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塔觅禅踪:浑源圆觉寺塔探幽

红色一小兵(hsyxb)

<h3>      暮春时节的浑源古城浸润在杏花疏影里,当我在夜色中循着青石板路上的斑驳树影走近这座千年古刹时,熣灿的灯光正为圆觉寺砖塔镀上一层琥珀色的光晕。这座曾见证无数王朝更迭的古塔,此刻静立如参禅的老僧,用斑驳的塔身诉说着跨越千年的往事。</h3></br> <h3>       据明弘治年间的《浑源州志》记载,圆觉寺始建于辽清宁年间(1055-1064),初名"永安寺"。金大定二十八年(1190年)僧人智明重修寺院时增筑九层密檐砖塔,因塔内供奉"圆觉妙智"佛像而得名。整座塔高约24米,采用典型的辽代"双抄五铺作"营造技法,八角形平面配以层层外挑的飞檐,宛如盛开的莲花托起苍穹。尤为精妙的是每层檐角的青铜风铃,虽历经八百年风雨侵蚀,仍能在山风掠过时奏响清越梵音。</h3></br><h3> <h3>       细观塔身,可见深浅浮雕构成的立体画卷:底层须弥座上的狮兽浮雕怒目圆睁,象征护法神威;二层转角处的力士像筋肉虬结,手持金刚杵怒喝邪祟;三层以上渐次雕琢莲花、卷草纹样,密檐间更暗藏玄机——那些看似寻常的砖缝里,竟嵌有历代僧人修缮时刻下的墨书题记。2013年文物普查时,专家们在塔刹宝顶中发现了一卷明代《重修圆觉寺记》绢本,方知此塔曾在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遭遇雷火,后又经七次大地震而岿然不动,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h3></br> <h3>      翌日黎明时分,我特意赶在晨钟初响时重返古塔。晨雾缭绕间,塔影投在斑驳的白灰墙面上,恍若水墨丹青。抚摸着温润的辽代绳纹砖,指尖传来粗粝的触感,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塔心室墙壁上依稀可见的壁画残片,虽已褪色成青灰色调,但飞天衣袂间的朱砂红仍倔强地闪着微光,让人遥想当年金碧辉煌的佛国胜景。<br></br></h3></br> <h3>    据当地对塔有较深了解的人士告诉我,圆觉寺塔独特的建筑形制融合了契丹、汉地和西域多元文化元素。塔基的须弥座高近三米,这在北方地区极为罕见;塔身收分处的砖石咬合工艺,与应县木塔的斗拱结构异曲同工;而顶层塔檐的琉璃脊兽,则明显带有西夏艺术的遗韵。这种文化交融的现象,恰印证了辽代作为多元文化熔炉的特殊历史地位。</h3></br> <h3>      驻足塔前良久,忽见一群白鸽掠过塔尖,振翅声惊醒了沉睡的铜铃。在这片被时光浸润的土地上,圆觉寺塔早已超越了宗教建筑的范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坐标。当渐渐升高的朝阳为古塔披上厚重的金纱时,我忽然懂得:所谓永恒,或许就是这般在毁灭与重生中不断轮回的文化基因,如同塔檐下垂落的雨滴,虽经千年流转,依旧晶莹如初</h3></br><h3>       晨光中,我站在古城墙残垣边远眺,忽然明白,这座历经辽金战火、元明地震的古塔,恰似一部立体的史书——塔基的砖石记载着王朝兴衰,檐角的铜铃摇曳着丝路驼铃,而塔身古旧的砖缝中,分明流淌着不同文明交融的血液。 <h3>      离寺时回望,圆觉寺塔已渐行渐远,唯有塔尖的铜铃仍在风中轻吟。这穿越千年的清音,或许正是古老中国对永恒最好的诠释——不是钢筋铁骨的不朽,而是在无数次的坍塌与重建中,始终保持着文明应有的温度与高度。</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l5JqvVdhQMj9FxPSAwogF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