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报告文学《太行门卫》连载(27):北大门军民共守卫

空谷闲云

<p class="ql-block">长篇报告文学《太行门卫》连载(27)</p><p class="ql-block"> 孔令贤 著</p><p class="ql-block"> 第一篇 挽狂澜</p><p class="ql-block"> (昔阳1937年11月前)</p><p class="ql-block"> 第四章 太行分兵 </p><p class="ql-block"> 第六节 北大门军民共守卫</p><p class="ql-block"> 分兵扼太行战略既定,129师紧锣密鼓,周密部署。</p><p class="ql-block"> 11月14日,在石拐镇召开129师党员干部大会。张浩政委做抗战以来的工作报告,刘伯承师长部署继续坚持华北抗战具体作战任务。15日, 129师直属机关,由刘伯承、张浩、徐向前率领,从石拐启程,进驻辽县西河头村。</p><p class="ql-block"> 同时进驻的,还有新成立的冀晋豫省委机关。</p><p class="ql-block"> 在西河头,刘伯承开始调兵遣将。</p><p class="ql-block"> 129师下辖两个旅。红军东渡时,385旅770团留守陕北,仅有386旅(辖771、772两团)与385旅769团,来到山西。</p><p class="ql-block"> 根据师部命令,副政委宋任穷率772团三个连到四区(晋南晋城、阳城,豫北焦作、新乡一带)工作,另一连配合769团赴榆次游击。771团三个连径赴三区(晋东南长治、黎城、潞城一带)。</p><p class="ql-block"> 陈赓率386旅主力留驻石拐附近待机。</p><p class="ql-block"> 385旅769团在正太路以南地区展开——陈锡联率一部以昔阳东部皋落为基点,首先向冀西发展。汪乃贵带一部立足昔阳西部,向晋中平川发展。</p><p class="ql-block"> 129师从此化整为零,派出当时64个连队中的41个连队,以三分之二兵力分布于晋冀豫广大地区,或由师部和各旅直接组建游击队,或由师派出干部和部分部队为基础组建游击队,或由军队干部指导地方党组织建立游击队。</p> <p class="ql-block">  昔阳有幸,迎来与769团共同守卫太行北大门的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 769团团长陈锡联,14岁从家乡湖北黄安走出,投入红军怀抱,15岁入党,曾在129师前身红四方面军,参加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和开辟川陕苏区斗争,走过长征,他也由士兵做到师政治委员、师长。22岁,个头不高,娃娃脸,活泼,刚毅,平易近人,人称“小钢炮”。刘伯承爱他打仗勇敢顽强,不怕流血牺牲,也善于学习思考总结,从打仗中学打仗,进步很快。</p><p class="ql-block"> 副团长汪乃贵,32岁,安徽金寨人,在家乡时是个铁匠。1928年加入共产党,翌年走进红四方面军,从战士、连长、营长,直到师长,历经血与火的淬炼,成长为勇敢、坚强、大胆、泼辣的红军将领。</p><p class="ql-block"> 刘师长知人善任,决定将镇守太行北大门的重任,托付给麾下这两个骁将。</p><p class="ql-block"> “任务很重啊!”刘伯承说,“我们遵照毛主席指示,把麻雀放得满天飞,你们就是129师放飞在昔阳的麻雀。昔阳战略地位重要,晋冀豫区北大门,紧靠正太路,又是晋冀边界。你们首先要在这里站住脚跟,再谋求向周边发展,一个向冀西,一个向晋中平川,以现有的兵力为基础组建部队,把麻雀窝做大做强。”</p><p class="ql-block"> 徐向前副师长反复叮瞩,“769团是一支英雄部队,夜袭阳明堡飞机场,打出129师乃至八路军的威风。参加广阳战斗,表现也非常出色。现在,冀西有杨秀峰组织的游击队在活动,晋中有秦赖支队。把你们放到昔阳,也考虑这里有向周边发展的基础。但关键是先站住脚,再图发展。”</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慈祥地看看“小钢炮”陈锡联,用手拍拍他的肩膀,说,“好好干!”</p><p class="ql-block"> 接着,转向汪乃贵。“怎么样,懂得你这只棋子在整个棋盘的位置吗?”刘师长故意放松却不无亲切地说。</p><p class="ql-block"> 陈锡联、汪乃贵齐刷刷地立正,敬礼,“请首长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看着面前和他同乘一列火车来到山西抗日前线,在战斗中一步步成长的下属,高兴、希冀、嘱托汇聚于紧紧一握一一</p> <p class="ql-block">  “陈锡联,今后要独挡一面工作,对你是个考验。不仅要会打仗,还要学会做发动民众的工作啊!”</p><p class="ql-block"> “乃贵啊,遇事多动动这个。”说着,指指脑袋。</p><p class="ql-block"> 遵照命令,11月11日,陈锡联率769团直属队和1营、2营开赴皋落。</p><p class="ql-block"> 汪乃贵率该团第3营进驻昔阳西部的西寨地区。</p> <p class="ql-block">上图:太行军民共筑钢铁长城。</p> <p class="ql-block">  11月初的广阳战斗结束不久,与战场山水相连、咫尺之距的西寨川征尘未散,硝烟犹存。与老庙山以北的潇河川不同,西寨川由清漳河贯穿,距离沾尚敌据点较远,与沾岭之下有孔道相连,腹地广阔,发展抗日力量,地理条件较为理想。</p><p class="ql-block"> 刚刚率领769团参加广阳战斗的汪乃贵,战尘未洗,又跨征鞍。而他的部下,769团第3营,乃是夜袭阳明堡飞机场带头冲锋陷阵的英雄部队,在八路军中赫赫有名。</p><p class="ql-block"> 汪乃贵坐拥西寨,单挑重任,不敢有半点马虎。一个铁匠出身的八路军将领,虽说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但毕竟文化有限,克服与生俱来大老粗的鲁莽简单,是他一直对自己的警戒。</p><p class="ql-block"> 深思熟虑后,汪乃贵做出立足昔阳、向晋中平川发展的战略部署——</p><p class="ql-block"> 7连由连长赵万才、指导员徐青山带领,由386旅772团派出的一个连配合,远赴晋中平川的榆次和太谷之间发展。</p><p class="ql-block"> 8连由连长马忠全、指导员毛大周率领,分散在昔阳县南面的关帝庙、三都一带,开辟工作。</p><p class="ql-block"> 汪乃贵亲率9连,以西寨为中心,相机向周边扩展。</p><p class="ql-block"> 早在这年9月,中共昔阳县工委组建。10月,工委宣传委员宋乃宽来到西寨地区开辟工作,任四区区长。</p><p class="ql-block"> 在武家庄八路军驻地,汪乃贵与宋乃宽聚首。</p><p class="ql-block"> 宋乃宽热情欢迎769团到来,说,“有军队支持,抗日工作就好开展了。”</p><p class="ql-block"> “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部队中的连队都有党支部,地方上呢?”</p><p class="ql-block"> 汪乃贵说话直爽,习惯单刀直入。</p><p class="ql-block"> “根据昔阳县党工委分工,我的任务就是在昔西地区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你们到来,咱们就从现在抓起。‘’</p> <p class="ql-block">  宋乃宽说着,就与汪乃贵议论筹建党支部的事。</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西寨所在的昔阳四区,军队与地方总共仅有三个党员,汪乃贵,宋乃宽,还有3营教导员潘寿才。三个党员成立四区临时党支部,推选汪乃贵任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当务之急是组织力量,发展壮大抗日阵营。</p><p class="ql-block"> 远方隐约传来阵阵春雷声。一批知识分子捷足先登,欲唤醒这块沉睡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任松筠来了。他的家乡四区鸣水头,曾在刚刚结束的广阳战斗中为129师386旅提供战略支撑。本在太原读书,娘子关炮声一响,偌大个省会城市,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19岁的任松筠血气方刚,毅然弃学,回乡投身抗日。</p><p class="ql-block"> 李慰、赵步崇来了。同为城郊武家坪人,一个太原师范毕业,担任小学校长,一个太原国民师范学生,牺盟会员。抗日的风潮激励莘莘学子投笔从戎,同乡殊途同归,相聚于西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汪乃贵、宋乃宽召集大家开会,组建岭西地区战地服务动员委员会,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小伙、纯洁似水的姑娘成为抗日组织的骨干。四区战地服务动员委员会主任宋乃宽,副主任任俊武,总务部长任松筠,武装部长赵步崇,民运部长李慰,锄奸部长连存义,青救会主席姚广吉,妇救会主席翟秀英。</p><p class="ql-block"> ‘’动委会"组建起100余人的四区基干队,队长为李作林。</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分头下乡发动群众参加抗战。9连将士随同奔赴各村,投入工作。</p><p class="ql-block"> 清漳岸畔,村落山间,经常有穿灰军装的八路军和青年学生模样的人出没,刷标语,开大会,向群众宣讲抗战形势,传递八路军胜利消息。</p><p class="ql-block"> 汪乃贵俨然一个老农,将769团3营的颗颗抗日种子,播撒在西寨、三都,以至榆次、太谷。</p><p class="ql-block"> 远在百公里外的昔阳东隅,陈锡联以他的人格魅力,军事才华,奋斗精神,与那片土地那群人融为一体,开辟出抗日根据地的新天地。</p><p class="ql-block">(下一篇:《太行门卫》连载(28):多情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作者:孔令贤,山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大寨沧桑》《超越昨天的辉煌》《回望昨夜星》《漫话大寨文化》《孔令贤散文选集》《守望树》《难民村的时代脚印》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