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中的石药

童猫35116419

<h1><b>孙庆芳<br></b><b>明代在中国石文化的发展史上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从石中斟选矿物为药。以石为药,相对说来要对石头的性质具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留下的不朽名著《本草纲目》,就为我们在赏石与健康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经验。<br></b><b>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活在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至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18-1593年)。他所著的《本草纲目》不仅在医药学上功绩卓著,同时在矿物学方面也是成果裴然,被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评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br></b><b>《本草纲目》全书五十二卷,记载药物1892种,列出无机界的水、火、土、金石。其中金石部160种,并分为金、玉、石、卤四类。<br></b><b>李时珍对石头有着比较精到的见解,说:“石者气之核,土之骨也。大则为岩厳,细则为砂尘。其精为金玉,其毒为譽(yù) 为硝。气之凝也,则结而为丹青;气之化也,则液而为矾汞。其变也,或自柔而刚,乳卤成石是也;或自动而静,草木成石是也。飞走含灵之为石,自有情而之无情也;雷震星陨之为石,自无形而成有形也。大块资生,鸿钧鐪鞴 (bài),金石虽若顽物,而造化无穷焉。身家攸赖,财剂卫养。金石虽曰死瑶,而利用无穷焉。是以禹贡周官列其土产,农经轩典详其性功。”</b></h1> <h1><b>《本草纲目》还载:“金陵雨花台小马脑,止可充玩耳”,说明李时珍对于雅石赏玩并不陌生。但是他研究石头主要是用于医药,所以视药物岩矿对人体的作用、副作用,还有毒性。这为我们健康地赏石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自然界里的岩石有时与生物有近似之处,这样它对于人类的利与弊,即是香花还是毒草。不认清这些石头的本质,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本是想通过赏石达到乐山长寿的目的,其结果却背道而驰,反而图怡情而伤了身。所以《本草纲目》虽不尽言石之美,却是我们绝不可忽视的一部正确体察岩石、分清香花与毒草,以君子而远佞人的良师益友。<br></b><b>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水晶这样写道:“性坚而脆,刀刮不动,色澈如泉,清明而莹,置水中无瑕不珠者佳。”即告诉我们水晶的最简单判断方法。<br></b><b>他在《本草纲目•玛瑙》中还记载:“玛瑙,文石,摩罗迦隶。赤斓红色,似马之脑,故名。亦名玛瑙珠。胡人云:‘是马口吐出者,谬言也。’多出北地,番一西番。非石非玉,坚而且脆,刀刮不动。其中有人物鸟兽形者更贵。”其评价贵贱的方法是看玛瑙中有没“人物鸟兽形”,即看有没有承载文化内涵。这一方面说明李时珍可能也有雅石收藏,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玛瑙在当时的市场行情。<br></b><b>另外,李时珍把珊瑚列入到金石部,说:“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谓之珊瑚林。居水中直而软,见风日则曲而硬,变红色者为上。”</b></h1> <h1><b>他在写作《本草纲目》时也参考了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如在“太一余粮”一药时说:“《云林石谱》去:鼎州祈阁山出石。石中有黄土,目之为太一余粮。色紫黑粗,块大小圆扁,外多粘缀碎石,涤去黄土,即空虚可贮水为砚。”<br></b><b>在说到“玉”时,李时珍先通过引用《说文解字》里关于玉的五德来一步引入,并且说:“产玉之处多矣,而今不出者,地方恐为害也。故独以于阗玉为贵焉。古礼玄珪,苍璧、黄琮、赤璋、白琥。玄璜以象天地四时而立名尔。”还说:“暖玉可辟寒,寒玉可辟暑,香玉有香、软玉质柔。观日,玉洞见日中宫阙,此皆希世之宝也。”这里说的是把玩与欣赏雅石或隐或现的图文。<br></b><b>李时珍提到姜石时说“以色白而烂不碜者良”、“烂不碜”,就是指形状不一和造型各异。可我们平时欣赏的姜石恰恰就是以形的变化为“良”的,即以形取胜。<br></b><b>《本草纲目》中的“绿青”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孔雀石”。李时珍说:“石绿,阴石也。生铜坑中,乃铜之祖气也。铜得紫阳之气而生绿,绿久则成石,谓之石绿。而铜生于中,与空青、曾青同一根源也。”他在说出了美丽的孔雀石的产出状后,又郑重地在“气味”中解释说:"有小毒。”</b></h1> <h1><b>他在《本草纲目》“石炭”中则记载:“石炭,南北诸山产处亦多,昔人不用。故识之者甚少……今则人以代薪炊爨,锻炼铁石,大为民利,”但是“人有中煤气毒者,昏瞀至死。惟饮冷立即解”,这可以说是我国关于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较早记载。<br></b><b>在《本草纲目》“砒石”中还记述了土法烧炼砒霜的危害及怎样预防砷中毒:“初烧霜时,人在上风十余丈外立,下风所近,草木皆死。”但由于历史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本草纲目》中的大部分条目不够科学,如书中说铅粉辛寒无毒,事实上是有剧毒的。这是时代的烙句,也是我们古为今用时所应特别注意的,不能泥古而不化。尽管如此,瑕不掩瑜。《本草纲目》仍然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巨著,达尔文一点也没有说错。尤其是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赏石与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李时珍的思想和方法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