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寨”对于现代人而言,是一个陌生且遥远的词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 世纪 60 年代的中国,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学解放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寨”指的是山西昔阳大寨大队。坐落在太行山上松溪河畔,全村219户,533口人。</span></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人在村党支部和支部书记陈永贵同志的带领下,听党话、跟党走,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努力改变生产条件,硬是用几百双结满老茧的“铁手”,让七沟八梁一面坡旧貌换新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寨人还战胜了 1963 年特大洪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4 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span style="font-size:18px;">使大寨村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榜样。</span></p> <p class="ql-block">2025 年 3 月 27 日,我们来到了年轻时就极为向往的大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大寨,仿佛穿越时光长河,置身于那段尘封的岁月。这里的一草一木,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往昔的奋斗和激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寨,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那一代人心中的精神地标,是他们青春岁月的见证。让我们跟随时光的脚步,去触碰那深藏于灵魂深处的记忆,探寻大寨背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红旗广场留影</p> <p class="ql-block">身后是当年用于战天斗地的拖拉机</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上的文字 </p><p class="ql-block">献给以陈永贵、郭凤莲为代表的两代大寨英雄们</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大寨,平朔精神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 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6日</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寨,就像走进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青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每一处景致,都仿佛在呼唤着那些曾经在这里挥洒汗水的年轻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用青春书写了大寨的历史,用热血铸就了大寨的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走进这里,就是为了触碰那些灵魂深处的记忆,感受那份属于青春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通往虎头山的小道</p> <p class="ql-block">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生前曾三次到大寨,与大寨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对大寨的根本经验做了精辟的概括</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七年九月十一日,中国中央副主席、共和国元帅叶剑英应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郭凤莲盛情邀请,转程来大寨访问,并为虎头山题词。</p> <p class="ql-block">大寨,乃开启一代人青春记忆之钥匙。它使我们重拾那些被岁月遗忘的故事,再度感受曾经的激情与热血。大寨的每一处风景,皆为对青春的礼赞,亦是对那段岁月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 从虎头山上俯瞰大寨村</p> <p class="ql-block"> 当年建立的军民水库</p> <p class="ql-block">1986年3月26日,陈永贵同志因病在北京病逝,终年72岁。</p> <p class="ql-block">原国务院副总经理、<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寨村党支部书陈</span>永贵之墓</p> <p class="ql-block">我们向陈永贵以示敬意三鞠躬</p> <p class="ql-block"> 陈永贵同志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陈永贵同志的雕像后面是长长的三个台阶。分别是 7、38、72个台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7 代表陈永贵 7 年在北京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38 代表陈永贵有 38 年的党龄;</span></p><p class="ql-block">72 代表陈永贵生活了 72 年。</p> <p class="ql-block">大寨虎头山上还有三座名人墓和纪念碑。他们分别是:贾进才、郭沫若、孙谦。</p> <p class="ql-block">贾进才,1909年出生。 山西省 昔阳县 大寨村人,贾进才1946年7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大寨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生积极投入国家建设,为 大寨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是大寨艰苦创业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贾进财应邀参加了天安门国庆观礼,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接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9年9月,以特邀农业劳动模范的身份,出席了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8年2月逝世,享年87岁。</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先生于1978年6月12日逝世后,遵照其生前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山西大寨虎头山上。这一安排得到了大寨村和中央政府的尊重与执行。</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的骨灰撒在了大寨,也撒在了他一生钟爱的大地上。这象征着他对大寨人民的敬仰和热爱,也是他对这片土地的最后献礼。就这样,郭沫若成为了除陈永贵外,另一位安葬在大寨的副总理。</p> <p class="ql-block">碑体由黑色花岗岩制成,正面镌刻着“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的字样,背面刻有他的生平简介以及对大寨精神的评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沫若的纪念碑位于虎头山景区登山步道旁,紧挨着陈永贵墓。</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先生题词</p> <p class="ql-block">孙谦(1920-1996),原名郭沫若先生题词怀谦,是中国著名剧作家、小说家,纪实文学奠基人。以创作反映农村生活和革命斗争的作品著称。历任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省影协主席等职。</p> <p class="ql-block">孙谦在 1964 年创作的《大寨英雄谱》是 20 世纪 60 年代描写为改变贫困面貌而艰苦奋斗的一系列作品中影响较大的一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篇作品以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遭受严重水灾后 3 个月的救灾活动为内容,展现了大寨人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大寨村党总支和村委会为孙谦撰写碑文题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谦同志辞世后,其子女根据他的遗愿,把他的骨灰撒在了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虎头山上。大寨乃是他往昔劳动生活之处,那时他曾与这里的农民一同吃住,一同劳作。</p> <p class="ql-block"> 大寨村门</p> <p class="ql-block">大寨的传奇,在于它所承载的精神力量。那段岁月,是奋斗的象征。在这里,人们用双手创造了奇迹,用信念支撑着前行的道路。那些不畏艰难的时刻,都成为了大寨传奇的一部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大寨村委会和大寨村党支部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村里的广场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村民开的大寨饭店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村委会外一条街和广场,现在已是大寨特色的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大寨已经成了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大寨火车皮窑洞民宿</p> <p class="ql-block"> 参观陈永贵同志故居</p> <p class="ql-block">陈永贵关于《三三制》给毛主席的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分之一在大寨和昔阳县蹲点,边劳动,边工作,边总结经验。三分之一在全国农村做调研工作,再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中央学习和工作。</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陈永贵一九六八年至一九八二年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小院。两孔窑洞和三间瓦房,分别是他的卧室、厨房和接待室。</p> <p class="ql-block"> 陈永贵同志接待室</p> <p class="ql-block"> 陈永贵同志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陈永贵同志厨房和曾经使用过的实物</p> <p class="ql-block">新华社播发的陈永贵逝世的新闻稿</p> <p class="ql-block">镜框展出的票据,是陈永贵同志工作期间自付费用的部分凭据。</p> <p class="ql-block"> 陈永贵生前穿的衣服和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欣喜见到了郭凤莲大姐</b></p> <p class="ql-block">经过我们的努力,终于见到了 80 岁的郭凤莲大姐,她曾是 50 年前大寨的铁姑娘,是我们那一代人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忆起当年,她的坚韧与拼搏激励着无数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她带领大寨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见到她,那份亲切与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她的热情让我们感受到老一辈人的质朴与真诚。这次相遇,将成为我们心中一段珍贵且永恒的记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铁姑娘队队长郭凤莲</p> <p class="ql-block">当听说我们从北京而来,80岁的郭凤莲大姐在自己家中热情地接待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郭凤莲大姐和我们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 和郭凤莲大姐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郭凤莲大姐向我们介绍当年铁姑娘队的成员。</p> <p class="ql-block"> 和郭凤莲大姐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郭凤莲大姐招手与我们告别。</p> <p class="ql-block"> 《大寨观后感》</p><p class="ql-block">返程途中,昔阳街道上的宣传语“为昔阳骄傲,为大寨自豪!”格外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番参观大寨,内心被深深触动。曾经的大寨,自然条件极差。可大寨人依靠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愣是把那穷山恶水成功改造成了稳产高产的肥沃良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敢于战天斗地,丝毫不惧艰难险阻,这般精神实在令人钦佩至极。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大寨人齐心协力、无私付出,为了集体的利益,甘愿舍弃自家的小利以成就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大寨,已然不是往昔的模样,但大寨精神始终闪耀着光芒。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不管面临怎样的困境,只要怀有坚定的信念,并依靠勤劳的双手,就必然能够铸就美好的未来!大寨精神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往直前,不懈奋斗。</p> <p class="ql-block">大寨村的工作人员在向我们介绍虎头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在陈永贵同志墓前,三鞠躬致意。</p> <p class="ql-block">导游用大寨话为我们介绍周恩来总理对大寨的精辟概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