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游览国家5A景区徽州古城和始建于唐代时期的渔梁坝景区(美篇制作第517篇)。

大明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千米,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p> <p class="ql-block">城内主要景点有徽园、渔梁坝、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太白楼等。</p> <p class="ql-block">宋至明清时期,徽州古城多次扩建和修缮。民国时期徽州古城景观受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出台了多项措施保护古城,并对古城进行了修建。</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是古代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1986年,徽州古城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国家AAAAA级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2022年,徽州古城被评为安徽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隋义宁年间(617-618年),越国公汪华即迁于此。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绍熙年间(1191-1194),州衙毁于大火,随后重建。明初,卫国公邓愈改为行枢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府治。之后,正统、崇祯曾两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约在道光末年,仍保存着二堂。</p> <p class="ql-block">衙署为地方城市最高行政长官的驻在机构及第宅所在,为古代城市中最重要的建筑组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衙位于歙县徽州古城景区的核心区域,是徽州府的标志,建于元末明初,保持了明弘治年间一轴、五门的格局,为中国气势最雄伟的府衙建筑群。总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p> <p class="ql-block">.府衙正堂大堂,用于宣读诏书、接见官吏、公开审理重大案件、举行宴饮、祈雨做法事等。屏风下正位 称公座,知府到任,择日上公座,皂吏排衙,报时辰,同知、通判、经历、知县、巡检等所辖官吏皂役按 《会典》规定前来作拜见礼。</p> <p class="ql-block">明代府衙布局多以中轴对称、左尊右卑和前衙后邸为基本原则。正统年间重修后的徽州府衙以一条南北向的主体甬道为中轴线,牌坊、南谯楼、仪门、正堂、后堂和知府廨等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在这一中轴线上。前为礼仪性的大门广场和行使权力的治事之堂。</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衙坐北向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主堂,两侧辅助。从照壁至知府廨,各院落之间距离、比例,好比缩小的故宫,所以古建专家说“府衙是缩小的故宫,故宫是放大的府衙”。后部(二堂)及左右为行政人员的办公起居及家人居住之所,知府廨位于堂后,同知署位于东路,后为通判署,经历署位于西路,大致按照左尊右卑的原则布置(图)。原另有推官署、知事署、照磨所和司狱司署等,后均裁撤,至清道光时均为空地。</p> <p class="ql-block">徽州暑衙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三路数进,巷道纵横,布置整肃,分区明确,是比较典型的官式做法。整个府署是一个廊院式布局,南北向,前临街衢。府衙三重院落和东西两路与东、南谯楼及古城墙成为徽州古城具有代表性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衙正大门为礼仪门</p> <p class="ql-block">徽州暑府广场左侧为“东谯楼”亦称阳和门。宋绍兴二十年(1150)建,楼上原设有报时设备,故名鼓楼。楼宽12米,深10米,高13米,歇山顶,重檐虚阁,前后通间设窗,西南两侧有石阶通道。历代均作重修,现存木构为清式。</p> <p class="ql-block">徽园位于徽州主城闹市区中心地段,南连中和街,北接徽州路,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p> <p class="ql-block">徽园集牌坊、祠堂、民居“徽州古建三绝”之大成,融砖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之精粹,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得意楼、春风楼、过街楼、古戏楼、莲池玉带桥、万金灵龟、九龙九凤壁、东南邹鲁坊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徽州古城阳和门外,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八脚牌坊”。</span>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牌坊,俗称“八脚牌楼”。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为明代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许国所建造。</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四面八柱,“口”字形,仿木构造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整个牌坊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侧单间双柱三楼的石牌坊组合而成,用青色茶园石料,仿木结构,图案雕饰类似徽州民间建筑彩绘。</p> <p class="ql-block">石坊上每一块匾额,每一处斗拱和雀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12只狮子雄踞于石础之上,形态各异。它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还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1988年,许国石坊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斗山街为歙县城内的古街巷,因在斗山之麓,故称。斗山,因山冈连七,垒如贯珠,若北斗七星,遂名斗山。因为斗山街铺设的是青石板路面,本是黑白分明的粉墙黛瓦,历经岁月长河的风雨洗礼,粉墙已被晕染成青黑色,无声见证着世事沧桑的历史巨变。曾经纵横明清三百年的徽商故里,如今却是繁华褪尽,唯余追忆。</p> <p class="ql-block">斗山街有两座厚重的牌坊。一座在街首处,叶氏贞节木门坊,叶氏25岁丧夫守节,元末兵乱,奉婆母避乱山中,侍奉周全,“寿登百龄”。相传朱元璋被元兵围困,曾躲在江宅隔壁的乾明观,赖叶氏用竹篮从楼上吊饭下来接济才免遭元兵追杀,明太祖朱元璋为感恩赐建。</p> <p class="ql-block">斗山街有徽州古建三绝之一的民居。该街为徽商集中居住地,两侧民居重楼叠院、鳞次栉比,马头墙高耸错落、粗犷古拙。其中以许家古宅、汪中怡宅、杨家大厅、潘婉香宅和王世杰宅为代表,浓缩了徽派民居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斗山街,有徽州三雕——砖雕、木雕、石雕。门额、门罩、花窗、楼台等均雕有各种图案,或人物山水、或飞禽走兽、或神话传说、或云锦回纹,无不细腻精致、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如今那些名门古宅,很多都是院门紧锁、人去楼空,曾经庭院深深的富丽堂皇,只能到《歙县志》等徽州文献书籍中去寻找和品味了。</p> <p class="ql-block">徽州名称的由来,一说因绩溪有徽岭、徽溪,一说“徽”为美义。其实“徽”字本意为“绳索”、“捆绑”,以其命名,表达了宋王朝在经过“动荡”之后,企望对这片土地加强约束和统治。从此,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790年间,作为州府名,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墙挂满喜庆楹联</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入口,我们分别在古城内逛了一圈,从南门进途经东门,最后到瓮城。</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东门入口</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徽州古城瓮城西出囗离开古城。</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位于安徽歙县徽城镇渔梁村,渔梁坝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距今有近1400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有“江南都江堰”之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兼具蓄水、行舟、放筏、抗洪等作用。</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的地位是极为重要,一是泄洪防旱,二是截流行船,三是美化环境。历朝历代都把坝之兴衰作为徽州兴衰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作为几百年来新安江上大小商贾船队往来的一个重要码头,渔梁坝是明清时期徽商从这里起航承接家族兴旺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徽商之源”。</p> <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渔梁坝作为唐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是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该坝始建于唐代,距今有近1400年的历史。隋唐时期,徽州人祖先、越国公汪华徙新安郡治于歙县,并筑坝截流,为水上军需民用。</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如此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至今仍在发挥着它的功能,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具有综合利用价值。</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横截练江,使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p> <p class="ql-block">坝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这条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青石板路往河边侧有许多叉口,拾级而下,使可下到渔梁。</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命名”渔梁坝岸边的唐宋古街犹如鱼形,“鱼肚”姚家巷海拔121.78米,而“鱼头”原土地庙处、“鱼尾”白云禅院均只有115米左右,落差约7米。“中间高两头低,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徽商之源”横跨明清两代、商界400多年之久的徽商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渔梁坝,也就没有徽商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直至现代公路开通前,渔梁坝热闹非凡,坝下最多时停靠300余艘船只,水路交通的繁荣刺激着渔梁古镇的发展,最终使这一带形成一个热闹的商业街市,其中号称徽商四大行当的盐、茶、木、典当诸业在商业街占有突出地位。</p> <p class="ql-block">渔梁古镇位于安徽歙县徽城镇东南1.5公里处,是一座拥有12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形成于唐代(公元759年),因毗邻新安江重要水利工程渔梁坝而兴盛,被誉为“徽商之源”。古镇以徽派建筑、水运文化和商贸历史为特色,现为国家5A级景区徽州古城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明清鼎盛”作为徽商“梦开始的地方”,明清时期80%的徽商贸易经此水路走向全国,成为茶叶、木材、歙砚等特产的中转枢纽,码头常停数百商船。古镇内盐栈、运输行等老字号遗迹留业街“渔鳞街”(鹅卵石铺就)和徽派民居群见证了昔日繁华。</p> <p class="ql-block">“近代与现状”随着现代交通发展,水运地位衰落,古镇逐渐回归宁静,但仍保留原始风貌,未过度商业化。2011年入选“全国历史文化名街”,现存明清古建筑320余处,包括巴慰祖故居、紫阳书院~等文化遗迹。</p> <p class="ql-block">“徽商文化”胡雪岩等徽商由此起步,街巷保留盐栈、古码头等商贸遗迹。</p> <p class="ql-block">建筑与民俗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群、舞鱼灯等民俗活动,展现原生态徽州风情。</p> <p class="ql-block">巴慰祖宅,又称巴慰祖故居,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渔梁中街77号,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2019年10月16日,巴慰祖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巴慰祖宅始建于明末,坐北朝南,分东西厅,前中后三进。前进是客厅,中后两进为住房,分别是清康熙年间、清顺治年间和明代万历年间的建筑,客厅梁柱雕刻精美,中进肥梁瘦柱,均为明清时期儒商居家的典型建筑。</p> <p class="ql-block">客厅“莲淑长春”匾额为清康熙皇帝所赐,中进大厅所挂的“南极凝晖”匾额是“父子宰相”曹文埴所赠,后进“星璨南天”匾额为清乾隆皇帝所赐。</p> <p class="ql-block">巴慰祖故居内有巴慰祖的“巴予籍”“下里巴人”“栎阳张氏”等印章;《黄海永秋录》《四香堂摹印》《百寿图印谱》等诗画。巴慰祖宅是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民间祖宅,对研究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巴慰祖的篆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了解明清时期审美、家风等在建筑上的体现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渔梁古镇是徽州历史与文化的活态标本其兴衰映射了徽商的发展轨迹,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