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文兴宫由泉郡北石帝君行宫与泉郡文兴三王府组成,核心建筑群始建于宋末(1127年),距今已有近900年历史。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时期,最初为纪念北宋名医吴夲(保生大帝)而建,后融入张巡、许远等“文武尊王”信仰,形成多元神祇共祀的格局。明清时期,随着泉州港的繁荣,文兴宫成为晋江入海口的重要信仰中心,尤其在“送王船”习俗中扮演关键角色。近代以来,文兴宫历经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保留了明清代风格,2013年的全面修缮更使其重现闽南古建的庄重华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文兴宫占地面积约1050平方米,整体布局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墙、戏台、石埕、山门、拜亭、正殿、后殿,左右回廊环绕,体现道教建筑规制与闽南传统工艺的结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泉郡文兴三王府:俗称“阿爷宫”,始建于宋末元初,主祀“雷、萧、温”三府王爷,是闽台王爷信仰的重要起源地。其“送王船”习俗通过制作王船并漂流入海以禳灾祈福,历史上多次影响台湾信仰体系,如清康熙三年(1664年)王船漂至台中大甲溪,开启当地王爷信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文兴宫是闽台“送王船”信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该习俗通过制作王船、举行仪式后将其漂流入海,以禳灾祈福。历史上,文兴宫的王船多次漂流至台湾沿海,如清康熙三年(1664年)三府王船漂至台中大甲溪,开启当地王爷信仰。2020年,“送王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兴宫成为该信俗的核心传承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泉郡北石帝君行宫主祀保生大帝,配祀张巡武尊王、观音菩萨等,体现了多元宗教融合;泉郡文兴三王府则是王爷信仰的重要起源地,与送王船习俗密切相关。此外,文兴古码头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宋船遗址的发现,都增强了北石文兴宫的历史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文武尊王与王爷信仰:配祀的唐代“双忠”张巡、许远(文武尊王)象征忠义护国,而文兴三王府的王爷信仰则与“代天巡狩”的驱疫功能紧密相关。这种“医神+战神+瘟神”的组合,既反映民众对生命健康的诉求,也体现对社会秩序的维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泉州文兴宫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闽南海洋文明的活态见证。其建筑、信仰与文化活动,串联起宋元时期的港口繁荣、明清时期的移民潮,以及当代两岸文化的深度交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送王船”的评价:“这一习俗体现了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共生,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文兴宫,正是这一理念的最佳注脚。</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