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鹁鸪

高梅生

<p class="ql-block"> 高梅生</p><p class="ql-block"> 鹁鸪,嘉兴城里人叫野鸽子,我们家乡叫鹁鸪,叫起来鹁鸪鸪鸪。我养过鹁鸪,那是六十年代的事,小鹁鸪是从竹园里捉来的,一次,我去竹园发现一个鸟窩,里面有只小鹁鸪,羽毛刚要出,我就把它带回家里饲养。</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家乡户户种竹子,家家有竹园,都是前房后竹,也就是前面是住房,房屋后面是竹园。竹园是鸟的乐园,竹园里鸟很多,鸟窝也多,那都是些小鸟做的窝,鹁鸪算是大的,其它都是如黃莺、黃春等小种鸟,象喜鹊这种大鸟的窝做在树上。白天,总有鸟儿在竹园里戏息唱歌,对话聊天,一到夜晚,竹园里麻雀叽叽喳,丛林中鹁鸪声声叫,树上喜鹊鸣鹊鹊;清晨,又在鸟的吵闹声中醒来,象是起床的铃声,又象是演奏交响乐章,悦耳又动听,这是当年的永远也回不去的农村景象。</p><p class="ql-block"> 竹园也是人的避暑地。那时没有电风扇、空调,一到夏天,中午大多搬个橙子,拿把蒲扇到竹园里乘凉,有的拿条草蓆到竹园里午睡。小孩子们在竹园里爬竹子玩耍,也是一种童趣,那是遥远的事,也好像是眼前的事,回想起来真有几分眷恋。种竹子有很多好处,一是竹子可以做农具,象铁𨱏、锄头柄;其次用来劈篾打草篰、竹篮;再就是春天有笋吃,秋天有竹头卖。竹园管理粗放,考究点冬天挑点稻干泥,用不着除草施肥。那时,竹园是农村一道美丽的风景,家家户户房后一片绿色,风儿吹来,随风摇曳,象绿浪翻滚。</p><p class="ql-block"> 回归正题。小鹁鸪捉回来后,没有鸟笼,先把它放在铜脚锣里,作为临时办法,脚锣蛮好,盖上有孔,通气又安全。我没养过鸟,没有养鸟经验,不知道怎么养,首先,我考虑鹁鸪饮食,不知道鹁鸪吃什么食物,先用小麦试喂,看它吃否,结果发现小麦鹁鸪要吃,如果它米麦都不要吃,没有办法养活,只有放回鸟窝,看它小麦要吃,就把它留下饲养。</p><p class="ql-block"> 鹁鸪小麦要吃,吃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住的问题,长期养在脚锣里总不是个办法,于是,我动手做鸟笼,到竹器厂讨点毛竹片,作为做鸟笼材料,用铁钉烧红后打成凿子,用来凿眼子,采用榫卯结构,蛮考究的,又学制秤师傅做了一把象钻秤星的钻头,竹刀家里有,这样就开始了制作鸟笼的工作。制作鸟笼的工作蛮艰辛的,不但要耐性还要细心,我手割破了好几次,约经过半个月,一只鸟笼算完成了,小鹁鸪也算有了一个家,鸟笼中间横一根竹梗,供鸟栖息,笼子两边各固定一只小酒盅,一只盛小麦,一只盛水,让它自由采食,笼子底部垫一张纸防漏粪,这样我就开启了养鹁鸪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鹁鸪的羽毛也慢慢长了出来,在我的精心饲养照料下,看养小鹁鸪一天天长大,我心里蛮有成就感的,生产队里不少人知道后都来看鹁鸪,尤其是小孩子,不久它羽毛丰满能飞了,我抓在手时捏住它两只脚,它的两只翅膀扑闪起来已有一定份量,我想它应该会飞了,我天天与它朝夕相处,对它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我想它也是。看着它一直住在狭小的空间里,没有它施展翱翔的舞台,也没有享受自由的快乐,我感到同情和内疚,于是,有一天,我把它从笼子里捉出来放在桌子上,想让它透透气,跟它互动一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神定自若地站着,不时伸伸头,展展翅,我用手抚摸了几下头部羽毛,它感到很惬意舒畅,我感到很高兴得意,</span>谁知它在桌子上停了不一会儿,就飞到横梁上,我呼唤着向它招手,让它下来,谁知它脱去笼子的禁锢,呼吸到自由的空气,感到自由是那么的美好,就丢弃初衷,已不想再回到那个束缚它自由的笼子里,我无法阻止,谁也无法阻止它对自由的向往,然后,它连招呼也不打一个,直接从穿梁洞里飞了出去,飞向自由美丽的大自然,看世界的美好,去与父母团聚,去结识同伴与朋友,去恋爱,去建立属于它自己的家庭繁衍后代。我想也许有一天它会回来,如果它回来,我仍会给它一个自由的世界,结果到今天还没有回来,我想现在它已到了花甲之龄,如果它现在来找到我,我会接纳它供养它。我今天写它,怀念它,不知道它还知道我否。</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试放早了点,如果一年后试放或者当时脚上系根绳子,让它试飞试飞,熟悉熟悉环境,那样的话也许能养家(熟),当然,已没有了也许,这样也好,让它来自自然又回到自然,我们相处了约半年。我今天写它,怀念它,不知道它还知道我否。</p><p class="ql-block"> 鹁鸪飞走后,我把鸟笼拆了,以免睹物思鸟。回不到的过去,忘不掉的少年。养鹁鸪也算是我少年时期的一桩趣事,永远留在我心间。</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8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