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袭水袖丹衣,一曲醉人惊梦。在最撩人的春色里,明眸流转,裙裾飞扬,恍若穿越千年……初遇昆曲,是在一个静谧的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老旧的电视屏幕上,《牡丹亭》中杜丽娘那婉转的唱腔如丝吟般萦绕,瞬间将我拽入那个如梦似幻的世界。自那以后,我便一头扎进昆曲的海洋,而“南洪北孔”的《长生殿》和《桃花扇》,更是成为我深入理解昆曲魅力与戏剧影视文学内涵的两把钥匙。</p><p class="ql-block"> 在戏剧影视文学的广袤天地中探寻光影,“南洪北孔”的《长生殿》与《桃花扇》,无疑是这场邂逅里最浪漫璀璨的星辰,照亮我对这门古老艺术的热爱,也为我理解戏剧影视文学打开全新的艺术维度——从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到南洪北孔的《长生殿》与《桃花扇》,昆曲的演变之路,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绮梦之旅,既承载着汉语言文学的深厚底蕴,也不断地演绎着创新之美。</p> <p class="ql-block"> 回看经典,品味人生——当浪漫唯美的《牡丹亭》遇到哀婉凄美的《长生殿》,当华美自然的《西厢记》遇到家国情怀的《桃花扇》,昆曲以她那独特的艺术形式将古典文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中国戏剧在文学中所存在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不仅如此,从汤显祖到南洪北孔,昆曲在岁月长河中所编织的绮梦之旅,也以它的创新之美和汉语言文学的力量传承,照亮了戏剧影视文学的发展道路,让我们得以领略到这门古老艺术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初“听”《桃花扇》,是从我翻开一本泛黄的戏剧作品集时开始研习的,当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故事如潮水般涌来时,那“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的开场唱词,就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瞬间带领我打开南明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阅读此部剧本时,个人仿佛看到李香君在妆楼之上,眉眼含情又坚定倔强,为了爱情与操守,不惜血溅诗扇;侯方域在乱世中辗转,那份对国家的忧心、对爱人的思念,被孔尚任刻画得丝丝入扣。每一句念白、每一段唱词,都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人物内心最真实的映照。</p><p class="ql-block"> 从戏剧影视文学的角度来看,《桃花扇》中的每个人物塑造堪称一绝,每个人物也都真实演绎着他们的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中跌宕起伏。种种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命运紧密交织的写法,作者孔尚任不仅给予创作者无限的启发,而且在后期影视创作中,为如何塑造立体角色也引发了无数观众共鸣的情感与深思。</p><p class="ql-block"> 从生活到戏剧,意志是人们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行动是表达意志的方式和过程。如果说西方的戏剧艺术是追求写实的规范化,那么中国的戏剧艺术便是强调神韵的程式化。作为昆曲代表作之一的《桃花扇》,名列中国古典戏曲五大名著之一,同时也是我学习传统文化的第一本关于戏剧,以及戏曲书籍的研习课程。虽然只是业余爱好,但作为戏曲爱好者,随着对戏曲的热爱,让我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也逐渐对戏剧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后来,有幸通过舞台剧观看了《桃花扇》的演出。当舞台上的演员们水袖轻扬,唱腔婉转,我彻底被昆曲的魅力所征服。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影视屏幕难以完全给予的。舞台上的场景布置、演员的身段动作,一招一式皆有韵味,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丰富的情感。这突然让我明白,戏剧影视文学虽依托不同媒介,但追求的艺术本质相通,都是为了讲述动人故事,传递深刻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桃花扇》让我领略到昆曲在历史叙事与人物塑造上的精妙,那么《长生殿》则是带我走进了爱情与传奇的梦幻之境。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但洪昇的《长生殿》却赋予了它别样的浪漫与深情。“今夕欢娱,风清月朗,笑他梦雨暗高唐。”从华清池畔的恩宠,到马嵬坡下的诀别,再到天上人间的寻觅,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在昆曲的演绎下,时时刻刻、从头至尾充满着诗意与悲剧色彩。</p> <p class="ql-block"> 在欣赏《长生殿》时,我不由得思考着它与影视创作的关联。剧中对爱情的细腻描绘,从最初的甜蜜到后来的无奈与痛苦,为影视爱情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创作与灵感。在影视剧中,常常需要展现爱情的多面性,《长生殿》则告诉我们,有时剧本的创作无需过多直白的台词,而是可以通过人物的唱词、动作和神情,就能将爱情的复杂层次展现出来。而且,剧中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奇幻的神话元素相互交融,这对于影视创作在场景构建和故事架构方面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如何平衡现实与想象,如何在历史框架内演绎浪漫爱情故事,可以说《长生殿》给出了精彩的示范与标榜。</p><p class="ql-block"> 昆曲在戏剧影视文学的现代意义,远不止于提供创作素材和灵感。它的美学风格,那种含蓄、典雅、精致的美,为影视审美也注入了一股清流。在如今快节奏、追求强烈感官刺激的影视环境下,昆曲的美学提醒着创作者们,艺术之美在于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都是独特的艺术语言,这些元素如果融入影视创作中,能够很高质量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同样,《牡丹亭》的出现,也是昆曲艺术的一次高峰。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相遇相爱,因情而死,又因情复生,这种打破生死界限的情节设定,以情为核心,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含蓄有力的批判,唤醒了人们对自由爱情和个性解放的追求,在当时的戏剧创作中凸显出的独树一帜使昆曲不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成为了传达思想、引发思考的文化载体。</p><p class="ql-block"> 从《牡丹亭》到《长生殿》《桃花扇》,昆曲在不断地演变发展。在剧情内容上,从单纯的爱情奇幻故事,逐渐拓展到对历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深度描绘,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更加广阔。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昆曲也在不断吸收新的元素,表演更加细腻丰富,舞台布景和道具的运用也更加讲究,增强了戏剧的观赏性。</p><p class="ql-block"> 然而,无论如何演变,昆曲始终都坚守着汉语言文学这一核心灵魂。昆曲的唱词和念白,是汉语言文学的精华体现,它们以独特的韵律、优美的词汇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将人物情感、故事情节、社会风貌生动地展现出来。这种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承,让昆曲也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在探索戏剧影视文学的道路上,从《牡丹亭》到《长生殿》,我个人对昆曲的喜爱也与日俱增。这份喜爱不再是简单的欣赏,而是深入到对艺术创作的思考与实践中。在它们陪伴我阅读和创作的路上,它们既是我的良师,教会我如何雕琢故事、塑造人物、营造氛围;也是我的挚友,在我迷茫时给予灵感与慰藉。</p><p class="ql-block"> 未来,我期待带着从昆曲中汲取的养分,在戏剧影视文学领域中继续探索,创作出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 ,让更多人领略到这门古老艺术跨越时空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