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情缘【32】 ‍(文友8)耿修学作品 ‍盛茂柏的故事

赛神仙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作家、编辑——耿修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红巷传奇》和其作者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文/耿修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日前,收到老友盛茂柏先生寄赠的四十万字长篇《红巷传奇》一书。该作叙写作者从事书画收售鉴藏经历及见闻,内容新颖、故事曲折、学识丰富,看了开头,便欲罢不能,吸引你不得不一口气读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还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武钢大冶铁矿开电机车,他是外线电工。一天在采场,一个俊朗小伙子向我走来,打量一番问道:“你是新来的工人吧?”我“嗯”了一声:“你是……”他忙回应道:“我是外线电工,专为你们电机车服务的。”就这样,我们相识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两人同属运输车间,打交道的机会渐渐多起来。那时,我们都爱好文学,车间管宣传的副书记,每到节假日,就将两人召集到车间办公室办壁报,在全大冶铁矿各个车间展示的壁报长廊上,我们车间的《飞龙文艺》是最出彩的。茂柏诗棒,字棒,画也棒。与其相比,我的字是上不了台面的,他却假装正经地说:“不要悲观,你那字一般人还真写不出来,属于拙体,拙体也是‘体’呀!”看到我尴尬样子,他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俩几乎是同步写诗写散文的。那时年轻,我的两首诗,先后发表在《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上,并配发评论。一时,不知天高地厚,其张狂现在想起来是多么浅薄,而茂柏更是非同凡响。他的长篇抒情诗《铁山放歌》更是以头条登载在当年的《长江文艺》上,产生了广泛影响。那是不正常年代,发表文艺作品园地少之又少,黄石作者哪怕在省级报刊发表一篇短文,也会在文学圈子里传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文艺作者的主体也是工人。大冶铁矿的工人文学创作群体,在全省可谓独占鳌头。影响最大的铁山“三个李”-小说创作李北桂、诗歌创作李声明、散文创作李楠,我还在学校读书时就知道他们的大名。当时,湖北省独一家文学期刊《长江文艺》先后召开全省“诗歌创作座谈会”“小说创作学习班”就选在大冶铁矿。在这种文学氛围影响下,我和茂柏是后来者。当时,大冶铁矿宣传部门的领导,对我们俩也寄以厚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茂柏怀揣作家梦的美好时刻,因一起“政治事件”牵扯到他,被临时关押在大冶铁矿招待所,并派有专人守护。这对素常特立独行、恃才傲物的茂柏,不啻是最大羞辱。一日,他借口到厕所方便,飞起一脚将紧随监守人踢倒,面对两公尺高的招待所围墙,他纵身一跳竟然翻了过去,借助夜幕逃得无影无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艺圈的老人,视茂柏为传奇人物。正如原黄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声高赠联所书:一身侠气兼文气,两只拳头带笔头。我认为这是对他人生,最恰当的定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茂柏爱好广泛,举凡游泳、篮球、足球他都能来几下,尤爱传统武术和中国式摔跤。他的家乡铁山盛洪卿, 曾一度成为黄石地区摔跤中心,就连武汉、天津、上海跤坛骁将也云集铁山交流和献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茂柏一表人才,与之来往不乏漂亮姑娘。一天黄昏,他正与一女子在盛洪卿后山约会,忽然蹿出几个流氓欲行不轨,一怒之下。他略施拳脚,打得这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落荒而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此不凡身手,大冶铁矿招待所两米高的围墙对盛茂柏自然不在话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事情本来不大。他逃跑之后,不但未有所收敛,反而给各个编辑部和文友写信申冤辩解。他还多次潜回铁山,像夜游者神出鬼没,四处张贴油印申诉传单,以致事情越闹越大。黄石公安为了抓住他,抽出众多警力,好不容易才逮住这个“逃亡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人帮”粉碎后,终于还茂柏一个清白,有意思的是,当年办案的多名公安人员,后来成了他的朋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重获自由后,文学艺术也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春天。本该是大施拳脚干一场的时候,这个昔日的文坛新秀却砸笔卖书,发誓不再搬弄诗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此,许多文艺界朋友替他惋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经此变故,茂柏少了些“张扬”,多了些老成。他原本就有较厚实的书画功底,我结婚时,他还送了幅《墨竹图》,一枝一叶,疑风可动,笔墨浓淡,相映成韵。至今,茂柏初交这幅墨宝,我还珍藏在箱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重回大冶铁矿上班的时候,我已调离矿山。从朋友处打听到,他除了上班,闲暇时以书画自娱,过着与世无争,不落尘俗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的书画市场,不像现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那时,笔者在黄石文联《散花》编辑部当编辑,刊物不时登载湖北省书画名家作品。我们上门索取笔墨丹青,他们不但不要字画润格,还像老朋友一样热情接待我们,作品发表时只需付一点稿酬即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茂柏是聪明人,他不但善于交际,还擅长辞令,和许多武汉、黄石书画名人成了朋友。他甚至将湖北省著名画家汤文选请到家中,谈书论画,拜师求艺。《红巷传奇》一书中,就收进了茂柏和当今多名湖北省大画家联袂冠名的画作。在这些名家指点下,他研读了诸多鉴藏方面的书籍和古今书画家的作品,这为他之后半途出家从事书画收售鉴藏职业打下扎实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了这些历练,五十来岁的茂柏才敢于拖家带口直奔武汉,开起了专营书画字号的盛宁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和许多初人道的人一样,一开始也有失手的时候。那是几个江西临川人送来一批瓷器,不是清珐琅,便是明斗彩,甚至还有元青花、元釉里红,十分诱人。售卖者忠厚的面相,很难与骗子相联系。他头脑一发热,先后用近百万元从这几个人手里买下这些“古董”。对古瓷器的鉴赏研究,毕竟不是他的长项。后经古瓷器专家的点拨,才知都是赝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真是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那还是茂柏进武汉头几年,一日,一售画者来到盛宁斋,摊出一幅纵两米、横四米大尺度画作。只见茫茫无际的沙漠里,五六只形态各异的骆驼,水墨淋漓的造形,精妙绝伦的大漠色彩,鸿篇巨制,品相极好,生生把茂柏镇住了。再看那题字款印,画作者竟是国画大师吴作人先生。售画者开价二十万元,实在便宜得不能再便宜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售画者见他举棋不定的样子,便拿出发表这幅作品的画册,茂柏细细端详,慢慢品味,与原作丝毫不差。据此,这画作是吴作人先生的真迹应该是八九不离十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当口,茂柏的全部家当也就二十万元。一想到初进武汉那几个江西售卖假瓷的人,不禁倒抽一口冷气,万一失手,全家老小只有喝西北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此思想支配下,素来具有胆魄的茂柏,不得不忍痛放弃这桩买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许多年后,在一次大型拍卖会上,茂柏又看到吴作人先生这幅作品,最后竟竞拍到六千八百万元人民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送上门发洋财的机会白白错过,朋友们都笑他痴。痛心疾首之余,他坦承道:“当时,没买下这幅画,倒不是胆略问题,而是自己的眼力还不到火候,要是那时有现在的功底,漫说二十万,就是再贵一些,砸锅卖铁,哪怕把老家盛洪卿的房子搭上,也不会让这画流到别人手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泛舟商海的人,不喝几口苦涩的水,是成就不了一番事业的。茂柏的盛宁斋,就座落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旁的巷子里。这是块风水宝地,如今已成为响当当的红巷艺术城。正当盛年的茂柏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当初的小老板变成了当今的大老板。风风雨雨二十年,收售书画,鉴藏书画,小门面,大社会,他阅尽了人间百态和艺术面纱下的众生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时,财运就出现在不经意间,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住机会。一天,他在武昌一小巷遇一拾荒者,侧身而过时,被硬物杵了一下。杵他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一画轴。他展开一看,是幅六尺整紫藤八哥大中堂,虬枝盘绕,皮相苍古,上着疏密有致的紫花,十数只浓重淡雅的八哥,翻飞扑跳栖之,各尽其态,再看题签,乃民国初年湖北美术界大家赵合俦。拾荒者开价三十元,茂柏以五十元买下。但提一要求,今后收到字画,他应是第一买家,拾荒者诺诺连声而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个诚实的人。一年后某日,拾荒者打来电话,他在老城拆迁区揽到一批字画,当时就有人以五万元收购,被他拒绝。想到当初对盛的许诺,他不能昧着良心答应别人。茂柏赶去一看,这些字画全是真迹,内中有郭沫若抗战时期在汉时写的书法,名画家凤子的丹青,明清时期进士的对联,还有四幅颇有名气书画家的作品。茂柏出价六万元买下,拾荒者满脸堆笑高兴而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果说买下这批字画还有他合理动因的话,那么另一次的意外收获纯属偶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天黄昏,茂柏散步到武昌老城区武泰闸,信步进了一家旧家具店,发现了一个四角镂着铜片饕餮,铺首上横着一把老式锁的大木箱。因他平时对老式家具小有涉猎,细看之下,箱子竟是珍贵的红酸枝木做成。店主开价也不菲,少一万不卖。为防箱底有假,他便要求店主开箱一看,没想到箱子里全是横七竖八的卷轴。茂柏顺手拿了一卷展开,竟是任柏年的真迹,再翻开一卷,天啊,吴昌硕对开石鼓文一屏跳入眼帘。这中国书画史上大师级的人物,平日,哪能觅到他们的笔墨踪迹。茂柏不敢再往下翻了,心脏兴奋得都快要跳出来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世上无其不有。看来,第一个红木箱卖主是一个白痴,第二个红木箱卖主-即家具店老板是白痴一个。他们全把红木箱里古旧的纸片当成了不值钱的废品。《红巷传奇》书中、茂柏和家具店老板、老板娘三人对话极富个性。茂柏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也刻画得惟妙惟肖,他巧妙地和店老板夫妻周旋,最后竟以八千八百元低价位买下了红酸枝木箱。回去打开那一箱画轴,都是墨宝,幅幅都是同一上款,件件都是绝对真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久,茂柏将书画连同红木箱一起出手,在武昌城中心区买了一套三室一厅商品房,从此结束了寓公生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朋友问起这些珍品赚了多少钱时,他卖起了关子,狡黠笑道:“不多也,多乎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书法绘画是中国国粹,可资雅谈的书画故事,自古至今,可编一部厚重的书画故事大全。《红巷传奇》可贵之处,在于不拾人牙慧。都是亲身经历的故事。书中展示的,既有名家巨匠的师德品性,亦有丹青圣手的节操信守。作者在歌颂真善美的同时,亦鞭挞了假丑恶的社会现象。红巷里的人生,书中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特别是书中精美的插图,绝大多数是作者花重金从书画市场和私人手里收购的。这些平时难得觅见的真迹,单就那些如雷灌耳的作者名字,就给《红巷传奇》增色不少:李鸿章行书八字联、左宗棠行书七字联、于右任草书五字联、启功自由诗轴、齐白石画轴、徐悲鸿猫石图、李可染苦吟图、傅抱石松亭观瀑……难能可贵的是,每幅书画插图的来龙去脉都充满曲折趣味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同这些不同凡响的书画,漂泊江城多年的茂柏,不但自己创作的书画日渐精进,同时在收售鉴藏方面也成了行家。他是经过严格考核认定的国家级书画鉴定家,武汉市书画鉴定的权威殿堂荣宝斋聘其为首席书画鉴定师,就连专业性很强的国家级《名家典藏》刊物,也独具慧眼特聘他为艺术顾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果不是命运遭受坎坷,茂柏如能在文学创作道路上顺畅走下去, 也许他会成为当今湖北有影响的作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本厚重的《红巷传奇》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它既是艺术史,也是生命史, 生动地记录了一名普通矿工靠个人奋斗走上艺术殿堂的艰辛经历,对于现今我们每个人都有启迪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红巷传奇》是部值得一读的书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书画家、收藏家——盛茂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春,我正在悉尼探亲旅游。忽一日,我的学兄耿修学给我发来一组剪报照片,写的是我的老朋友、书画家、收藏家、作家盛茂柏的故事。因为字太小又模糊,看起来很费劲。我便费了一番周折,把照片文字提取出来,收入美篇。读起来方便快捷、兴致盎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这两个男子汉,一个大名鼎鼎,一个鼎鼎大名,皆与我有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和耿修学一同就读于黄石冶金矿山学校,学的都是采矿专业。他高我两届,采矿6 22班;我低他两届, 采矿641班。那时,耿学兄青春年少, 身体健壮, 特别是玩起单双杠来翻飞自如,惊险刺激, 那真叫一个帅!我则是全班最小的学生,入校时仅15岁,完成4年中专学业,毕业时也只19岁。因能唱会跳,常活跃在学校文艺舞台。 所以耿学兄也记得我.一直昵称:小学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更有幸的是:七十年代中期,我俩几经辗转,都弃工从文,成了黄石文坛的耕耘者。耿修学是市文联《散花》杂志编辑,我是《黄石日报》副刊编辑。 而那个矿工出身,一身才华,一身故事的文化人盛茂柏就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新闻人物和采访对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茂柏兄弟生性豪爽、待人真诚。他也曾赠我大作《红巷传奇》,并欣然为我作画。那是20多年前的一次文友笔会(1998年) 他泼笔挥毫绘两株对角相望的剑兰, 8 位文坛、书坛、画坛大咔,竞相题跋、书签,并钤上8方红印,共同成就一幅价值千金的书画大作,也留下一段值得纪念的文坛佳话!</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前年立冬、记者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去江城武汉采访盛茂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分享与感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