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单身老人的文化生活

郑海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题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听说建平镇张家窝铺村一组的张清雨老人热衷于工艺品制作,于是,我在春日里的一天下午,骑上电动车前去他家走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刚走进他家的院子,就见张清雨老人正在用手把锯截一根长约半米,直径约10厘米左右的灰色塑料管。见我前来,他赶忙放下手里的工具,热情的把我招呼到屋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来到屋里,我开门见山,向老人家说明来意,他立刻兴奋起来,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起了写字台上摆满的他亲手制作的工艺品,还边介绍边说着工艺品的名字:灯上福禄、步步高、美美美、福星高照、求福平安、岁岁日子红、福禄如意、飞黄腾达、龙年莲藕、站得高看得远、立马成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接着,老人家向我讲述了他制作工艺品的经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自从老伴因病去世后,张清雨老人觉得天都塌了下来,孤独、无助、忧伤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他,尽管远在外地的儿子一家经常回来看望,但他还是很难从失去老伴的痛苦中走出来……2023年冬季里的一天,他在山上拾柴时无意中捡到几个人们丢弃的小葫芦,他拿回家后就把它们挂在墙上。后来他又捡到了一个台灯座,手拿着台灯座,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看墙上挂着的几个小葫芦,他突发奇想,何不把它们组装起来?于是,他就立刻行动,经过精心地打磨、组装,用胶水“焊接”,一件工艺品诞生了,看到自己的“杰作”,他高兴得像一个小孩子,还给这件作品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灯上福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此,张清雨老人制作工艺品的劲头一发不可收,无论是上山劳动,还是闲暇散步,他都注意寻找原材料,拿回家后,就开动脑筋,结合“零部件”的外形,因陋就简,反复琢磨,边制作,边想象,直至做出成品。老人制作的每一件工艺品都有寓意,件件精雕细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访中,张清雨老人向我讲述了他在生产队劳动时的那段难忘岁月。他从15岁就开始在生产队劳动,当时他父亲在生产队任保管员。后来,公社成立了共产主义大学,因为他父亲是一名瓦匠师傅,于是就被调到公社大学任教员,顺理成章,读过五年小学的张清雨接替了父亲的职位,当上了一名生产队的保管员。从1971年下半年开始,到1981年生产队解体,他都在生产队任保管员,这期间,他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大到生产队的车马农具,小到一个化肥袋子,他都保管得非常到位,从来没有出现过丢失,以及影响社员正常出工的现象。他还跟我说,有一次,一些小嘎子在生产队玩耍时,弄丢了耘锄上的一个小部件,为保证耘锄的正常使用,他牺牲了一个中午的时间才把这个小部件找回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看到这些工艺品,有人不屑一顾,还说:“现在都啥年代了,你还做这些老古董,有啥用?”听到这些,张清雨老人总是淡淡地一笑,还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我一门心思地进行工艺品制作,这是一位单身老人的文化生活,也是生活中的美,更有益于一个人身心的健康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更多的人对这些工艺品却是倾心关注,引发共鸣,有人把这些作品发到了网上,网友们纷纷点赞,还发来电子邮件,鼓励张清雨老人再接再厉,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村领导也亲自前去拜访,还计划为老人提供帮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70岁的张清雨老人脸色红润,耳聪目明,腰不弯,背不驼,身体硬朗,每天想到的就是侍弄土地,再就是用废弃物制作工艺品。他的心很静很静,每天和自己的作品相伴,他又感到很充实。用他自己的话说,静下心来,健康地生活,也是对逝去的老伴最好的告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天的走访快要结束时,张清雨老人指着一个半成品跟我说:“我刚才在当院截的那根塑料管子,就想接到这里。”他边说边用手示范着,“接上之后,就协调了,高是33厘米。”我说:“为啥是33厘米呀?”他说:“这正好是一尺呀!”我这才注意到,他的作品多数都是这个高度,看上去确实很协调,还给人一种美感。他还向我展示了他自制的一些工具,看来,张清雨老人制作工艺品是认真的。通过走访,我想到了网上经常说到的一句话,那就是:高手在民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后的日子,衷心地祝愿张清雨老人健康长寿,制作出更多的工艺精品,以丰富他自己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