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逛逛"定海西乡桥头施和小沙老街

贝贝舟

<p class="ql-block">家乡的千年定海山历史悠久,曾经的明清和民国年代商贸发达,老街众多。去年,参加舟山民政《教授话地名》栏目留言,得到了一本王建富教授送出的书《地载海山 名志千岛——鲜为人知的海岛那些事儿》,其中书中介绍的定海城乡老街都基本探访过,除了定海古城的老街,还先后去过岑港司前街、大沙丁字街、白泉十字街、马岙唐家老街和楼门街、干𬒗龙潭街、金塘柳行街和大丰街,今天再带你去探访定海西乡的双桥桥头施和小沙老街…</p> <p class="ql-block">舟山有意思丨这条传奇老街,曾是舟山交通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在舟山,有这样一条充满传奇故事的老街巷,它是西出定海的交通节点。舟山有意思,今天就跟着美篇先走进定海双桥,去“云逛逛”桥头施老街…</p><p class="ql-block">↓定海双桥街道办事处办公楼</p><p class="ql-block">双桥街道地处定海城西,距城区7千米,东邻盐仓,北靠小沙,西接岑港,与金塘、北仑隔海相望,全街道陆域面积50.21平方千米。双桥街道由原石礁和紫微两乡合并而成,至2007年底,辖6个农村社区,总人口18855人。</p> <p class="ql-block">双桥街道历史文化悠久,拥有槐花井、东岳宫等古迹,是浙江民间艺术之乡(木偶之乡)。双桥街道拥有海岸线5.4公里,可开发拥有万吨级码头的深水良港。野鸭山、老塘山两大码头已初具规模。双桥街道还拥有全市最长的联勤海塘和全市最大的野鸭山海矸,全区最丰富的淡水资源,蓄水量达594万方。</p><p class="ql-block">↓双桥大饼油条店</p> <p class="ql-block">双桥街道是定海区最大的蔬菜供应地之一,拥有一、二线蔬菜基地2840亩,年供应蔬菜8520吨以上;近年来以舟山兴展养殖公司特种动物养殖场为龙头的特色农业养殖业渐具规模,青铜火鸡、獭兔、孔雀、梅花鹿、舟山纯种黄牛等产品市场前景看好。</p><p class="ql-block">↓定海双桥街道综合文化楼</p><p class="ql-block">新时代文明实践所</p><p class="ql-block">党群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海客谈瀛洲:双桥石镜岩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桥头施位于双桥街道东部,起自双桥中心卫生院,终至楝树井自然村,长约480米,宽10-15米。本是72省道(现称为S321省道)中的一段,后因集市繁华而成为定海西乡片的著名街路,因地处桥头施自然村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桥头施地名是舟山比较典型的以姓氏命名的地名,经过明清两代三次海禁之后,大量的新居民于康熙皇帝颁布“展海令”后,涌入舟山从事渔业和垦荒生产。</p><p class="ql-block">展复后产生的自然村名主要有四种来历:</p><p class="ql-block">一是如临城翁家墩等,原住民后代回到故乡,沿用祖上流传的地名;</p><p class="ql-block">二是如大树下、大石头跟、老碶头等,以当地典型的自然地理特征命名;</p><p class="ql-block">三是如安家、李家等,以拓荒者的姓氏命名;</p><p class="ql-block">四是如弄堂孙,岙底陈等,结合姓氏与典型地理特征命名。</p><p class="ql-block">桥头施自然村的施姓先祖定居在吉星桥南边,故以第四种命名方法称村名为“桥头施”。</p> <p class="ql-block">吉星桥是旧时从定海城通往紫微、岑港等地驿道上的石桥↓ ↓ ↓</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定海县志》的“紫微岙图”中已绘出桥梁符号,长约5米,宽约2米,系由石条和石板铺设而成,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旧时的定海西乡片主驿道为卵石道路,从西门开始,经茅岭、坝桥、西高岭到吉星桥,过吉星桥以后,经茹坑岙、东岳宫、南墠桥(现作南善桥)、一路往紫微街去狭门和小沙,一路过鲍家山、小岭到岑港。吉星桥和桥头施就是其中的重要交通节点,逐渐在附近形成了一定的集市。其中,一百多年前由小沙傅氏开设的大生堂就是桥头施集市的引领者。</p><p class="ql-block">位于桥头施小区60号的大生堂地处古驿道上是旧时桥头施开办的第一个大商号↓ ↓ ↓</p><p class="ql-block">残存宅门和外墙上至今还能依稀辨别的“南北杂货、各省药材”八个大字,就是桥头施集市的原始烙印。</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为加强对沈家门、岑港、西码头等重要港口的控制,强抓民伕修建了定沈、定西和定岑三条泥石公路。其中,定岑公路即在吉星桥北侧通过,并在溪流上新建了一座新桥。</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后,定岑公路修复、改建为72省道(现称321省道)。1953年,石礁乡设立以后,乡政府址设桥头施,供销社、邮政所、大礼堂等各类基础设施陆续在公路两侧设立,桥头施以其地理和政治优势,进一步发展成为大集市。</p><p class="ql-block">虽然由于时代的变迁,旧时因交通而兴的桥头施逐渐远离交通主道。但改革开放带来了附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增大了对生活资料的需求。</p><p class="ql-block">↓桥头施街的酒坛</p><p class="ql-block">虽然由于时代的变迁,旧时因交通而兴的桥头施逐渐远离交通主道。但改革开放带来了附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增大了对生活资料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当地老人们至今还怀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桥头施赶集的场景:每到过年过节,桥头施街的两侧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商贩,石礁、紫微两地民众蜂拥而至,摩肩接踵,煞是热闹,乡政府旁的大礼堂放电影时,也会出现万人空巷的情景。2009年10月,贯通南山的东南隧道通车,72(S321)省道改道,桥头施街成为名副其实镇区道路。</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桥头施依然是双桥街道的商贸中心两侧店铺林立菜场、饭店、银行、通讯营业厅等一应俱全人来人往,活力依旧。</p> <p class="ql-block">小沙街道,别名“锦沙”,是舟山市定海区下辖街道,小沙街道位于舟山本岛西北部,三面环山,东邻马岙,南靠双桥,西接岑港,北临长白水道。小沙街道是“浙江省省级文明镇(街道)”,小沙街道以海淡水产品养殖、农业种植、船舶机械制造业为支柱产业。</p><p class="ql-block">小沙街道下辖:庙桥社区、滨海社区、光华社区、大沙社区、增辉社区、青岙社区6个社区和毛峙村1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小沙街道庙桥头66号。2021年辖10村。</p><p class="ql-block">小沙街道的旅游景点有复翁堂、三毛祖居、甩龙桥、天后宫、净土庵、小沙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寺岭古桥、陈家祠堂等。</p><p class="ql-block">↓在小沙街道办事处前</p> <p class="ql-block">↓她为什么被称为舟山"小沙女"?《橄榄树》里的故乡到底在哪里?</p> <p class="ql-block">小沙老街位于小沙街道庙桥社区,北起霓桥外,南至马家桥与后溪坑、甩龙桥相接,长约660米,宽约3米。因原是小沙岙的商贸和集市中心而得名,也称街里。后因地处新光村内而更名为新光老街。</p><p class="ql-block">↓小沙老街俯瞰</p> <p class="ql-block">据清康熙《定海县志•大沙岙图说》记载,小沙岙和大沙岙“皆以(海边)沙坡得名。”小沙岙名称源于宋代,其范围大致为2001年7月小沙镇与大沙乡合并成立新的小沙镇之前的原小沙镇地域范围。清康熙《定海县志•小沙岙图说》记载:“发脉于寺岭九峰山。山下有九溪,旋折包涵,结成此岙……。”其时,东有大周岭、古德岭通马岙,南有茶岭、大岭通往紫微,西有岑港岭、鲍家岭通往岑港、青岙和大沙,北面则由“筑塘老爷”缪燧主持修建的小沙大塘连接长白港(长白水道)。海边旧时有沙滩,岙以沙滩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在康熙《定海县志•小沙岙图》中,小沙老街记载为“中路”。中路北至霓桥与来自海边的道路相接,两侧房屋密布,从霓桥开始,向上数百米后分为三支:一支经茶岭往紫微,一支往寺岭去盐仓,一支经石佛庵、大周岭去马岙,既是周边各村岙通往小沙的驿道汇聚之地,也是古时从水路通往千年古刹——吉祥寺的古香道。</p> <p class="ql-block">由于明清两代的三次海禁历史,旧时土地丰腴的小沙岙同大沙等地一样,经历了海塘坍塌,村庄废弃,咸潮倒灌,田地退化等磨难,至清康熙年间已是“虽有沙碛相间,田有苦窳,地无生产,以视大沙则较胜耳。”自清康熙年间开海禁、展复舟山之后,小沙民众在定海县第三任县令缪燧的带领下,兴水利、修海塘、挖河道,促进了人口的集聚和农耕业的兴旺,于清后期将原来的“中路”发展形成了热闹的集市,光绪《定海厅志》记载的“中路街”和“小沙镇”。“中路街”与“中路”虽一字之差,反映的却是在集市贸易和沿路建筑性质上的质的差异,穿越了小沙老街的千年香道,从此变身为繁华的商业名街。</p> <p class="ql-block">↓昌门里河简介牌</p><p class="ql-block">昌门里河:南起昌门里水库,北至西直河,流经甩龙桥、小沙大庙,全长3400米,为小沙主要行洪排涝河流。因起源于昌门里水库,故名昌河里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新光老街为中心,向东相距五六十米以外是小沙大溪坑,向西数十米外是小溪坑。大溪坑源自九峰山,经寺岭下的阊门里水库下淌,溪坑上有三座清代的古桥:自南而北依次为建于道光年间的甩龙桥、建于光绪年间的东明桥以及早在康熙《定海县志》就有记载的霓桥。其中,甩龙桥和东明桥均已列为古建筑类不可移动文物。</p> <p class="ql-block">↓小沙霓桥</p> <p class="ql-block">霓桥为小沙老街的主出入口,20世纪90年代初重修后,仅保留了原有的石桥墩,桥面和桥栏改为水泥结构,桥栏上镌“小沙霓桥”四个字。小溪坑源于鲤鱼山,经花厅里等村后于霓桥西侧的小沙街道办事处前与大溪坑汇流。</p> <p class="ql-block">令人惊讶的是,霓桥并不是顺着老街的方向笔直向前,而是以约60度角度拐了一个弯。关于霓桥拐弯的原因,也许是为了与溪流保持垂直相交,以减少桥长、节省材料和确保牢固的原因,但当地生意人也从讨彩头,祈盼生意兴隆的角度演绎了“霓桥弯一弯,生意兜一兜。”的俗语。</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乡以下设庄,小沙岙改名为小沙庄。宣统二年(1910)没落的清政府筹办城乡地方自治,小沙与大沙、长白合建为三益乡。三益者,益及三地也。1934年,三益乡析分为大沙、长白和小沙三乡。1939年至1945年,行政区划迭被改制。其间,以紫微、岑港、狮马(即烟墩和马目)、大沙、小沙、长白、景陶(即马岙)、干𬒗、兰秀、盐仓、(义+页)河11乡建小沙区,区公所设小沙老街。霓桥的南端有一个古老的小水潭,旧时的老街就从这里起步。继续向南,各式店铺的排窗就会冷不丁地出现在你面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霓桥外13号民居木格窗</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变迁,老街原有的石板和鹅卵石相间组合的路面影响了机动车的通行能力,小沙老街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两度改建为水泥路面,街巷两侧的古民居也大多改建为新式的楼房,繁华的小沙老街从此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古韵。</p><p class="ql-block">↓小沙老街一角</p> <p class="ql-block">据老人们相传,古时从海口(今小沙庙桥社区乐家村江桥弄)到九峰山吉祥寺,都铺有石板香道。新光老街上的石板就是这条香道的组成部分。这些石板全部来自岑港里钓山宕口。里钓山岛的地层年代属白垩系西山头组,岩性为熔结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因含有丰富的氧化物而呈红色、深红色或褐色,其质地松软,易于开采和加工,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之中。</p><p class="ql-block">据说石板路香道,原计划是横铺的,但包工头为了赶工期、省材料,擅自将横铺石板改成了直铺石板,石板两侧改铺为各半米宽的卵石路,民间因此至今仍流传着“长石板”和“短石板”的故事。小沙老街共铺了660块石板,每块石板长1米,总长度当在660米以上。</p><p class="ql-block">旧时的小沙老街分上、中、下三段。其中,中街和下街以新光老街101号吕姓宗祠——“日新堂”侧的屋弄为界,“日新”一词典出《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堂其后是潘家四房的祠堂,向西过大溪坑,对面不远处就是潘氏老宗祠,祠内竖有一块家族“公禁规碑”。</p><p class="ql-block">↓小沙老街民居的墙门</p> <p class="ql-block">新光老街的最南端便是编号为新光老街268号的店铺,以及对面编号为新光老街375号的民居。其东有一座名叫马家桥的古桥,桥下流水潺潺,鸭浮鸡鸣。</p><p class="ql-block">霓桥的北端是霓桥外自然村,也称霓桥头,有潘家老宅、庙桥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理发室、小卖部和小沙中心小学,因曾是小沙乡(镇)政府驻地,地处大溪流大拐弯,以及老街和新镇区的交界处,至今仍是热闹之处。霓桥外10号的潘家老宅和霓桥外13号民居现已列为近现代史迹类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小沙老街上的玉壁形古井</p> <p class="ql-block">↓东明桥</p> <p class="ql-block">↓东明桥简介碑</p><p class="ql-block">东明桥始建于清初,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修。占地面积12平方米,桥面长6.6米,宽/咖啡.88米。因在造桥时辰,见太阳从东边升起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定海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八年七月立</p> <p class="ql-block">↓甩龙桥动态图</p> <p class="ql-block">↓定海山甩龙桥简介碑</p><p class="ql-block">甩龙桥,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同治年间重修。东北一西南走向,横跨小沙大溪坑,单孔石拱,桥长7.7米,宽2.36米,净跨3.7米,拦板北面中间刻有"桥栏傅奕秀造"6字。因桥身如一条倒甩蛟龙而得名,是研究舟山桥梁建筑工艺的珍贵资料。1998年5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定海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甩龙桥</p><p class="ql-block">舟山市定海区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在甩龙桥头</p> <p class="ql-block">↓前往复翁堂</p> <p class="ql-block">小沙老街众姓杂居,除了小沙大姓傅姓外,还有潘、胡、郑、孙、周、黄、马、吴、吕、张等姓,都是过去因商而兴、买地建屋的人家,水产店、糕饼店、理发店、肉铺、布店、南北货等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复翁堂路牌</p> <p class="ql-block">↓在复翁堂前</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舟山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复翁堂</p><p class="ql-block">浙江省舟山地区行政公署</p><p class="ql-block">一九八二年七月立</p> <p class="ql-block">复翁堂是纪念王国祚的,后来成了王氏祖堂。清初,大内迁时被毁。1688年定海设县后重建。1982年被列为舟山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这间复翁堂有28根栓子,约4.6米。在定海民间也算较宽的堂屋了。</p> <p class="ql-block">↓复翁堂简介:</p><p class="ql-block">坐落在青山环抱之中的王家村复翁堂,始建于明洪武24年,迄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据定海县志记载:明洪武初期,因大臣汤和之自面奏词,明太祖朱元璋下旨迁昌国(今舟山)四十六岛居民入内地,不愿背井离乡的百姓四处躲避,一时流离失民,人心惶惶。平民王国祚不忍百姓遭此劫难,历经艰辛,只身上京面见太祖皇帝,力陈昌国不可迁徙之理,昌国八千多人方可安居乐业,百姓感恩王国祚,称他为“复翁先生”,其住所便有“复翁堂”之称。</p> <p class="ql-block">↓王国祚塑像</p><p class="ql-block">王国祚(1386年前后在世),昌国县(今舟山定海区)紫微乡狭门村人。明洪武十九年(1386),征南将军汤和经略海上,奏请太祖实行海禁,徙昌国境内46岛居民入内地。国祚见乡民被迫背井离乡,决心上书展复翁州(唐舟山建县时名翁山,又称翁州或滃洲)。亲友恐其招祸,加以劝阻,他解释说:“翁州的兴废关系到海疆安定,海疆弃守,海上的盗贼就要骚扰沿海各地,内地的盗贼也容易流窜海上;若明利害,必能展复。”遂赴金陵(今南京),通过某王子(据传该王子曾来普陀礼佛,海上遇风,得国祚搭救过)面见太祖,力陈翁州不可废,创议办土团与官兵同守,获准不迁舟山岛居民。回乡传太祖旨,已徙者纷纷迁回原籍。巡检因未见部文,说国祚造谣,将其捆送金陵,太祖勉慰送归。复准不徙县城附近两里四村居民,使8000多人得以不徙。民众感佩,尊称国祚为“复翁先生”,送“复翁堂”匾额悬王宅厅堂。遗址今存。</p> <p class="ql-block">因王国祚赴京面奏皇帝,官府把他在紫微(今双桥镇)的住房烧掉了。这回告状获准,并封了五品官衔,官府只好向他道歉认赔。因为小沙庙桥头是国祚赴京起程的地方,有纪念意义,官方就在那里造了三门平房作赔。国祚进住新屋的那天,有百余人来庆贺,并送“复翁”匾悬其堂,称国祚为“复翁先生”。</p> <p class="ql-block">关于“复翁”二字的来历,陶恭在《复翁堂记》中说“复翁颜之余堂,取复翁州之地之义”。陶恭此说,是根据王国祚第四代后人的叙述,非历史记载。后来,光绪《定海厅志》沿用,说:“复翁之事乃定,翁州人感此德、颜有堂曰复翁,称之曰复翁先生。”其实,王国祚是为“遣徙”的事赴京告状的,而昌国县是他告状的第二年被废的。如果他超前知道要废县,复,只能复昌国,不可能复翁州。</p> <p class="ql-block">“复翁”的本意是因为王国祚是沐英的救命恩人,而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按民间的老规矩,朱元璋和王国祚理当互称亲翁。朱元璋在给王国祚的复信上书有“复翁”二字,这是“答复亲翁”的意思。当时乡邻们以为皇帝用“复翁”二字,意义重大,故制作“复翁”的匾额,并称国祚为“复翁先生”。这是很自然的。</p> <p class="ql-block">↓复翁广场</p> <p class="ql-block">↓王国祚雕像</p> <p class="ql-block">“遣徙令”的背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舟山是国防要塞。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始建翁山县,大历六年(771)因“袁暴作乱”废县。宋熙宁六年(1073)建昌国县。元代升为昌国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昌国县。洪武十一年调明州卫中右千户所守昌国。十三年改昌国千户所,隶明州卫。十七年置昌国卫,设螺烽、岑港、宝陀、岱山四巡检司。十八年调明州前千户所至昌国。这说明,昌国虽然由州降为县,但防务是在加强。可是,洪武十九年,朝廷突然下了“遣徙令”。这是怎么一回事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来,这是信国公汤和出的主意。其理由是“悬居海岛,易生寇盗”,必须“清野之策,而墟其地”。汤和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对昌国有私人成见。具体原因,要从十八年前的秀山事件说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朝末年,方国珍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驻昌国州十三年。1367年12月,方国珍在定海盘峙岛兵败,降朱元璋。可是,其部有许多人不肯投降,由其部将叶希戴、王子贤率领驻秀山岛,准备伺机反攻。次年,朱元璋称帝,改号为明朝洪武元年。授方国珍为广西行省左丞的空衔。这实际上是调虎离山,把方国珍与其部下隔绝,这件事,方国珍和叶希戴、王子贤都感到不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个时候,当时为征南将军的汤和征闽还师,至秀山岛,名义上是暂住,实际上是探叶、王部的虚实。叶、王两人感到来者不善,就率所部出击,当场打死明军的两名指挥。汤和见势不妙,急忙率部逃离秀山岛。汤和是朱元璋手下有名的大将,他久经沙场、战功赫赫,想不到这次会在“阴沟里翻船”。这太丢人了,他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恶气。他回京以后,强烈要求朝廷派兵镇压叶、王所部。洪武帝倒很沉着,说:“急事要缓办。”第二年才派吴桢率兵征秀山,杀叶、王两人,总算为汤和报了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洪武十八年,汤和60虚岁,他自请解兵权,告老还乡。可是不到半年,朱元璋又把他请来,命他“在沿海筑城设防,以防倭寇”。所谓沿海,昌国自然首当其冲。汤和到昌国以后,人们向他“白眼”,汤和心里很不爽快。其实人们“白眼”,不仅仅是对汤和。因为昌国改州为县以后,朝廷对昌国采取了封锁海面、裁废盐田等错误政策,百姓因失“渔盐之利”,生活发生困难,因此怨恨官吏,甚至骂朝廷、打官兵的事也时有发生。汤和见此情景,想起了洪武元年他在秀山岛的遭遇,认为“昌国人野蛮,不可教化”。他收集了种种“野蛮不轨”的事例,向朝廷提出了“遣徙令”的奏请。朝廷根据他的奏请,下了“遣徙令”。</p> <p class="ql-block">王国祚为民请愿</p><p class="ql-block">  王国祚是昌国紫微岙狭门河岳嘴(今定海区双桥镇狭门村)人。祖籍山西太原。他是南宋末年秘书监丞王仰的五世孙。王仰是元军攻占临安(今杭州)时到昌国避难的,死后葬定海城北滕坑湾。王国祚读过几年书,以务农为业。他性格耿直、仗义勇为、乐于助人,为邻里所敬重。</p><p class="ql-block">  “遣徙令”下来以后,昌国人可惨了。俗话说:“金屋银屋,不如自有草窝。”谁都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去寄人篱下,常言道“法不执众”。大家以为百姓都反对的事,朝廷可能不会继续坚持。许多人到小岛和深山冷岙去暂时避难。不料,官府越逼越紧,出现了“民逃兵逐”、“烧屋逼迁”的惨景。一时间,各岛各岙到处是呼天号地的哭叫声。此时此刻,王国祚心急如焚,他找朋友商量,朋友说:“穷不可斗富,民不可斗官,违抗朝廷命令是要杀头的。没有办法,只好听天由命。”国祚想,改州为县,增设卫所,是为了加强昌国的防务,遣徙是放弃昌国。看来这不是朝廷的本意。再说,洪武皇帝自己也是穷苦出身。穷人建个家不容易的,他怎么会忍心让昌国人背井离乡呢?越想越觉得这“遣徙令”有问题,他决心要赴京面奏皇帝。</p> <p class="ql-block">面奏的史料记载</p><p class="ql-block">  光绪《定海厅志》附载:“按旧志遗事条载,有说云有内监王姓进香普陀,飓风漂舟,国祚迎归其家,款具甚厚,监往之,阴为左右。”朱绪曾否认这一说法。他说:“此说甚非。高皇帝时,内臣不得干预朝政,何能挠信国之柄。盖国祚声情激越得动英主也,岂貂王当之助哉。”</p><p class="ql-block">  《传奇皇帝朱元璋》一文说:“朱元璋为了推动反贪运动的深入,竟然搞‘大民主’,给予天下百姓对贪官造反的权利,允许百姓直接到京师告发贪官,甚至可以把贪官扭送京城。百姓有权闯入官府捉拿有劣迹的官员,如有胆敢阻挡者,则诛其全家。”(见2006年9月29日《中国档案报》)。照此说,王国祚此去无需他人引见。但他不是告贪官,似乎不在此例。</p><p class="ql-block">↓王国祚故事墙</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的“护身符”</p><p class="ql-block">  相传,王国祚是皇帝义子的救命恩人,故有“护身符”。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朱元璋有两个义子,一个叫李文忠,一个叫沐英。洪武十七年秋,李文忠得重病,沐英特地赶来探望,并为他到普陀山求观音菩萨保佑。不料,在横水洋遇飓风,随行人员全部丧命。沐英因年轻力壮又有武功,在海边挣扎,但已经被海水呛得半死不活。王国祚急忙把他救起,背到家里精心护理,几天后,沐英恢复了元气。他感激不尽,称国祚是他的“再生之父”、“大恩人”。但他一直不说自己的姓名和身份。直到离去的那天,沐英送给国祚两件东西:一块腰牌,一个折子,说:“救命之恩无以回报,这两件东西恩公留下,以后如有事,可拿它到皇宫来找我。”说罢,就行了个鞠躬礼离去了。国祚就把这两件东西藏在家里。这回碰到“内迁”的事,使他想起了这两件“护身符”,于是他就凭借这“护身符”到了京城。</p> <p class="ql-block">面奏洪武皇帝</p><p class="ql-block">  沐英陪国祚去见洪武皇帝。行礼毕,沐英先奏,说:“皇上,这位是儿臣的救命恩人王国祚,他从昌国县来,有急事面奏。”皇帝一听,马上赐座,说:“你是朕的亲翁,有什么事,慢慢讲。”王国祚就讲了内迁的惨景,并力陈利害。说:“以往海盗不敢骚扰沿海内陆,是怕昌国人断其后路,如果昌国不住百姓,寇盗将胆大妄为。外海不靖,内贼必起,后患无穷。万岁爷呀,昌国土地肥沃,更有渔盐之利,人所向往。百姓在那里且耕且守,比国家派兵驻守要好得多。”沐英在一旁帮腔说:“昌国海域辽阔,是我大明之门户,不可弃。吾见昌国人尊圣贤、重文教,既勤劳勇敢又乐于助人。儿臣以为昌国居民内迁于国于民都不利。望皇上准奏。”洪武帝很爽快,当即就说:“昌国内迁的事到此为止,未迁的就不内迁了。”国祚和沐英齐称:“皇上英明,子民得福,谢主隆恩。”随即告退。</p> <p class="ql-block">批札和复信</p><p class="ql-block">  洪武帝亲口答应“不再内迁”以后,王国祚日夜兼程,赶回了昌国。他举双手欢呼,“皇帝答应不内迁了”、“皇帝英明”、“皇帝万岁!”一时间围拢了许多人。国祚就把面奏皇帝的过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可是官吏们不信,说:“县衙没有见到上司的文书,这是王国祚造谣惑众。”国祚说:“你们不相信,可以去问皇帝。”官府就把国祚押送应天府。沐英见国祚重返,并受地方官吏的欺辱,非常恼火,他亲自备饭安慰国祚,说:“恩公慢用,我到宫里去一去就来。”过了约一个时辰,沐英带来了皇帝的批札和复信。批札的大意是:“昌国居民不再内迁。授王国祚五品官衔。”复信是给国祚的,信封上写“复翁”二字,其内容曰:“看得尔处有好田地,许尔辈搭屋居住,看守犁耙。有盗贼来,自备刀枪,杀了来说。”就此,昌国富都乡的8805人被留下了。可能是因为人口太少的缘故,次年废县,称昌国乡,隶定海(今镇海)县,为奇零籍。</p><p class="ql-block">↓复翁传记</p> <p class="ql-block">↓前往小沙大庙</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变迁,原依千年古香道而建的小沙老街逐渐衰落,霓桥头地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改称为庙桥头,但新的小沙街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霓桥以北新生。新的街区包括了小沙东路、小沙中路、庙桥街、兴中路、潭陈路和复翁路等区域,就在新街区的西侧,建有小沙公园、缪公祠和缪燧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缪公祠和缪燧纪念馆原址为小沙大庙,是二境行祠的俗称,系1998年由台胞陈惠庆先生出资在原二境行祠原址之西移建。二境行祠在清康熙《定海县志》中记载为“行宫庙”,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合祀东庙和西庙二庙之神,意为二神之“行宫”。</p> <p class="ql-block">↓小沙大庙照壁</p> <p class="ql-block">↓小沙民族文化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小沙大庙的庙会期在每年的11月份,从晒番薯干的季节,到立冬前后。庙会期间,要做三天三夜的戏文。旧时看戏文规矩很重:一是妇女不准坐于大殿面前,只准在两边女房里看戏;二是女人不准上戏台。庙会期间,货郎和各式饮食、玩具摊点都摆于庙前广场,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2015年12月12日,小沙大庙改建为缪公祠和缪燧纪念馆,举行了缪燧铜像揭幕仪式,昔日的祭神之地,从此成为对鞠躬尽瘁,勤政为民的“筑塘老爷”的纪念之地。</p> <p class="ql-block">↓在小沙大庙前</p> <p class="ql-block">↓在缪公祠前</p> <p class="ql-block">缪公祠</p> <p class="ql-block">↓前往缪燧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北宋思想家张载的千古名句,也是缪燧一生追求的信条。</p><p class="ql-block">缪燧纪念馆位于定海区小沙街道庙桥村内,占地面积约700平米,分序厅、福祉定海、廉洁奉公、勋高望重、泽被后世等版块,现已成为党员干部接受廉洁教育、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重要阵地。2022年9月被命名为舟山市廉洁文化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定海区纪委监委将缪燧纪念馆作为重要的廉洁文化教育基地与其它旅游景点一并推介,推出文廉之旅,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品味文学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廉政思想教育,感悟清吏的百年风骨和清廉政风。</p> <p class="ql-block">走进缪燧纪念馆,感受的是宁静与庄严。漫步其中,读人、读史,感喟先贤清廉风。</p> <p class="ql-block">为政重教。</p><p class="ql-block">缪燧上任之初,定海田野荒芜,人烟稀缺,民生凋敝,甚至“子弟十三四以上皆樵牧,不知诵读为何事”。缪燧带头捐俸建学宫,创建了定海第一所义学,又上门动员宜学对象,招收贫寒子弟免费入学,想方设法振兴定海教育事业。百姓感念其恩德,为其筹建生祠,祠成不入,改为“文昌书院”。缪燧去世后,“蓉浦义学”和“文昌书院”合并,以缪燧的号“蓉浦”命名(现为舟山蓉浦学院)。无论时光如何变迁,书院如何易名,“蓉浦”二字已镌刻上了先贤兴学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缪燧(1649-1716),字雯曜,号蓉浦,江苏省江阴人,康熙三十四年至五十五年(1695—1716)任浙江宁波府定海县(其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舟山市)知县。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置翁山县以来,历任定海的县令以百十计,缪燧是担任定海知县时间最长、作出贡献最大、造福百姓最多的一位,到现在定海人民还深沉怀念他。综观缪燧一生,可以用八个字概括“清廉如水、勤政为官”。</p> <p class="ql-block">筑塘复垦。定海悬居海中,每遇大风潮,海水倒溢,侵田毁屋,溺人无数,民难安业。缪燧组织百姓修筑海塘、新修碶门、开挖河道、挖掘水井。其常常穿布衣、草鞋亲临工地,与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当地百姓尊称其为“筑塘老爷”。</p> <p class="ql-block">廉洁奉公。缪燧一生清廉爱民,当时的普陀山香火颇盛,朝野各级官员常借口“躬巡沿海”而去游览,按惯例其费用是向百姓摊派的。缪燧顾念百姓不堪重负,“出己资供应”,并不“派民分毫”。缪燧自奉俭薄,为了建设定海的各项社会事业,几乎捐出自己所有的俸禄。</p> <p class="ql-block">↓"不欺"石</p><p class="ql-block">康熙五十五年,缪燧逝于镇海县衙内。弥留之际,他未交待任何家事,却反复叮嘱要把《定海县志》修好,要把“义学田”办好。他说“事可对君父,心无累子孙。此乃余署定之座右铭也。平生无他,唯‘不欺’两字”。</p> <p class="ql-block">缪燧去世后,定海万千百姓吁请“留葬”定海,但因其“历陈二十余载生离”,礼部决定“遗骸归葬故里,定海留建衣冠冢”。当年五月,衣冠冢落成,浙江巡抚徐元梦为之题词曰:“其人如在”,表达的正是对缪燧的无限追思。</p> <p class="ql-block">↓浙江巡抚徐元梦题词:“其人如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