念亭、“将星长廊 ”雕塑、“ 闽西南三年游击战 ”浮雕墙、“一心向党 ”宣誓台,“鱼水情深 ”群雕、“红色五兄弟 ”群雕、“金石信仰 ”群雕、“北上抗日 ”群雕等八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二)抗日英烈廖海涛生平事迹展</p><p class="ql-block">展馆建于 2023 年, 占地面积约400 平方米,展陈面积 301 平方米。展陈共分 3 大板块,分别为:投身革命,忠诚铸魂;三年苦斗,铁石荣光;北上抗日,壮烈殉国。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廖海涛烈士光辉而短暂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三)廖海涛故居</p><p class="ql-block">廖海涛原故居在上世纪40年代被国民党反动派焚毁,解放后政府部门拨款在原址重建。2024 年,溪口镇积极争取革命老区项目资金对廖海涛故居主体进行修缮,对故居周边道路进行提升改造。故居占地面积约 22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260 平方米,为土木两层结构, 由外门楼、雨坪、院墙、下厅、天井、连廊厢房、后落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二、龙岩市上杭县溪口镇上三溪村</p> <p class="ql-block">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八七会议决定要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秘密交通网。</p><p class="ql-block">闽西、赣南苏区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史称中央苏区。由上海党中央所在地通往中央苏区的红色交通线在全国所有交通线中,这条秘密交通线地位至关重要,作用非常显著,被称为中央红色交通线。</p> <p class="ql-block">这条交通线初期有水、陆两条,水路由上海—香港—汕头,沿韩江乘船经潮州—大埔三河坝,转汀江至茶阳,到青溪村沙岗头(沙岗市),走山路经多宝坑、洋门、党坪、铁坑、伯公坳进入福建永定桃坑,经上杭、长汀到江西瑞金;陆路由上海—香港—汕头,走饶平黄冈到大埔东部苏区的枫朗和村,进入福建永定,经上杭、长汀抵达江西瑞金。</p> <p class="ql-block">上三溪红色交通站旧址(尚德堂)位于溪口镇上三溪村一路9-10号,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坐北朝南,土木结构。1930年至1931年间,红色交通线经过此地,在此设立临时站点,负责白砂与溪口大洋坝站的衔接。</p> <p class="ql-block">摄于尚德堂</p> <p class="ql-block">通过红色交通线到达中央苏区的部分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三、龙岩市上杭县溪口镇大洋坝陈屋</p> <p class="ql-block">闽西红军医院旧址——福兴楼位于溪口镇陈屋村,是一座方形土楼,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占地面积1560平方米,宽52米,纵深30米。共有4层126个厅(间)。1929年6月,中共闽西特委在蛟洋创办了第一所红军医院。1930年春,红军医院迁往龙岩城与爱华医院合并,成立闽西红军医院。</p> <p class="ql-block">1930年10月,闽西红军医院从小池迁到溪口陈屋村的“福兴楼”和陈氏祠堂里。医生有10余人,看护员20多人,罗化成任院长。医院内设有政治处、保卫科(下辖一个警卫队)、医务科、财务科、后勤科。临床科室有轻伤所、重伤所、内科、外科、中医科、西医科。病房分为伤员房和设在陈氏祠堂的病员房、传染病房,并附设有制药厂。次年11月,医院迁往白砂赖坑。闽西红军医院在此期间,救治红军伤员数千人。</p> <p class="ql-block">摄于福兴楼红军医院</p> <p class="ql-block">四、龙岩市新罗区东肖镇龙泉村</p> <p class="ql-block">1938年2月27日,新四军二支队及各界代表和当地群众6000余人,在此举行抗日誓师大会。</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二支队纪念馆位于新罗区东肖镇龙泉村仕丰厝旁,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室内陈列新四军二支队史(1938年~1945年)。</p><p class="ql-block">1998年3月1日,在纪念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抗日60周年的日子里正式开馆。仕丰厝为二支队司令部、政治部办公旧址。第二支队在东肖整训期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龙泉村成为运动的中心。3月1日,新四军第二支队全体将士两千余人整装从白土红场(西牛塘)出发,高唱战歌,奔赴抗日前线。</p> <p class="ql-block">摄于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部、政治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五、龙岩市新罗区市区(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位于龙岩市新罗区北环西路51号,是一座全面反映闽西革命史、重点凸显中央苏区(闽西)历史的综合性革命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主要两大陈列内容:</p><p class="ql-block">(一)红色闽西陈列</p><p class="ql-block">该陈列展示的是闽西地区的红色革命政权的发展历史。</p><p class="ql-block">(二)闽西革命烈士事迹陈列</p><p class="ql-block">该陈列共分为9个部分,在全面介绍闽西烈士概况的同时,重点展示了121位著名烈士的英勇事迹。展出烈士遗物100多件,照片400余幅。</p> <p class="ql-block">六、龙岩市新罗区白沙镇苏一田村</p> <p class="ql-block">岩连宁特区政府旧址位于新罗区白沙镇苏一田村,坐南朝北,总面积约6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1934年初,红九团在团长吴胜、政委罗桂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陈仁等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当年4月,方方传达中革委的命令,在岩连宁地区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成立军政委员会,方方任主席。1934年,红九团团部迁往苏一田,在吴氏祖祠召开群众大会,成立岩连宁边区革命委员会。1934年11月7日,成立岩连宁特区政府,与红九团司令部一起,设在苏一田的吴氏宗祠继德堂。</p> <p class="ql-block">位于旧址的廖海涛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政治部设在盘古庙,后方医院设在新厝。岩连宁特区,是久经考验的战斗堡垒,是坚不可摧的红色组织。</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片祖辈曾以热血浇灌的山岗,指尖抚过战壕边斑驳的碎石,恍惚间听见冲锋号穿越八十载风霜,与胸腔里流淌的血脉同频震颤。展板上的那张照片,因历史久远而模糊,却仍能辨认出外祖父的样子——那个在泛黄照片里沉默微笑的年轻人,此刻突然鲜活起来。他写“只有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没有屈膝投降的布尔什维克”时,是否也望见了今日的炊烟袅袅、孩童嬉闹? </p><p class="ql-block">枪炮声远去的年代,传承不再是生死相托的密信,却是晨昏间的正直、逆境中的坚韧。临别时耳畔似有长风掠过林海:“去吧,带着我们的眼睛,看这用命换来的春天。” </p><p class="ql-block">临行回望,山花烂漫处,多少未及重逢的告别,终成山河无恙的伏笔。</p><p class="ql-block">(老区新颜)</p> <p class="ql-block">念奴娇•访岩连宁特区政府&红九团司令部、政治部旧址</p><p class="ql-block">翠峰千叠,揽烟霞,漫卷碧霄如洗。</p><p class="ql-block">一脉清溪浮鹭影,小棹摇开云气。 </p><p class="ql-block">石径苔深,竹篱花瘦,几处炊烟细。 </p><p class="ql-block">斜阳桥畔,古樟犹诉年岁。 </p><p class="ql-block">遥想星火当年,赤旗翻浪,血染山河志。 </p><p class="ql-block">瓦舍灯明传夜语,铸就铁肩豪气。 </p><p class="ql-block">垄上春耕,檐头燕语,稻浪连天际。 </p><p class="ql-block">东风长在,人间换了新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