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岁序更迭,时节如流,虽已是深冬,但记忆深处那深秋的景象仍历历在目。彼时,对岸的香炉山峰被片片红叶点染,宛如一幅绚丽的油画;花园中的桂树在秋风中轻轻摇曳,洒落阵阵馥郁芬芳。而每当忆起过年,那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便会不自觉地涌上心头。可自从集镇禁鞭后,那曾经热闹非凡的年,也仿佛在悄无声息中渐渐淡去了那份喧嚣。</p><p class="ql-block"> 2019年2月4日,农历大年三十的中午,秭归县沙镇溪镇农村福利院一分院的吃饭大厅里洋溢着浓浓的年味。三张圆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羊肉火锅和腊蹄子火锅热气腾腾,不同的香味交织在一起,弥漫在空气中。红烧草鱼块色泽诱人,烤鸭外皮酥脆,扣肉肥而不腻,肉丸紧实弹牙,粉蒸肉排香气扑鼻,麻辣豆腐嫩滑爽口,12道主菜各具特色,令人垂涎欲滴。各种饮料整齐地摆放在桌上,为这顿团圆饭增添了几分欢快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福利院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特困对象们围坐在一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一边喝着饮料,一边慢慢地品尝着美味佳肴,享受着这难得的温馨时刻。院里的工作人员们穿梭在桌前,热情地为老人们倒饮料、添饭、夹菜,忙得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我静静地望着这温馨的场景,老人们满足的笑容和满桌的丰盛菜肴,让我的思绪如脱缰之马,万千感慨涌上心头。脑海中,一幅幅不同的生活画面如电影般闪现,过去的点点滴滴与眼前的幸福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变迁与生活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这所福利院创办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仅有一栋两楼一底的老人住宅楼,占地面积220平米,由沙镇溪镇党委政府集资兴建。福利院的大门向农村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特困对象敞开,我有幸在此负责近30年的时光。这些年里,先后有60位孤寡老人在这里安享晚年,尽管有30多位老人因病离世,但他们最后的旅程,都是由我亲自安排,送回到各自的村落安葬,让他们落叶归根。</p><p class="ql-block"> 在福利院的艰难岁月里,我们还肩负起了抚养4名孤儿的重任。那时候,经济条件十分有限,可我们从未放弃。大家齐心协力,为孩子们提供温暖的家,助力他们完成中级学校的学业。最终,孩子们顺利走出福利院,凭借自己的能力独立生活,成为了社会的有用之才。</p><p class="ql-block"> 创办初期,福利院院民的生活来源十分有限,基本口粮主要靠各村供给,镇里的福利统筹能解决少量的生活费,剩下的缺口则要靠院里自己想办法创收来填补。在粮食供给方面,大多数村子都会按时主动送来,但也有少数村子需要工作人员亲自上门沟通协调。为了保障生活所需,院里的工作人员还会带领部分身体较好的院民一起种菜、养猪,通过辛勤的劳作,实现了蔬菜和肉食的自给自足。</p><p class="ql-block"> 自建院以来,福利院始终秉持着“上为领导分忧,下为弱势群体解难”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把老人的生活需求放在首位。院民们一日三餐,每10天能吃上一顿肉。平日里大家分餐而食,到了春节,连续三天都有丰盛的桌席,鸡肉、鱼、豆腐、海带、粉条等商品菜虽然数量不多,但搭配着自产的猪肉和小菜,也显得格外丰盛。当时,院里肉猪全靠粮食饲养,每年最多养4头,每头最重也就200多斤。每当开饭,大家的目光都紧紧盯着桌上的肉,生怕少吃一口。工作人员总是挨个给老人夹菜,一顿饭下来,桌上的菜肴往往被一扫而光。记得院里有一位曾在国民党担任连级军官的老人,步入古稀之年才入住福利院。过年吃饭时,他舍不得在桌上吃那些肉和商品菜,总是悄悄夹到碗里,端回寝室慢慢品尝。</p><p class="ql-block"> 为了节省经费,院里购置了一把推剪,从建院起,我便亲自为老人们理发,每月一次,从未间断。院民们的洗涤用品由院里统一按时发放,每人每月仅有5元的零用钱。老人们生活节俭,一位老人为了吸烟和买牙膏,总是把零用钱精打细算地使用。那时候,院民们穿的衣服大多来自救灾物资和社会捐赠,没有一件是完全合身的。</p><p class="ql-block"> 2003年之后,随着五保政策的全面落实,五保经费逐渐增加,院里的创收也有了起色,院民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后来,他们每天能吃上两顿肉,每顿不少于2两。每周工作人员还会精心制定食谱和菜谱。在穿着方面,院里会根据四季变化为院民购置新衣,每年更换一次。老人们走出去,个个穿戴整洁,很难让人看出他们是特困对象。日常生活用品依然由院里按时发放,每人每月还有30元的零用钱。年满六十岁的院民过生日时,不仅能吃上长寿面和荷包蛋,还会收到一份礼品费。</p><p class="ql-block"> 院民们年满六十岁后便有了社保,80岁以上的老人还能享受高龄补贴,这些费用都由他们自己支配使用。每位老人都有了一定的积蓄,有的甚至存了三四千元,真正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安稳生活。</p> <p class="ql-block"> 每到春节,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便会进入繁忙而紧张的准备状态。从腊月初开始,大家就为新年忙碌起来。每年院里饲养的生猪每头都在300斤以上,最大的甚至能达到500多斤,一年下来,屠宰的生猪数量在10头以上,每次至少屠宰4头。宰猪前,要先找来棕榈叶,在火上烤软后挽成环。由于人工屠宰需要耗费大量体力,每次都得请七八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帮忙。宰猪的场地狭小,猪栏地势较低,控制猪时十分不便,大家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出现安全事故。屠工将猪肉割成七八寸宽的长条后,便完成了初步处理。待猪肉冷却后,用盐腌制三四天,再穿上棕榈环挂在附属房里风干。先是用明火烤制,再用柏树苗熏制,为了确保熏制过程的安全,这项工作都会交给院里身体好、责任心强的老人负责。</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过后,时间愈发紧迫,院里的员工们明确分工,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大家忙着打扫房屋、张贴对联,精心制作圆子、灌香肠、酿甜酒。排骨、猪蹄被剁成小块,洗净煮熟。猪头、猪蹄、草鱼以及其他商品菜和各种饮料都要提前采购,同时还要储备好老人们常用的药品。黄豆和魔芋豆腐在市面上就能买到,倒不用太过操心。</p><p class="ql-block"> 年年春节,扣肉、汤圆、水饺、甜酒都是必不可少的美食,这些都需要提前准备。扣肉选用新鲜的五花肉,用温水洗净后切成小方块,放入开水锅中煮熟,沥干水分后抹上蜂蜜。将肉皮一面放入油锅里炸至焦黄色,再用刀切成薄片,每20片连在一起,肉皮朝下放入瓷碗中,上面覆盖上鲜嫩的香椿盐菜,最后放入蒸笼蒸熟。这一道道精心准备的美食,承载着大家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和对院民们深深的关爱。</p><p class="ql-block"> 水饺,寓意着财宝,是大年初一早晨不可或缺的美食。水饺的面皮由优质的精致麦面粉精心加工而成,包好的水饺形似小巧的筲箕,模样十分好看。馅料的搭配也颇为讲究,一般由鲜嫩的肉、嫩滑的豆腐、咸香的盐菜、提味的辣椒以及香气四溢的葱花等食材组成,每一口都能让人品尝到丰富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除夕之夜,当守岁的钟声即将敲响,福利院中部分精神矍铄的老人和辛勤的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一边观看精彩纷呈的春节文艺晚会,一边动手包着水饺。大家有说有笑,手中的动作不停,不一会儿,一个个饱满的水饺便摆满了桌面,浓浓的年味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愈发浓郁。</p><p class="ql-block"> 甜酒,选用糯米掺和饭米,将其用水浸泡之后再蒸熟。随后,酌量撒上酒曲,细心地盖上棉絮之类的东西进行保温发酵。经过精心制作的甜酒,在大年初二的早晨煮来食用,那香甜的味道,象征着新一年的生活如同蜂蜜般甜蜜美好。</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元宵节,作为春节的最后一个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的美好祈愿。在福利院,吃汤圆便成为了这一天最具象征意义的活动,寓意着福利院这个大家庭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然而,人工制作汤圆粉的过程可并不轻松。汤圆粉是用糯米为原料进行加工的。福利院会在年前就采购好糯米,将其放入水中浸泡整整一个星期。待浸泡充分后,再在石磨上细细地磨成浆,接着倒入纱布口袋中悬挂起来。经过两三天的时间,让水分从纱布口袋的缝隙中一点点地沥干。而后,趁着天气晴朗,将沥干水分的糯米浆一小块一小块地摊在竹席或雨布上晾晒,这一步必须确保一次性晒干,否则用这样的粉子面做出来的汤圆,一下水煮熟就会变成红色,影响口感和美观。汤圆的馅料一般选用香甜的红砂糖,包好的汤圆大小如鸡蛋一般,圆润饱满。老人们大多喜爱这香甜软糯的汤圆,其中一位60多岁的老人,一顿竟然能吃下23个汤圆,足见大家对汤圆的喜爱之情。</p><p class="ql-block"> 往昔,团年的日子在农历月大时为三十,月小时则是二十九,一般在中午时分正式开吃团圆饭。团圆之际,桌上摆满了12道精心烹制的主菜,猪蹄火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鸡、鸭、肉、鱼等各类菜肴色泽诱人,香气四溢。待饭菜一一上桌,依照当地农村的传统习俗,首先要恭请福利院中已经故去的老人们“进餐”。随后,将叠好的纸币放置在瓷盆中,移步至大门外焚烧,以此当作零花钱送给已逝的老人们享用,让福利院中健在的老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与关怀,不曾遗忘每一位成员。</p> <p class="ql-block"> 曾经,“声声爆竹喜迎春”,团圆饭就在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热热闹闹地开始。老人们进餐时,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致安排,每张桌子都会确定一名席长来负责协调。至于喝酒和喝饮料,也有专人负责斟倒。考虑到天气寒冷, 老人们直接饮用冷饮料可能会肠胃不适,工作人员便别出心裁,在百事可乐饮料中放入几片生姜,精心煎制成热腾腾的姜茶,在进餐时轮流为老人们斟上,这样既能让老人们喝得暖和,又能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可谓是关怀备至。</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而今福利院的老人们平日里的生活就如同过年一般幸福美满,这反倒让院里的工作人员在安排春节生活时颇费思量。2019年的春节,意义尤为特殊,这是老人们在老房子里度过的最后一个佳节。工作人员满心期待着每一位老人都能开开心心地坐在餐桌前,尽情享受美食,吃得开心、喝得畅快。</p><p class="ql-block"> 在腊月二十九日的中午,院里特意安排了一顿别具意义的“忆苦餐”,用少量的玉米粉搭配着新鲜的青菜,精心熬制成菜粥。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唤起老人们对往昔艰苦岁月的回忆,从而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养成不浪费食物的良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老人们能过一个温暖、健康的春节,年前院里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首要考虑的便是老人们的身体健康,由于院里的老人大多体弱多病,容易受到感冒的侵袭。在寒冷的冬季,工作人员全力确保每一位老人都能穿得暖和、睡得安稳,同时严禁老人们在寒冷的天气中进行户外活动。每当遇到冷空气降临,天气忽冷忽热时,为了预防流感的发生,院里会及时采购病毒灵,还会专门请人上山采摘具有预防作用的草药,煎成药汤,让老人们当作茶饮,为老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p><p class="ql-block"> 在福利院里,瘫痪在床、无法行走的老人,均配备了专人悉心照料。由于一楼房间有限,他们只能被安置在二楼的房间。每天清晨,都会有人专门将老人从二楼背到轮椅上,然后推至温暖的取暖大厅,在这里,老人们可以舒适地用餐,观看电视新闻,感受着生活的宁静与温馨。</p><p class="ql-block"> 安全,始终是福利院工作的核心与关键。为切实保障安全,院里组建了以工作人员为主体的护理小组,并精心挑选了身体硬朗、思想纯净且满怀爱心的老人加入其中,协助开展护理工作。对于身体状况不佳、患有疾病的老人,更是指定专人进行一对一的负责护理,确保他们得到全方位的关怀。</p><p class="ql-block"> 在火源管控方面,院里采取了严格的措施。老人们的打火机由专人统一保管,每天早上发放,晚上收回,同时严禁老人在室内吸烟,从源头上杜绝火灾隐患。此外,院里还常备常用药品,以应对老人日常的身体不适。坚持小病在门诊治疗,大病及时送往卫生院,确保老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治。对于智障残疾的院民,同样安排专人负责护理,真正做到了哪里有院民,哪里就有护理人员的身影,让每一位院民都能感受到安全与安心。</p> <p class="ql-block"> 福利院的工作,意义非凡且责任重大,需要工作人员具备爱心、细心、责任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自建院以来,先后有14名服务人员在这片充满爱的土地上辛勤付出。他们中,有的因特殊情况无奈辞职,有的则到了退休年龄光荣离岗。福利院最初仅有两名员工,后来逐渐增加到4人,他们均为临时工身份。</p><p class="ql-block"> 过去,福利院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依靠镇福利统筹发放,每月工资并不高,而且没有固定的休假时间。他们长年累月坚守在福利院的服务岗位上,舍小家为大家。尤其是在一年一度的春节,当千家万户都沉浸在团圆的喜悦中时,他们却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用自己的真情和爱心,守护着一群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给予他们温暖与关怀,成为老人们最坚实的依靠。</p><p class="ql-block"> 在福利院默默奉献、悉心照料老人的郭会,曾经生活在农村,日子过得忙碌而艰辛。几亩农田需要她耕种打理,家中还有年仅8岁的女儿和4岁的儿子等着她照管。每天,她都在田间与家庭之间奔波,疲惫不堪。而她的丈夫,在福利院承担着重要职责,连续几个月都无法回家,家里没有其他人能搭把手,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郭会一人的肩上。</p><p class="ql-block"> 福利院开办的第一年,一场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年关将近,郭会满心期盼着丈夫能早日回家,一家人团聚。然而,等到下午,丈夫终于回来,带来的却是一个让她失落又无奈的消息——院里需要一名炊事员为老人们准备团年饭。尽管心中满是不舍和委屈,郭会还是选择了理解与支持。从那以后,郭会便踏上了在福利院为老人服务的道路,这一干就是23年,期间她不仅用心照顾着老人的饮食起居,还承担起了为院里饲养生猪的工作,用自己的坚韧和善良温暖着福利院的每一个角落。</p><p class="ql-block"> 退休员工郑翠凤,同样有着令人敬佩的奉献精神。她在福利院为老人服务了12年,家住在偏远的山村,生活条件并不优越。家中有年过古稀、需要照料的婆母,而丈夫又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田地全都依靠她一人辛勤耕种。</p><p class="ql-block"> 2005年1月1日,郑翠凤被聘为镇农村福利院一分院的炊事员。为了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福利院的工作中,更好地照顾院里的老人,她与丈夫商量后,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将自家的田地转包给当地农户耕种,把婆母托付给邻里照看。在进入福利院的12年里,她仅仅回过三次家。第一次是在刚到福利院上班报到后,回家搬运行李;第二次是因为家中遭遇了灾情,不得不回去处理;第三次则是送肉回家,请人帮忙熏烤。每一次回家,她都是行色匆匆,心中始终牵挂着福利院的老人们,很快便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续为老人们的生活操劳奔波。</p><p class="ql-block"> 自2003年起,随着政策的逐步完善,特困老人有了专门的五保经费保障,工作人员也有了相应的事业经费支持,这一转变使得福利院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从2011年开始,工作人员按照规定享有灵活就业保险,工资待遇也有了明确的标准。到了2018年4月,进一步增加了基本工资,并且明确规定每月有加班工资、工龄工资和绩效工资,同时还保障了工作人员的休假时间。</p> <p class="ql-block"> 回首往昔,那些曾在福利院为老人服务的工作人员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坚守,不计较个人得失,将自己的青春和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老人们。她们年复一年地付出,用温暖和关怀陪伴着老人,福利院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良好局面,离不开她们的无私奉献和辛勤耕耘,她们的付出值得铭记和尊敬。</p><p class="ql-block"> 由于福利院建院时间已久,一些基础设施逐渐老化,已无法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求。在沙镇溪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县民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座规模宏大、设施先进、具备现代化标准的福利院在沙镇溪镇拔地而起。新的福利院不仅外观气派,内部设施也更加完善,为老人们提供了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2019年大年三十,我望着吃饭大厅里30多位老人,他们围坐在餐桌前,脸上洋溢着笑容,欢声笑语此起彼伏。看着眼前的场景,我不禁想起了已逝的30多位老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经历着不同时期的团年场景。对比之下,如今老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这种变化犹如波涛汹涌的江水,在我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此时,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愿望,多么希望曾在福利院生活过的所有老人都能齐聚一堂,共同感受这幸福美好的时光,共享生活的温馨与欢乐。</p><p class="ql-block"> 2019年1月,我已办妥退休手续,深知这将是我陪伴院里老人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心里满是温暖与不舍,甚至早早便暗自打算,晚上要小酌二两白酒,与老人们一同欢庆这难得的团圆时刻。</p><p class="ql-block"> 在忙碌地协助安排好老人们的生活琐事之后,正当我准备坐下来进餐时,突然听到院民一声惊叫:“孙婆婆不行了!”我的心猛地一紧,立刻扔下手中的东西,以最快的速度冲到孙婆婆身边。只见孙婆婆静静地坐在轮椅上,双眼紧闭,头无力地歪向一边,整个人陷入了昏迷状态。那一刻,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p><p class="ql-block"> 来不及多想,我一边迅速采取紧急的急救措施,试图唤醒孙婆婆,一边颤抖着双手拨通了120急救电话。那是一个万家灯火、阖家团圆的除夕夜晚,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喜庆的氛围,而我们却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坚守在福利院的服务岗位上,眼睛紧紧地盯着孙婆婆,心中默默祈祷着奇迹的发生。</p><p class="ql-block"> 幸运的是,孙婆婆得到了及时的抢救。经过一个星期紧张而精心的治疗,她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重新回到了福利院。看着孙婆婆逐渐恢复往日的神采,我们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地。 </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的团年饭,虽然我没能喝上那二两白酒,院里的工作人员也都因为孙婆婆的事情而没能好好吃上一顿饭,但我们的心中却满是欣慰。因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院里的每一位老人都安然无恙,大家一起度过了一个圆满、幸福、快乐的春节。这份欣慰和满足,远比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更加珍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