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盂城驿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南门大街馆驿巷,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盂城驿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由高邮知州黄克明所建。“盂城”是高邮的别称,取自秦观“吾乡如覆盂”的诗句,盂城驿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盂城驿有四个方面的功能:第一个是邮传,这也是驿站最首要的功能,第二个是接待◇类似于现代的政府招待所,接待过往官员、各国使节等。第三是军需递运,尤其是孟城驿站是濒临京杭大运河的,在明代,运河南北贯通,是当时的交通大动脉。第四,就是中途押解犯人,这也是驿站的一项特殊功能,类似于现在的看守所。</p> <p class="ql-block">驿站在明嘉靖年间具相当规模,后于明嘉靖三十六年大部毁于倭火,此后重修。清代初年,驿站经费被压缩。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裁撤驿站,盂城驿完成传邮使命。1985年,在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并经修复重现光彩。</p> <p class="ql-block">盂城驿是邮驿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驿内的邮驿史展览室陈列着古代邮驿制度的文字史料、驿丞办公用品等珍贵文物,生动展示了中国数千年的邮驿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作为水马驿站,是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承担着传递公文、转运物资、接待过往官员等重要任务。</p> <p class="ql-block">鼓楼是盂城驿的标志性建筑,青砖黛瓦、三重飞檐,高约15米,登上可俯瞰整个驿站布局。</p> <p class="ql-block">原址占地约16000多平方米,厅房100余间,包括驿站、驿舍、秦邮公馆、驿丞宅等建筑。虽历经破坏,现仍有息厅、敞厅、后厅、秦邮公馆门楼等建筑保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1996年被公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随着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点。</p> <p class="ql-block">康熙九年(1670年),蒲松龄受同窗好友孙蕙邀请,前往江苏宝应县担任幕僚。次年三月,孙蕙调任监理高邮州署,蒲松龄一同前往,驻留盂城驿管理驿务,时年31岁。当时高邮水灾连年,盂城驿银库空虚,驿马瘦弱。孙蕙让蒲松龄代写呈文上报扬州府,蒲松龄在《高邮驿站》一文中真实反映了驿站面临的困难,然而报告送达后,却让他引咎辞职,当年秋天蒲松龄便打道回府。在盂城驿及高邮的经历,为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积累了丰富素材。《聊斋志异》494篇故事中,有30多篇发生在江苏或主人公是江苏人,带有鲜明的江苏元素。这尊蒲松龄的半身雕像,供人们瞻仰缅怀,也让人们铭记他与盂城驿的这段历史渊源</p> <p class="ql-block">驿站会客室</p> <p class="ql-block">驿站休息室</p> <p class="ql-block">驿站伙房</p> <p class="ql-block">食品加工工具</p> <p class="ql-block">下马石</p> <p class="ql-block">马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