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与另一个人 深耕18-6作业

不负芳华

<p class="ql-block">仔细听了课,感觉到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其实是一个人,是在实践之知的过程中,从一个大众典范的、群体意识的、奴隶道德的一个人,走向了另类的、独立的、主人道德的、自由的另一个人。</p><p class="ql-block">一个初二孩子,从学校老师认为的早恋、学习一般的一个人,在见过杨老师之后,被发现了孩子的高级,走向了情感又真又纯的另一个人,有他自己小梦想的另一个人。在杨老师看来,这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只是他非理性意志在实践过程中的自然表达。在学校老师那里,他是另类的孩子,不合乎学校标准。回到杨老师这里,就是一个正常孩子的正常表现。拨云见日之后,孩子的妈妈也进入了喜悦接纳涵容的状态。母子关系正常化,孩子行为合理化,双方皆进入正常的生活和教育里,像变魔术一样神奇。两个不同语境不同视角里,不同的评判标准下,关于一个人正常与另类的定义悄然发生了变化。</p><p class="ql-block">我们父母如何能拥有这种转变能力?有一个答案: 行之于途而应于心。怎么做到呢?</p><p class="ql-block">一、转变评判标准。</p><p class="ql-block">杨老师之前讲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动机和目的不一样。学校教育是面向群体,实施标准化教育,在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家庭教育是面向个体,个性化教育,关注焦点在发现孩子的特性培养孩子的品格。父母首先要转变的是对孩子的评判标准。学校觉得孩子是另类,父母回到孩子自身,思考孩子到底是学校眼里的另类还是他自身正常意志的正常表达。符合孩子生命意志发展的,符合孩子生长规律的,在父母眼里这孩子就是对的,就是正常的。父母需要放下评判,更多去了解孩子,去理解他,支持和鼓励他,给他托底。</p><p class="ql-block">父母如果直接去拿学校社会的标准去定义和评判孩子,这孩子的生命生长意志就被阉割了,他就哪儿哪儿都不对了,就真正成了大众眼里的另类孩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意识动机愿望</p><p class="ql-block">评判标准的后面连带着我们的教育动机和愿望——让孩子成龙成凤。就现代社会环境下,普通父母也就是普通愿望,让孩子超越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物质财富更高社会地位,能生存得更好。根子上还是在追求权贵,追求更多话语权,追求做人上人。这就进入了层级社会结构里,忽略的是人与人之间人格的平等,压制的是孩子意志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怀抱此愿望来生活和教育,以此动机进入实践活动,我们便以此标准形成了自己的存在方式,进一步形成典范影响着孩子。</p><p class="ql-block">我们再学习新的理念,如果这个动机和愿望不变,我们的信念就没变。我们相信了什么,有时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觉察不到自身时我们是无法做到知行合一的。</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的道德标准还属于奴隶道德,就像西塞罗所说:奴隶的梦想不是自由,而是拥有更多奴隶。我们是我们当下的自己,我们感觉和实践着我们的知,便是以典范的形象存在并影响着孩子。我们的梦想不是获得意志上的自由,而是让孩子依然如我们所是,做一个没有自由灵魂的无意识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以我心待你心。</p><p class="ql-block">杨老师在课上故意反着说,说他是自私的人。因为他不希望被别人以另类对待,所以他先不把别人当另类。他的品格支持他眼里没坏人,那他周围果然都是好人,即使是坏人,也被他影响成了好人。就像我小时候,总怕被别人欺负,就先让自己不惹事,安分守己,也是希望别人不要找我麻烦。这种自私的基底逻辑,也是希望别人待我如我待他,客气,尊重,友好。我们在关系中,想让别人以我们希望的方式来对待我们,但前提是我首先是那样的人。那我是什么样的人呢?我是谁呢?不是我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来证明我是谁,也不是我应该去说什么做什么来达到正确,而是我已经是我,所以才决定了我会去说什么做什么。我所思所想所感所动,我的所有实践之知都是在“我已经是我”这个基础上展开的。我是我,我就在行动上做出来了我,呈现出了我,我就有了现在这样的我。也就是董老师讲的:是,做,有(be,do,have)。也就是行之于途而应于心。</p><p class="ql-block">心即是理,即是良知,即是非理性意志,即是我们的品格。</p><p class="ql-block">实践之途,意在提升我们的感知之知,完善我们的人格品格,觉察我们的生命意志,让我们遵循自然规律,遵循生命生长之势,做到顺人之天。用实践之知,检验我们头脑中那些固有观念和信仰,不断去印证,破旧立新,去除我们身上的层层枷锁,走向主人道德,走向真正的自由。</p><p class="ql-block">当我们破除了身上的枷锁,真正体验到意识的自由时,我们就会实践真善美,会真正理解真善美。我们的品格随之纯洁,人生随之丰满。我们便是爱着的人,我们便以爱存在。我是这样的我了,那我再去说什么做什么,便是从心出发在表达什么。这就是行之于途而应于心。我是爱本身,我爱着去实践,我去实践着爱。以我心待你,应与你心,这便是我在关系中的标准。以爱的方式从心出发,应该是最高境界的知行合一了吧。在这个境界里,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没有另类,没有另一个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