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连霍高速上的车辆如甲虫般在河西走廊的褶皱间缓缓蠕动时,我又一次见到了那座横亘在天地之间的天然屏障 —— 乌鞘岭,距离上次与它相遇刚好半年。</p><p class="ql-block"> 乌鞘岭,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它位于祁连山东端,是河西走廊的东起点,海拔 3562 米,也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交汇处。在古代,它被称作 “金关银锁”,如今,它是连霍高速穿越的重要节点。第二次来到这里,对它的地理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乌鞘岭是由褶皱和断层共同作用形成的。山体的褶皱如同大地的年轮,记录着亿万年的地质变迁,而断层则像是大自然的刀痕,将山体切割得棱角分明。祁连山的冰川融水滋养着草原,黄土高原的沟壑延伸至山脚,而内蒙古高原的劲风正掠过明代长城的敌楼。在垭口处,风从河西走廊呼啸而来,强劲的风力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 “世界风库” 的威力。当地有一句俗语:“过了乌鞘岭,又是一重天。” 玄奘西行时曾在此驻足,《大唐西域记》中 “海拔极高,气候严寒” 的记载,与今日的风刀霜剑仍如出一辙。这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的海拔变化带来的气候差异,更意味着从湿润的农耕文明过渡到了干燥的游牧文明。</p><p class="ql-block"> 在乌鞘岭,汉长城和明长城像两条巨龙,盘踞在山脊之上。第二次探访,我特意对比了这两段长城的不同。</p><p class="ql-block"> 汉长城的夯土城墙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已经变得低矮残破,许多段落已经很难辨认。在G312附近,有一些段落的夯土层中夹杂着红柳和芦苇,这些植物纤维在当时起到了加固墙体的作用。遥想汉代,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远征匈奴,这条用土和草筑成的防线,度过了无数金戈铁马的岁月,这些残矮的土埂仿佛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记忆。如今,汉长城遗址已经设置铁丝网进行了必要的保护。</p><p class="ql-block"> 与汉长城相比,明代长城显得更加坚固和壮观。明长城采用砖石加夯土构成。在乌鞘岭标志碑对面的山腰上,我登上了一座垮塌的几乎难以辨认的烽燧,远处的雪山和近处的长城尽收眼底。站在这长满蒿草的长城之上依然能感受到当年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p><p class="ql-block"> 乌鞘岭不仅是一座地理的丰碑,更是一个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乌鞘岭也在发生着变化。连霍高速的隧道贯通,大大缩短了人们穿越乌鞘岭的时间,兰新铁路的电气化改造,提高了铁路运输的效率。站在乌鞘岭的垭口,望着远处蜿蜒的长城和近处繁忙的公路,仿佛穿越了千年的历史时空。汉明长城的残垣断壁,见证了古代边塞的兴衰荣辱。草原深处的嘛呢堆与唐卡,河西走廊的驼队与现代列车,在乌鞘岭的褶皱里交织。藏传佛教寺院的金顶与风力发电机的叶轮同时转动,丝路古道上的烽火台与连霍高速的隧道遥相守望。当车轮碾过结冰的国道,后视镜里的乌鞘岭渐成模糊的青影,似乎感觉到这里从不是地理的终点,而是文明的十字路口。连霍高速的车流与兰新铁路的轰鸣在脚下交响。乌鞘岭用褶皱书写了地质的史诗,用烽燧镌刻了文明的密码,而玄奘留下的脚印,依然在指引着后来者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乌鞘岭,这座承载了千年历史的山脉,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 但是三大高原交汇处那块锈迹斑斑的三角形破铁皮标志,实在是与乌鞘岭的名头极不般配,也着实让游人极为扫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