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会议间隙,我特意前往北京的天坛公园。上一次来天坛,竟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天坛圜丘台的天心石上,我一时兴起,仿佛少年般豪情万丈:“天呀!”那略带沧桑的声音沿着层层叠加的“九”字坛石回荡,从九级台阶流淌而下,越过圆形的矮墙,消散于方形的围墙之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来,我一直困惑不解:中国人向来强调“外圆内方,形圆不败”,这一理念在古币上得到了具象化的体现,而象征皇权的圜丘台,却偏偏是“外方内圆”。在古人的认知中,究竟是天大还是地大?是天涵地,还是地容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沿着圜丘坛的圆墙绕了一圈又一圈,依然毫无头绪,随后回到天坛的中轴线,小心翼翼地踏上一块又一块的大理石板,数着一组又一组的九级台阶,缓缓走向祈年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座祈年殿,凝聚了人类多少智慧与想象力!我站在由四根金丝楠木支撑起的正殿内,整个建筑高大恢弘,全部木质结构,竟未使用一根铁钉。跨出门槛,脚下原有的青砖铺就的圆坛,历经多少风霜雪雨,承载了多少匆匆步履,如今已变得凹凸不平,唯有大理石铺成的台阶,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岁月的光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刻,我注意到:这里的整个建筑群都是圆的——祈年殿是圆的,三层坛基是圆的,围墙也是圆的……忽然间,灵光一现,殿的正中应该是方的!对,三点成面,四点为方。祈年殿正中,四根金丝楠木的龙井柱构成的正是一个方形,外圆内方!这才是真正的中华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不由欣喜若狂,思绪也如泉涌般浮想联翩……曾听不少人说,中国的方块字总计八万多个,常用的不过三千六百多个,而外国的圆形字母却每年新增数千新词,词汇数高达数百万。于是有人断言,中华文化一定不如外国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且慢!中华文化虽由一个个方块字组成,却是一个包容万物的圆。一字多意,同音异字,谐音双关……我们往往只看到中文的“方”,却难以理解其本质上的“圆”。正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不过一万五千九百字,实际用字仅一千三百一十五个。简单计算,大约用六百五十个字,便可描述天下的治国理论。由此可见,方形文字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演绎出多少人间的千言万语。我不禁感叹:似乎只有我们无法表达的意境,而从没有方形文字无法记载的人间百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抬头仰望祈年殿那蓝色的圆形屋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正是方形文字记载着圆形的故事,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帝子孙,用刻在骨子里的勤劳与智慧,承上启下,内方外圆,形圆致胜,独领风骚于世界五大文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继而,我坐在祈年殿一旁的台阶上,这块大理石,不知是六百零五年前建造祈年殿时,还是一百二十九年前重修祈年殿时,被用作台阶的。望着辉煌的夕阳,我内心深处祈愿:上苍保佑,中华民族再有一个和平发展的一百年。让方形文字承载着这唯一幸存的文明,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仿佛看到,我的意识流,越上了一组又一组的九层台阶,跨过了门槛,攀上了龙井柱,饶着春、夏、秋、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