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岁的姨妈英姿飒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0年,人民军队急需一批具备一定文化程度或技术能力的青年,扩充人才队伍,以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同时也推动抗美援朝运动的开展。从1950年底到1951年7月,国家连续三次动员青年报考军队院校,在全国发起“参军参干”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全国共有90000余名学生和工人响应号召,报名参军进入军校学习。其中南京报名“参军参干”的人数达到了7000多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0年底,南京有一对中学生姐妹,姐姐19岁,名叫吴惠琴,妹妹17岁,名叫吴惠棋。姐妹俩私下商量报名参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姐妹俩家中有祖、父母;父、母亲和一个未成年的小妹妹。长辈们知晓南京的青年学生纷纷报名“参军参干”时,担心自家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也卷入其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为长辈们经历了战乱时期,过着惊恐、颠沛流离的生活,知晓军人在战争中出生入死,战争是残酷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经过多年的战乱后,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长辈们希望从此天下太平,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长辈们很开明,家里虽不富裕,但仍供姐妹俩读到了中学,从她俩的名字分别有个“琴”和“棋”中,就可以看出长辈们对她们的希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是姐妹俩的祖父,是舍不得这对姐妹去参军入伍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可是,姐妹俩已下了决心参军报效国家。为防止长辈们的阻拦,她们背着家人去报名时,分别把自己的名字改了,姐姐吴惠琴改成了吴静,妹妹吴慧棋改成了吴玲。这样,“不恋‘琴棋’恋‘刀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姐妹俩就顺利地报了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几天后,当参军入伍录取名单张榜公布后,不放心的长辈们瞪大眼睛在榜单上左找右找,也没有找到自家两个姑娘的名字时,这才放心地回了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谁知当天夜里,月黑风清,姐妹俩悄悄离开家门直奔指定的集合地点。天亮后家人才发现两个姑娘不在了,当祖父看到桌上留的小纸条,知道两个姑娘跑去参军了,急得直跺脚,等到父亲打听到集合地点并赶去时,队伍早已开拔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姐妹俩参军入伍后,分赴一南一北,姐姐在上海服役,妹妹在河北省服役,两人相隔千里,但她们不断书信来往,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span></p> <p class="ql-block">军营里的姐妹花</p> <p class="ql-block">姨妈的退役军人优待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面所说的姐妹俩,姐姐吴静就是我的姨妈,妹妹吴玲就是我的妈妈。当年我妈妈在河北省保定服役时怀孕了我,爸爸在北京某部队服役,与妈妈长期分居两地。我出生后,母亲一人在部队照看我有困难,于是就把我交给南京的外公外婆抚养直至成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姨妈不仅有一颗报效国家的大爱之心,而且在家庭里,是一位深受邻里称赞的大孝女,对长辈孝敬倍至,对子女怜爱有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姨妈已从军队转业到上海地方工作。中午在单位食堂吃饭,她十分节俭,时常就买几分钱的菜汤就着米饭吃下去,她把每月积攒的薪水大部份都寄给长辈补贴家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我记事时起,姨妈每年春节回南京看望我的外公外婆,从不舍得坐绿皮火车,而是带着家人坐最便宜的夜间开行的棚车,俗称“闷罐子”,票价只有绿皮火车的一半。“闷罐子”里没有座位,只能席地而坐。车厢的角落放了一只粪桶,挂一个草帘子作为遮挡就成了“厕所”,以至车厢内臭气熏人。“闷罐子”的速度很慢,加上沿途停靠站点多,从上海到南京要“哐当哐当”8个小时以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次外公外婆看到姨妈一家人坐夜车没合眼,一脸疲惫的样子进家门,就会心疼地说“赶紧躺下补补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可是姨妈顾不上补觉,赶忙打开随身携带的大包小包,里面装着给外公外婆及家人买的副食品和衣物。那年头是经济紧缺的年代,这些物品都需凭证、凭票定量供应,姨妈将这些计划供应的物品一大半或全部都带到了外公外婆家,与大家庭共同分享。外婆总是说,大女儿平日省吃俭用下来的有限积攒,如同饭桌上的那一碟酱油,全家人都把它蘸完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姨妈对远在北方的我妈妈一直挂念在心,考虑到我妈妈是南方人,对北方的饮食和生活不习惯,便常常从上海寄去南方的食品,或购买衣物、生活用品寄给我妈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一年,我妈妈生病住院,已转业到地方的姨妈知道后,即向单位请了事假前去探望。当姨妈突然出现在病房时,我妈妈惊讶得喜出望外,说:“姐姐你怎么有时间来看我的?”姨妈谎称是单位出公差,顺道来的。我妈妈却信以为真,激动地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啊,世上真有这么凑巧的事”。可以看出妹妹见到姐姐是何等的高兴,姐妹情深,身上的病痛顿时减轻了一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实,姨妈这样说是为了让我妈妈放宽心,不让我妈妈生疑自己的病情是不是很重了,徒增心理压力。可我妈妈哪里知道姨妈请的是事假,不仅要扣工资,来回路费都是自己掏腰包。 </span></p> <p class="ql-block">姨妈(右)看望生病住院时的我妈妈(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和姨妈的相遇是上天赋予的命缘,最终我和她有了不可割舍,胜过母女的亲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我出生之后,一直由外公外婆抚养,妈妈因在远隔千里的河北省部队服役,军务(通信兵)繁忙,还要拉扯我的两个弟弟,加之爸爸在另一地方服役不在她身边,因此妈妈很少回南京。而我稍长大后每次到北方与妈妈团聚,都因为水土不服无法适应北方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样我与姨妈的接触就多了起来,那时姨妈还没有孩子,她把我看得如同自己的女儿一样,每次回南京时都会给我买食品、衣物和玩具,还带我去公园玩。即便姨妈后来有了自己的三个女儿以后,她对我仍然一视同仁,给三个女儿做新衣或买礼物时,同样有我一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每年暑假都要到上海姨妈家住一段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姨妈家,姨妈教给我许多人生的道理,比如:要礼貌待人,做事要有计划,要心胸宽阔,要谦虚好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姨妈还教会我做饭、做菜、教会我踩缝纫机,我甚至能做些简单的衣服。姨妈还把全家一个月的菜金交给我,每天让我去菜场买菜,再将每天的开支记录在本子上,月底结账,教会我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姨妈看到我有点滴进步,常常鼓励表扬我,让我树立了自信心和上进心。我和姨妈的感情逐渐加深,在一起时,总有说不完的心里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个世纪80年代初,姨妈退休后,时常来南京照顾外公外婆。我有了孩子后,她还帮我照看过孩子。姨妈给予我的恩情说不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和姨妈的关系比我和妈妈的关系还要亲、还要“铁”,以至姨妈的邻居都以为我是她的大女儿,甚至连我妈妈都会有点嫉妒了。 </span></p> <p class="ql-block">中间坐着的是姨妈,抱着幼小的我</p> <p class="ql-block">我和姨妈姨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一次我在上海姨妈家时,亲眼看见一位女邻居下楼梯时突然摔倒了,爬不起来,神智也有些模糊了。姨妈虽不是医生,但她在部队和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医学常识,见此情况,赶紧用手腕托住邻居的脑袋,不让摇晃,因为如果是脑溢血的话,头部晃动会加剧脑部压力,增加再次出血的风险,甚至会危及生命。姨妈就地坐在楼梯上,用手腕一动不动地托着邻居的头部,一只手腕托酸了,麻木了,就轻轻地换另一只手腕继续托,一直坚持到救护车到来才松手。由于邻居头部被姨妈的手腕稳稳托住,加上抢救及时,不仅挽回了生命,而且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事后这位邻居的家属上门千恩万谢,姨妈却说救人帮人是应该做的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姨妈晚年时,她的三个女儿和三个女婿对她都非常孝敬,给了她无微不至的贴心关爱,欢乐的亲情氛围使得老人家幸福愉悦,尽享天伦之乐。这都得益于姨妈一生为人做事的言行潜移默化地给子女们做出了表率。从天道轮回的角度看,这是姨妈一生积德行善的福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3年10月31日,一生把“宽以待人,严以待己”作为信条的姨妈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92周岁余。噩耗传来,我心里有千般的不愿,万般的不舍,泪水夺眶而出,惟愿姨妈在天堂安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又到清明时节气,最是哀思泪雨涟,姨妈那慈祥宽厚的音容笑貌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姨妈对我的恩情难以忘怀,姨妈永远活在我的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姨妈清秀的面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