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镇江南郊有招隐山、黄鹤山,镇江人称南山,镇江南山,是中华文化名山,为江苏省级风景区。森林覆盖率百分之七十三,有“城市山林”之称。 </p><p class="ql-block"> 踏上城市山林镇江南山,不禁想到一段古诗词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此时此情正应此景。</p><p class="ql-block"> 镇江南山风景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截至2020年11月,总面积15.58平方公里,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区。</p><p class="ql-block"> 景区有万亩原始森林、千亩果园、百亩茶园,树木、花卉有360余种,飞禽走兽80多种,包括文苑——竹林、招隐、黄鹤山、磨笄山、莲花洞等景区,有增华阁、读书台、济祖殿、听鹂山房、虎跑泉等古迹。</p><p class="ql-block"> 宋武帝刘裕曾潜卧于此农耕、采药、伐薪、凿泉、射莽,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在此读书,并博邀天下贤才在增华阁编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南朝刘勰撰《文心雕龙》,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居此四十年,南朝刘宋两代间的雕塑家、音乐家戴颙婉拒皇帝诏书,隐居山中,谱就了“广陵”“游弦”“止息”等古曲,周敦颐在此修学并凿茂叔莲池,写下流传千古的《爱莲说》。此外,还有骆宾王、苏轼、王安石、曾巩等众多名人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佳唱。</p> <p class="ql-block"> 南山风景名胜区在南北朝至明代为鼎盛时期。六朝后,历代文士名流曾在此居住、游览,留下了珍贵的古迹与名篇,其中有梁代昭明太子博邀《文心雕龙》著作刘勰等天下贤才,在招隐增华阁编纂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选集《昭明文选》。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居此四十年,创“米氏云山”。东晋南朝刘宋两代间的著名雕塑家、音乐家戴颙隐居在招隐山中,谱就了“广陵”、“游弦”、“止息”三首古曲。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鹤林寺留下“苏公竹院”,哲学家、文学家周敦颐的“茂叔莲池”等。在竹林景区东侧有纪念辛亥革命先烈赵伯先将军的陵墓,还有曾出土史前骨化石的莲花洞。</p> <p class="ql-block"> 镇江南山,鲜为人知。但南山却历史人文底蕴厚重,与其他三山(焦山、金山、北固山)相比,毫不逊色。南山之中,人文景观众多,历代隐士文人墨客,留下了珍贵的古迹和名篇,最为著名的隐士有南朝宋艺术家戴顒、南朝文学大家梁太子萧统、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父子,所以人们都称南山为“中国古代隐士的圣殿”。李涉著名的“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早已成为千百年来流传于民间的名诗绝句。</p> <p class="ql-block"> 南山一直是镇江人特别钟情的地方,自南朝以来,历代文人雅士都曾在这里居住、游览,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古迹名篇。历史上,南山古木参天,竹林繁茂 。这里风景清秀,曲径通幽,曾经有鹤林寺、竹林寺、招隐寺、幽栖寺、高崇寺等众多寺庙。</p> <p class="ql-block"> 文心阁内,陈列了刘勰线描画像、刘勰生平及不同时期《文心雕龙》版本的书籍。它是一座二层歇山清式建筑,清雅朴实,能看到文苑的全景,与雕龙池、知音亭相得益彰,是文人雅士聚会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刘勰画像</b></p> <p class="ql-block"> 画像两边写着:抱景咸叩词章矩范,怀向毕弹文理菁华。其中“抱景咸叩 怀向毕弹”是出自西晋文学家陆机《文赋》中的名句,意思是不要急于把浮上心头的心思匆忙写下,应该经过反复推敲,达到构思的明确和透彻,就像试弹每一根琴弦一样,从中找出最美妙最惬意的音色,用最准确的文词表达文意。</p> <p class="ql-block"> 文苑是为纪念中国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及其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而于1997年兴建的一座主题性公园,占地4公顷。景区内绿树成荫,建有文心阁和学林轩,设有儿童角、学生广场、水榭舞台和全民健身设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刘勰生平年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历代相关名人瓷版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许浑石墨像</b></p> <p class="ql-block"> 园名取自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晋世文苑,足俪邺都”,这里“文苑”的意思是文坛,后来也被泛指读书写字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00年《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b></p> <p class="ql-block"> 选亭是为了纪念萧统在招隐寺主编成《文选》,于2002年在此召开的《文选》国际学术研讨会修建的。亭中有一块碑,正面是《选亭记》,背面刻着明朝缪炷的《游润州招隐寺》,两侧宫柱上楹联:“志与秋天竞高,理与春泉争溢”。</p> <p class="ql-block"> 学林轩俗称镇江名人馆,喻意此景为镇江古今文化名人的荟粹之所。轩内分文学之苑、科教之光、文史之窗、艺术之华和中外交流五个部分,展示了包括“科教之星”(祖冲之、沈括、茅以升)、文学“双璧”(刘勰、萧统)、书画“双米”(米芾、米友仁)在内的镇江古代十九位、当代二十九位名人、与镇江有密切关系的五位外国人及其主要成就、名著佳作和科技成果。学林轩非常值得浏览。里面有于镇江有关的古今中外的文人名士,有镇江本土人士,也有寓居或来往过镇江的历史名人。招隐寺内的留有遗踪的萧统,米芾,戴颙等自然名列其中。《老残游记》作者刘鄂是丹徒人,《文心雕龙》作者刘勰,世居镇江,与萧统在招隐寺编撰《文选》,并完成其遗留后世的成名之作《文心雕龙》,难怪文苑内有雕龙池,《梦溪笔谈》作者沈括晚年隐居镇江梦溪园,祖冲之曾任南徐州从事与公府参军等职,晚唐最有影响力的诗人许浑,宋名将及词人辛弃疾曾两度登临京口北固山,留下两首北固亭怀古的千古诗篇等等,现代一些名人院士皆为众人熟知的人物,如茅以升,陈竺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南山知音亭</b></p> <p class="ql-block"> 亭子的四檐上分别挂有四位书法家题写的真、草、隶、篆四块“知音”匾额。</p> <p class="ql-block"> 雕龙池中知音亭,知音亭就立于雕龙池中,清秀雅致,亭檐四面是四位书法家题写的不同字体的四块“知音”绿匾;亭中玉石正反面碑刻着《文心雕龙》名段:“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曰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p> <p class="ql-block"> 招隐山南朝著名艺术家戴颙隐居于此,戴颙其女矢志不嫁,舍宅为寺,故名招隐寺,招隐寺增华阁是梁武帝萧统《昭明文选》编纂处。</p><p class="ql-block"> 熙宁七年(1074年)正月至四月,苏轼游鹤林寺、招隐寺、与同年刁约、庆历进士柳子玉作诗唱和,留下一段文坛佳话,为“两山”再添瑰宝。</p><p class="ql-block"> 刁约,润州人,苏轼同为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六年(1073年)冬罢於潜县令家居。柳子玉,名瑾,润州丹徒人。庆历二年进士,熙宁初官尚书郎,善草书、能诗,其子仲远与苏轼堂妹婚。苏轼有《游鹤林招隐二首》、《同子玉、刁约游鹤林、招隐呈景纯》、《景纯见和,复次韵赠之》《柳子玉亦见和,因以送之》、《景纯复以两篇,仍次其韵》、《子玉家宴,用前韵见寄,复答之》《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p><p class="ql-block"> 清代京江画派代表人物周镐绘制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绘制了“京江二十四景”图,《鹤林古木》为二十四景之一。画页高38厘米,长63.3厘米,国家二级文物,现存镇江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鹤林寺旧名竹林寺,位于黄鹤山麓,是著名古寺之一,创建于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相传南朝宋武帝刘裕幼年家贫,青少年时代到黄鹤山砍柴时,头顶常有黄鹤翩翩飞舞。称帝后,遂改寺名为鹤林寺。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僧人元素任该寺住持,名为古竹院。</p><p class="ql-block"> 鹤林寺在唐时范围较大,据说出了山门就到城门--鹤林门。后几经兴废,规模逐渐缩小。由于该寺靠近城市,山明水秀,风景幽美,自古文人墨客常留连其间,览物生情,吟诗作画,留下许多佳话。唐人李涉《题鹤林寺壁》写道:“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1403-1424年)中,寺烬废,僧得月稍葺治之于磨笄山下,就是现在鹤林寺所在的地方。弘治(1488年-1505年)中,僧了心开始建殿宇。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秀水钟庚阳招僧德乘居之。吏部尚书陆光祖捐金复寺,傍侵地重建天王殿、方丈、僧寮、莲亭、竹院。康熙乙巳(1665年),僧净能无怠重修寺夹山丈室。乾隆十二年(1747年),鹤林寺被毁得以修复。鹤林寺有桐城文宗方苞的重建鹤林寺的碑记。</p> <p class="ql-block"> 鹤林寺是镇江南郊三古寺之一,始建于唐代。唐朝末年、明朝永乐及清朝康熙、咸丰年间,曾经几次被毁。现在的寺院,是咸丰以后所修建的。寺内现在收拾得很干净。门前空地作为运动场。这里因偏处郊外,空气很清新,四周山峦环抱,风景优美,是一个非常惬意的休养之地。</p> <p class="ql-block"> 鹤林寺右边大院中长满了苍翠的修竹,据说是苏东坡栽种的,故称苏公竹院,其实苏东坡来镇江以前,这里就有大片竹林。苏东坡《游鹤林寺》诗:“郊原雨初霁,春物有余妍。古寺满修竹,深林闻杜鹃。”可见这里的竹子并不是苏东坡栽种的,可能他以后又在寺中补种了一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东坡井</b></p> <p class="ql-block"> 南山栽培杜鹃花的历史相当悠久。相传,1200多年前的唐贞元年间,“有番僧在天台,用钵盂盛杜鹃花根,带到鹤林寺培养种植。此花成活后,每年暮春开花。杜鹃花高丈余,春日花开,倾城游赏。” </p><p class="ql-block"> 鹤林寺素以唐代杜鹃花驰名。《鹤林志》载:“杜鹃花高丈余,春日花开,倾城游赏。”唐诗人李绅有诗云:“鹤栖峰下青莲宇,花发江城世界春,红照日高殷夺火,紫凝霞曙莹销尘。”如此好花,难怪要倾城游赏,并还有神话传说。相传唐贞观中,鹤林寺的杜鹃花,因唐末战火与寺同毁。到宋咸淳年间,寺僧以红踯躅冒充唐杜鹃花,不久皆枯死。元延佑三年(1316年),里人戈道恭家圃中有唐杜鹃移植寺中,乃复旧观。花前建一小楼,名杜鹃楼,谷雨前后,杜鹃盛开,登楼观赏,更觉雅致,饶有情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苑的百年牡丹</b></p> <p class="ql-block"> 宋人周敦颐有“自李唐以来,世人盛爱牡丹”,过分的追捧也哄抬了牡丹的价格。唐朝镇江人许浑不禁发出感慨:“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济公活佛</b></p> <p class="ql-block"> 在米芾眼中,南山是他最钟爱的地方,他经常流连于南山烟雨和水光山色间,南山激发了他绘画创作的激情。 为了方便创作,更是在黄鹤山边的鹤林寺旁,建了一座“鹤林精舍”,专门用于作诗绘画。 他“集江南烟云变化之趣”,独辟蹊径,泼墨挥毫,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米家山水画法——“米氏云山”。 他采用泼墨法和水墨点染法,把南山烟雨表现的淋漓尽致, 最终以“城市山林”四个字,最精练地诠释了镇江“山中有城,城中有山”,这样一种人文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城市特色。</p><p class="ql-block"> 受米芾的熏陶,其子米友仁更是继承并发展了米芾的山水技法,不求修饰,崇尚天真。 奠定了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蒙蒙、变幻空灵为特色的“米家山水”,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开创了文人画的崭新局面。 根据南山雨后的云山之景,米友仁专门创作了《潇湘奇观图》,并记录了他受其父米芾影响,以及在镇江山水烟雨感悟下的创作过程。</p> <p class="ql-block"> 米芾墓在江苏镇江市鹤林寺附近的黄鹤山北麓。墓有石扩,直径十一米,墓丘径约四米,外包护石。共有台阶六十级,两边置玉带坡,墓道由上而下向北伸,长六十米。墓前碑文上刻“一九八七年春重修,宋礼部员外郎米芾元章之墓,曼殊后学启功敬题”,墓门两侧各有一个下方上圆雕刻云朵纹的大理石柱,墓道口处有石牌坊一座,上刻联语:“抔土足千秋襄阳文史宣和笔,丛林纳数武宋朝郎署米家山。”</p><p class="ql-block"> 襄阳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故里。米芾(1051——1107年),初名黻,41岁改名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祖居山西太原,迁襄阳,最后定居润州(今镇江),故亦称吴人。又因其爱石如痴而被人呼为“米颠”。史书上称其为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米芾、黄庭坚、苏轼、蔡襄)。</p><p class="ql-block"> 米芾在北宋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知含光尉、知无为军、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知淮阳军等职。40年宦海迁徙,中年后定居润州(今镇江)丹徒。</p><p class="ql-block"> 去世后,葬于今镇江鹤林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南山竹林景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竹林幽眇——竹林禅寺</b></p> <p class="ql-block"> 竹林禅寺位于南郊夹山下的竹林寺,本名夹山不见寺禅院,东晋法安禅师始建,颓废已久。明末崇祯年间,林皋大师在此搭建草房,独居二年,创建名蓝。因寺处大片竹林中,远远望去只见竹林不见寺,故名。竹林禅寺(“百寿园”由一百棵新西兰松木雕刻出一百尊老寿星的寿星像,接受"寿比南山"的美好祝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新西兰松木雕刻而成的寿星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招隐山士雕像</b></p> <p class="ql-block"> 戴颙是南朝著名雕塑家、音乐家,一生不求仕禄,倜傥豪放,以游名山大川为乐,当年,戴颙与其女归隐南山,制桐木长琴,常携斗酒双柑于林下石旁,静听黄鹂歌啭,整弦新声变曲,著有《游弦》、《广陵》、《止息》等名曲。</p> <p class="ql-block"> 听鹂山房坐落在增华阁东北山腰里。过去这里古树参天,浓荫蔽日,风凉清幽。招隐山上花鸟众多,方以黄鹂为最,终日鸟声不绝,黄鹂叫声万为宛转动听。戴颙隐居此山中时,最喜爱听黄鹂的鸣叫,常携带酒和柑,独坐绿荫中,聆听黄鹂歌啭,怡然自得,终日不厌,人问何故,他说此俗耳针砭,诗肠歌吹。"这就是著名的"戴颙斗酒双柑听鹂声"典故的来历。这在《千家诗》和《幼学注解》等书中都有记载,传为千古美谈。</p><p class="ql-block"> 戴颙是一位卓越的古代音乐家,他欣赏鸟叫往往入了迷,其曲调作品得益于黄鹂歌鸣不少,其中《游弦》《广陵》《止息》三曲尤为传世佳作。后人为了纪念他,建造了这座听鹂山房。有门联曰:</p><p class="ql-block"> 泉韵每清心,自有山林招隐逸;</p><p class="ql-block"> 莺声犹在耳,好携柑酒话兴亡。</p> <p class="ql-block"> 林公泉位于山腰,是明代林皋禅师所凿,故名。泉名石额为清代书法家陆润庠所书,有石砌方池,泉水清澈,泉,背依山崖,岩石嶙峋,颇具古意。</p> <p class="ql-block"> 鸟飞亭位于招隐山顶,丛林飞鸟,鸣啼于亭下,亭高而出飞鸟,故名。始建年不详,清初尚存毁于太平天国战火现亭为重建,混凝土仿木结构圆形,单檐尖顶,直径六米亭内有石凳石桌,供游人休憩登临远眺,江山景色,尽收眼底二层横匾书“天人境界”大门两侧对联“倚杖独看鸟飞去,开窗忽拥大江来。”</p> <p class="ql-block"> 飞云阁,也座落于招隐山,为八边形重檐攒尖顶三层楼阁,青黛色小瓦覆顶,呈典型的江南楼阁风格。此阁可以一览鸟外亭、鹤林阁和南徐新城。登楼而望,前后敞亮,栏外四面环山,极目翠碧,山间楼台,明灭可见,又见长江浩荡,穷极天际,一时醉于清风,把栏杆拍遍,顿觉神怡意惬,不免久而忘返。在中国古典文化里,登楼抒怀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行为。极目远眺,逝水长天,拍遍栏杆,抚今追昔,佳作名篇水到渠成。千百年来流传的登楼文化,也许比楼阁本身更值得称之为“遗产”。沿楼梯上到二层,从北面的门出去,是观景回廊,远近风光,尽收眼底。山风徐来,松涛荡漾,立于山巅,一时间物我两忘。雾气缭绕在山顶之间,山峦埋没在绿色之中。北面的古城,南面的新区,道路纵横,高楼林立,城市的尽头是长江横流,正所谓“开窗忽涌大江来”。</p> <p class="ql-block"> 增华阁——南山山顶上的增华阁为八边形重檐攒尖顶三层楼阁,青黛色小瓦覆顶,呈典型的江南楼阁风格,它是南山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尤其在阳光下,棕红色的外墙熠熠发光耀眼夺目。但没有想到的是,这座楼阁原来是一个仿制品,仅建于2002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增华阁内原是南朝文学家梁太子萧统读书之处,萧统在此居住了11年。他引纳天下才学贤士云集于此,读书谈心,编选文章,使这里一度成为南朝文坛的中心。特别是他博邀明贤,广览博集了上自周代、下至梁初一千余年间的129位著名文人才士的典籍文章,编篡成中国最早的文学选集 《昭明文选》——总共洋洋洒洒三十卷的文选稿本,成为梁太子和增华阁在中华历史长卷中留下的最出彩的墨笔。</p> <p class="ql-block"> 读书台读书台位于山腰,昭明太子萧统读书之处。内有萧统生平介绍以及其编撰的文书。门旁柱上有楹联曰:妙境快登临,抵许多福地洞天,相对自知招隐乐;伊人不可见,有无数松风竹籁,我来悦听读书声。室内中间设有萧统伏案雕像,背景是招隐山水清音图,两侧对联:萧梁逝水,往迹犹新,问谁大雅扶轮,再继元储不朽业;沧海横流,人间何世,趁我余光秉烛,补读平生未见书。昭明太子萧统,梁武帝长子,爱山水,敏而好学。被立为太子后,在招隐寺读书,于读书间邀约文学名流在增华阁编撰《昭明文选》,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太子未及即位而卒,时年仅三十一岁,谥昭明。</p> <p class="ql-block"> 昭明太子,姓萧名统,字德施。昭明太子在招隐寺,招集文学名流,在增华阁编辑我国第一部韵文、散文合集《昭明文选》,对后代文学研究有着重大影响。清代诗人王士祯有一首咏昭明读书台的诗:“王孙读书处,樊宇自萧森。无复维摩室,空余双树林。荒台梁碣尽,夕景楚江阴。古像悲犹在,风流不可寻。”昭明太子在招隐寺编撰《文选》,虽然已逾千载,但古迹石案犹在。</p> <p class="ql-block"> 位于南山招隐景区在增华阁东南,为一座六角亭唐时这里有两株名贵的玉蕊仙花只有皇帝的御花园和翰林院地允许植种是稀世奇葩,开放时如瑶林琼树因此有仙女游赏等神话传说唐朝宰相李德裕任润州刺史时常游招隐寺,于玉蕊花下饮酒赋诗并特为观花建此亭,名“玉蕊亭”正面石柱有楹联曰“绝顶共攀跻,此地来文人墨客三山相揖让,何处访玉树琼枝”亭旁原有玉蕊仙踪堂,久已废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谢亭送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劳歌一曲解行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红叶青山水急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日暮酒醒人已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满天风雨下西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唐)许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毛泽东手书——谢亭送别</b></p> <p class="ql-block"> 茂叔莲池鹤林寺左边有一小池,据说是宋朝周敦颐(字茂叔)所凿,所以叫茂叔莲池。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因年幼丧父,随母来镇江寄居舅父家,平日与鹤林寺和尚寿涯友善,曾借住寺中读书,生平最爱莲花。著有《爱莲说》,为世人传诵。他在寺中凿了一口方池,栽种莲花,称爱莲池,即茂叔莲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南山鹤林寺的喵星人</b></p> <p class="ql-block"> 伯先墓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竹林寺东侧。赵声,字伯先,镇江大港人,早年追随孙中山致力于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是杰出的民主革命家。赵伯先青年时代偕友游竹林寺,曾戏言吟诗道:“他日行人遥指处,竹林深处赵公坟”。为此,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任大总统,赵伯先的弟弟迎回了他的遗骨,葬于南山竹林寺东侧。</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先烈赵伯先烈士墓在竹林寺东夹山下,翠柏丛生,青桐笔立。陵墓前后约一百米,左右宽三十米,大型墓包有护围拱石,四周有圆形回廊平台。墓碑上刻有“辛亥烈士赵声伯先之墓”。碑前有石供桌,两旁有石狮基座,正前方有台阶,墓道长六十米,墓周植有梧桐和苍松翠柏,树森成荫,景色幽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友于亭</b></p> <p class="ql-block"> 友于亭是一座四方亭,正面两侧立柱有楹联“涤烦除俗寻真乐,临水登山得至情”。亭名“友于”和朋友一起在这里坐坐,甚是应景。</p> <p class="ql-block"> 招隐山,一个“隐”字,积累了千古以来留存的大量古迹和诗文。其中一首是刘禹锡《招隐寺》诗:</p><p class="ql-block"> “隐士遗尘在,高僧精舍开。地形临渚断,江势触山回。楚野花多思,南禽声例哀。殷勤最高顶,闲即望乡来。”</p><p class="ql-block"> 另一首是曾巩的《招隐寺》诗:</p><p class="ql-block"> “一径入松下,两峰横马前。攀缘(援)緑萝磴,飞去苍崖巅。昔人此嘉遁,手弄朱丝弦。想当林间月,独写山中泉。此乐非外得,肯受世网牵。我亦本萧散,至此更怡然。偏怜最幽处,流水鸣溅溅。”</p><p class="ql-block"> 两首诗不仅是对山、寺历史和景观的描述,更是一种情怀的抒发。</p> <p class="ql-block"> 招隐山,《元和郡县图志》记云:取名兽窟山,因为山巅有一洞狮子窟而名。取名招隐山,为晋隐士戴颙居此而名。志书记载,招隐山东曾经称兽窟山,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通称招隐山,兽窟山就叫狮子窟了。骆宾王《游寺》诗云:“共寻招隐寺,初识戴颙家。”张祜《题寺》亦云:“千年戴颙宅”,乃知招隐山始于戴颙。</p> <p class="ql-block"> 在入山途中,有一高大石牌坊,横额为"宋戴颙高隐处",下墓"招隐"二字,石柱上有联:</p><p class="ql-block"> 读书人去留萧寺,</p><p class="ql-block"> 招隐山空忆戴公。</p><p class="ql-block"> 由于南朝著名艺术家戴颙隐居于此,梁朝昭明太子萧统亦在此编撰了名著《昭明文选》,使历史人物与名山共存,更招引着历代名人:唐朝诗人刘禹锡、骆宾王、宋大学士苏东坡、著名书画家米芾、清朝乾隆皇帝都曾登游此山,并且留有许多诗画。</p> <p class="ql-block"> 山道上有一座石牌坊,牌坊上有上额外联,内联上额是"宋戴颛高隐处"几个字,讲的是戴颛第,讲的是戴第一个隐居在此下额招隐的来历是这样:戴才华横溢,在音乐和雕塑上有分深厚的造诣。宋武帝刘裕对他极为赏识,屡次招他出山做官,但戴拒诏不出,一招一隐便有了招隐"二字。寺内有大殿、读书台,增华阁、虎泉亭、珍珠泉等名胜。</p> <p class="ql-block"> 石牌坊内联刻有“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其中“读书人”指南朝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萧统,戴公指戴颙。</p> <p class="ql-block"> 外联"烟雨鹤林开画本,春咏鹂唱忆高踪"。上联指米家父子在此开创了"米家山水"、"米氏云山流派",特别是米芾把南山的烟雾比喻成烟雨,他认为南山本身就是一幅秀丽的山水画,无需宣纸的点绘;下联则指春天的清晨 当人们听到黄鹂悦耳动听的鸣唱时,不由得就会想起这里是以戴颗隐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招隐寺,本是东晋艺术家戴颙隐居的地方,后来梁昭明太子在此建读书台,编纂文选,留下不少古迹。夹山有竹林寺,周围古树叠翠,修竹万竿,前人诗云:"润州到处皆幽绝,最爱城南古竹林。"鹤林寺位于黄鹤山下,寺前杜鹃楼前一株杜鹃花,据传有三百年历史,盛开时花有数千朵,"花落春风老杜鹃"。鹤林寺看杜鹃,唐宋时即为盛事,至今不绝,回龙山腰有莲花洞。明代僧人开发建寺,因洞口有巨石如莲花,故名。志载当初开发时曾出现"龙骨"。1980年文物单位曾发掘出一批第四纪全新世动物化石,还有一枚人齿化石,距今约一万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 招隐寺最初创于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距今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当时殿宇宏丽,甚负盛名。唐宋以来,几经兴废。清咸丰间,寺毁于战火,同治、光绪间,慧传和尚重建大殿、读书台等,规模已不如前。抗战时,又遭日军毁坏,正全面修复,大部分胜迹已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 珍珠泉在招隐山北脚下,传为昭明太子所凿,泉水涌上如珍珠,故名“珍珠泉”。泉旁原有亭,宋李迪建,名"珍珠亭",久已废圯。解放后在泉附近山谷中筑一水库,取名“珍珠水库”,有灌溉和防洪作用。现珍珠泉亭建于水库大堤山坡上。清郭野有《试珍珠泉》诗曰:“秋云沉碧古苔绿,风激珠光流万斛。仙人倚槛抚瑶琴,松外泠泠漱寒玉,我生嗜饮兼嗜眠,老怀抑郁烦忧煎。可能一勺分尝后,还我聪明似少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招隐寺院内的银杏树</b></p> <p class="ql-block"> 虎跑泉上方又名虎跑亭、虎泉亭,长方形设计美观大方明嘉靖年间袁继祖重砌方池改名“万古常清池”表明泉水常年清澈见底,故虎跑亭又称“万古常清亭”池旁石壁上嵌有“虎跑泉”三字碑刻为明崇祯年间知府程峋所书。正面立柱楹联“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p> <p class="ql-block"> 虎跑泉——相传东晋法安禅师初来山时,饮水困难,虎为他刨出此泉,故名虎跑泉。泉方池,中有井,泉眼在井中,水清澈,可烹茶。上有虎跑亭,一名虎泉亭,长方形,设计美观大方。明嘉靖年间袁继祖重砌方池,改名"万古常清池",表明泉水常年清澈见底,故虎跑亭又称"万古常清亭"。池旁石壁上嵌有"虎跑泉"三字碑刻,为明崇祯年间知府程峋所书。</p> <p class="ql-block"> 虎跑泉还有一个传说,与昭明太子有关。太子在招隐寺读书,苦于无水喝。他满山寻找水源,忽然一只猛虎窜出,太子暗暗吃惊。这只虎用爪猛刨泥土,刨出三尺深的坑,便有清泉向外涌出。太子掬着泉水尝了一口,只觉清凉香冽。故取名"虎跑泉"。</p><p class="ql-block"> 太子读书处,山幽林壑清。</p><p class="ql-block"> 千秋文选在,世代有书声。</p><p class="ql-block"> 《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先秦至齐梁间130位作家的700余篇作品,多是典雅之作。向来被视为文学的教科书 ,是士子们必读的一部书,千余年来流传不衰。有俗语:“文选烂,秀才半”。意为熟读了《文选》,半个秀才就到手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如斯亭</b></p> <p class="ql-block"> 如斯亭——鹿跑泉在听鹂山房东侧。据清代文学家夏慎枢《招隐有夏序》载,“吸鹿泉,煮新茗,甘香润吻”泉旁有亭,三角形,下大上小,造型别至,名鹿泉亭,亦称“如斯亭”。当年此处林壑幽美,野鹿出没,闻呦呦鹿鸣,听泠泠泉响,别有一番情致。唐著名诗人张祜形容为:“古寺人名在,清泉鹿迹幽。竹光寒闭院,山影夜藏楼。”</p><p class="ql-block"> 鹿跑泉畔有一三角亭,为明时任镇江知府林华取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建,亭侧竖“如斯亭碑”,是林华撰写的《如斯亭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聼泉</b></p> <p class="ql-block"> 听泉亭:在芝兰堂东侧,正对虎跑泉,故名“听泉”。</p> <p class="ql-block"> 游览南山的时光,领略到“城市山林”的真正含义。尘世的喧嚣如同被一道无形的屏障隔绝在外,仿佛步入了陶潜笔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的悠然之境。</p><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径前行,脚下是松软的泥土与飘落的树叶交织而成的天然地毯,每一步都像是与大地的亲密对话。路旁,翠竹修长挺拔,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似在低吟着岁月的诗篇,不知名的野花肆意绽放,星星点点地散布在草丛间,用斑斓色彩点亮了这片绿野。抬眼望去,山峦连绵起伏,被郁郁葱葱的植被包裹,云雾缭绕其间,如梦如幻,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p><p class="ql-block"> 行至山林深处,静谧之感愈发浓郁。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非但没有打破这份宁静,反而更增添了几分空灵。坐在溪边的磐石上,看清澈见底的溪水潺潺流淌,水底的沙石与游鱼清晰可见,思绪也随着水流缓缓飘荡。在这方天地里,时间的脚步似乎慢了下来,平日里被忙碌生活填满的心灵,此刻终于寻得了一处可以栖息的港湾。</p><p class="ql-block"> 攀登至山顶,凭栏远眺,南山的全貌尽收眼底。远处的城市若隐若现,在山水的映衬下,少了几分烟火的嘈杂,多了几分宁静的韵味。回望来时路,方才走过的蜿蜒山路,恰似人生的轨迹,曲折却充满惊喜。这座山,不仅是自然的杰作,更是心灵的修行之所。它以包容的姿态,接纳每一个疲惫的灵魂,给予慰藉与启迪。</p><p class="ql-block"> 离开南山时,内心满是眷恋与不舍。这座山,是自然馈赠的珍宝,使人在忙碌生活中寻得心灵的栖息之所,在山水之间领悟生命的真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