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晋祠,我对晋祠国宝建筑的新认识

普尔达正

<p class="ql-block">一般来说,人们旅游时都喜欢到没有去过的地方。总觉得到去过的地方是一种浪费。但近年来我和朋友们一起出行,却去了很多我已去过的景点。我个人体会其实旧地重游并不是浪费,照样会带给我们游览的快乐和新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年4月我第二次踏入晋祠,距我第一次到晋祠大约已经过了将近2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晋祠公园周边大环境变化很大,进去以后我感觉完全找不到北了,坐了观光车才到晋祠入口附近。直到进入树木森森,古迹重重的晋祠,我记忆中依稀的印象才一点点被激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次来参观后,晋祠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圣母殿,特别是它前廊立柱上的几条盘龙。其次就是殿前的鱼沼飞梁,那座精巧的十字桥被称为"古代的立交桥",是中国古代桥梁中独一无二的孤例。但它们的特别之处在哪里,其实我并不清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因为记忆中的缘故,这次我仍然把参观的重点放在这两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圣母殿跟前,我再次仰望前廊的木雕盘龙柱,仔细观察它们历经岁月摩挲的模样。这宋代工匠手工雕刻的木质盘龙,早已褪尽各种漆饰,呈现出原木的本色和历经千年时光留下的剥蚀痕迹与龙身各段间的组合痕迹。粗看这龙真是枯瘦如柴,丑陋不堪。但仔细看,这龙身龙爪模样逼真,全身鳞片纹理清晰,须髯飘飘。一阵风来,仿佛那须髯还会随风轻轻摆动。默默静想,从那龙身上好像能感觉到雕刻者当年正在细细雕琢它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我数了一下并记住了,圣母殿一共有八根立柱,八条盘龙。最后我给它们拍照留影,以便带走可以随时观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保护文物,圣母殿已不许人进入。游客们只能站在大殿门外远观圣母邑姜端坐于神龛内雍容华贵的塑像,还有那43尊宋代彩塑侍女姿态各异的神情。圣母殿这些彩塑都是国宝级的无价艺术珍品,也是今人了解北宋宫廷与社会风貌的珍贵资料。但这种远观与对盘龙的近处细看相比,自然缺了一些质感,从理性上说对它们的认识一点不少,可印象却怎么也没有对盘龙那样来的深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过圣母殿我来到殿前的鱼沼飞梁,粗看它就是一座十字形的石板桥,这与我当年的印象一致。话说当年到旅游景点,我纯粹是看热闹的,随便听导游讲解几句就顾自东走西走到处去看了。看完回来脑子里会记住导游介绍的景点或文物的一些特点,但泛泛一看却缺少细节的记忆。比如这鱼沼飞梁,我记得导游说它用了石料和木材两种材料。当时我在桥上走了一下,只看见石头桥面和栏杆,并没有专门去看木料用在何处,也没想过石头桥架在木料上面这特殊的结构是为了什么?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记忆就走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再来,我把寻找和观察十字桥的木结构部分作为主要的目标,力求建立起对这个桥的完整印象。在桥旁看过现场介绍,我又俯身细看这座千年古桥,支撑起它的是34根八角形石柱。这些石柱由质地坚硬的青石打造,虽在水中浸泡千年,表面被岁月侵蚀出斑驳痕迹,却依旧稳稳当当,坚如磐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我看清楚了,石柱顶上的斗拱与横梁就是用木料来制作的。斗拱横梁之间紧密相连,采用了榫卯结构衔接,全靠木材之间的相互契合。斗拱横梁上面则又用了石板铺地和石头栏杆。据介绍这些木质构件选用的是当地耐腐性强的柏木,历经千年风雨洗礼,至今依然稳定地承载着往来行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过鱼沼飞梁上精巧耐用的木构部分,我对古人造这桥时的选材和造桥的精湛技艺有了新的了解,更佩服他们因地制宜的总体结构设计。在石头中间夹上这层木头,不但减轻了石柱基础的负担,木材的韧性和成熟的榫卯结构工艺,有助于减缓冲击力,增加了桥梁的稳定性。这个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独特孤例,堪称精彩一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我站在飞梁之上,凭栏而望,只见居于中轴线上的圣母殿庄重而优雅,飞檐斗拱错落有致,桥下鱼沼中的碧水悠悠流淌,水面倒映着圣母殿的倩影,光影交织,如梦似幻。只感觉我上次游览晋祠时被忽略的细节都一一弥补了。这次重游收到了我原本没有想到的效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这种感觉和收获不是第一次,在山西乔家大院,平遥古城,五台山;在河南的红旗渠,开封府,洛阳城;四川的阆中古城,剑门关;江西的南昌,井岗山,匡庐山;湖南的洞庭湖,岳麓山,张家界。我都经历了这样有收获的重游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我现在一点也不排斥,并且很享受每一次远隔千里的故地重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HPqiUYtjLbbgQakG0nOhS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