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由于旅行社安排在阆中古城的游览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匆忙中只能跑游阆中、抓拍留照了。尽管跑的气喘嘘嘘,有些懊恼,还是比团内游客多游了川北道署、贡院和张飞庙三个阆中古城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也算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阆(làng)中古城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阆水中路33号,地处四川盆地东北缘、嘉陵江中游的阆水之滨,为古代巴国和蜀国的军事重镇。早在战国时期,阆中即为巴国别都,是巴文化与中原文化、蜀文化交融的重要节点。秦始设巴郡,以后屡为各代的州、郡、道、省治所,为川北地区的行政中心。</p> <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被封为巴西郡守,曾在此驻守七年(公元2 14-22 1年),并遇害,谥为桓侯。后人敬其忠勇爱民,为其建祠纪念,桓侯祠是阆中三国文化和郡治文化的活化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唐代在此设立阆州。大诗人杜甫曾在此留下《阆山歌》 《阆水歌》等诗篇,盛赞阆中的美景。阆中还是唐代天文学家袁天罡、李淳风的归隐之地,两人在此研究天文、风水,城市选址和格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精髓,因此,阆中又以风水之城著称于世。 </p><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年间,四川省会在阆中设立二十年,四川总督、巡抚、监察御史均在此驻守,并举行过乡试五科。</p><p class="ql-block"> 现存川北道署址是明太祖朱元璋时设置的。当时的川北道下辖保宁府、顺庆府、龙庆府、潼川州等31州县。可见道是相当于省一级的政区称谓。</p><p class="ql-block"> 道署衙门原明清建筑已仅存仪门,大门、戒石坊、大堂、二堂、三堂等,其它建筑均为后来翻新或再建。</p><p class="ql-block"> 据说现存明清省一级的官署衙门全国也仅此一处,其他地方均为县衙。所以,凡是来阆中古城旅游的人,均不会错过看“川北道署”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川北道署正门悬挂“川北道署”匾额,大门两侧如所有官衙立有石狮,两侧门柱镌刻的楹联为清代名臣曾国藩所题:</p><p class="ql-block">上联:“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当如家事;”</p><p class="ql-block">下联:“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即是官箴。”</p> <p class="ql-block"> 仪门即礼仪之门,是川北道署的第二道门,古代仪门只在庆典或迎接上级官员来时才开。平时官员进出道暑大院走的是东门,俗言“生门”,押解犯人走的是西门,也叫“死门”。</p><p class="ql-block">门头上挂的是清乾隆十八年定制的“分巡川北兵备道”匾额。</p><p class="ql-block">仪门两侧的对联是:</p><p class="ql-block">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p><p class="ql-block">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p> <p class="ql-block"> 仪门右边是柏台亭,是提醒官员廉洁从政、秉公办案、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而设立的告诫碑亭。因汉代御史府(监察机构)在这里栽植过柏树,后人便将此称为柏台亭。亭中碑上的两首诗,分别为明代上级官员来巡时题写。亭两侧柱子上的对联是:“每临案牍天常鉴,一洗尘嚣心自醒"。</p> <p class="ql-block"> 仪门左侧是取节轩,是明朝川北道按察副使刘天民在竹园里建的亭,题名“取节轩”,勉励官员保持高尚的道德节操。两侧对联是:春雨无私先拜清风二字,青筠有节长留正气一身。亭中碑上诗是明朝上级官员来巡时所写:</p><p class="ql-block">乱影警回野鸟去,</p><p class="ql-block">清音喚起醉人醒。</p><p class="ql-block">披襟高卧琅玕外,</p><p class="ql-block">洗濯尘心如有灵。</p> <p class="ql-block"> 仪门后是戒石坊,为古代官府门前或办公场所的标配建筑,书刻“公生明"三个大字,用于提醒和警示官员们恪守官律,公正执法办事。同时也象征着官方的权威和尊严,增强民众对官府的敬畏感。戒石坊的背面为宋代黄庭坚书写的戒石铭:尔俸尔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p> <p class="ql-block"> 戒石坊前就是大堂,是道台审案办公、处理政务的地方。大堂正厅高悬“清正严明”匾额,为历代大小官府的标配牌匾,既是提示,又是标榜。</p> <p class="ql-block"> 正堂的右边设有土地神祠,主要是祈求土地爷保一方平安,护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 大堂的左边设有衙神祠,祭祀的是西汉名相萧何。据说萧何出道前曾任过县衙胥吏,为官清廉,后因辅佐刘邦有功被拜为宰相,历代官吏均以萧何为楷模,崇祀其为衙神。</p> <p class="ql-block"> 川北道暑二堂,明代称“退思堂”,清代称“思补堂”。是官员审阅案卷、办公议事的地方,重大私密案件也都在二堂审理。门头匾额“清慎勤”,是提示官员每日都要做到清、慎、勤,触目而清醒。</p><p class="ql-block">思補堂是深思熟虑的意思。</p><p class="ql-block">二堂对联为:</p><p class="ql-block">要办事莫生事要任怨莫敛怨,</p><p class="ql-block">可兴利毋近利可急功毋喜功。</p> <p class="ql-block">三堂是道署中轴线上的最后一组建筑,相对独立。院前后种植有名花异卉,是道台大人办公、会客、商议和处理重要公务、读书和休息的场所。三堂牌匾上书“民具尔瞻”四字。意为千万百姓都看着你,警示官员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为民作出榜样。内堂正面书“退省",二字匾,提示官员每天退堂后都要进行一次自省,想一想当天处理过的政务案情有无不妥之处。做的事情对与否。堂内墙上还有明清官吏引以自诫的座右铭,可称得上是川北道署的“廉洁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同时,三堂周围还分布着牢房、粮仓等设施,等同一个功能齐全的行政中心。</p> <p class="ql-block">堂匾:民具尔瞻</p> <p class="ql-block">署内粮仓“思豫倉",意为时刻想着预防不测。对联:一絲一栗我之名节:一釐一毫民脂民膏。</p> <p class="ql-block">漱玉山房是道台大人读书休闲的处所。对联:</p><p class="ql-block">闲品山茗研书道,</p><p class="ql-block">漫吟古诗悟人生。</p> <p class="ql-block">对联:</p><p class="ql-block">刑赏本无私敢信不違民志,</p><p class="ql-block">毁誉何足计但求无愧我心。</p> <p class="ql-block">居官八约: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p><p class="ql-block"> 孙嘉淦</p> <p class="ql-block">明代所树天鉴在兹碑,用以警戒官员敬畏上天,办事公平。</p> <p class="ql-block"> 川北道贡院,又名四川贡院、阆中贡院,现存建筑部分为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1年)重建遗存,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由考生考试区和生活办公区两部分组成,前院是考场,后院是斋舍,四周是号房,有大门、龙门、考棚、至公堂、明远楼等主要建筑。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科举文化博物馆和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建筑、科举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和展示场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考埸的匾额题字为“旁求俊乂(yi)”四字,乂的意思为超凡之才。旁求为广泛求取之义。语出北宋名相王安石的诗:</p><p class="ql-block">将圣由天纵,成能与鬼谋。</p><p class="ql-block">聪明初四达,俊乂尽旁求。</p><p class="ql-block">一变前无古,三登岁有秋。</p><p class="ql-block">讴歌归子启,钦念禹功修。</p> <p class="ql-block">《魁星点斗》碑刻是阆中人马德昭創作的合体字。一个人左手托砚,右手执笔,一脚翘起托一“斗”字,一脚立于“鳌”字之上。形象生动,拼字巧妙。而且魁字的偏旁“鬼”字是由八个字组合而成。从上到下依次是:克(右手和笔)、心(帽子和眼睛)、正(其余五官)、修(躯干肋骨)、己(左手上之砚台)、复(左臂和腹部)、礼(臀及左腿)、身(右腿)。合起来就是四句话“正心修身,克己复礼,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署名左下五个字是:西蜀马德昭。</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称北斗星为魁星。《史记》曰:“魁,斗第一星也”。“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是古代对科举考试高中状元的美称。魁星作为赐给科举考试第一的神灵,被人们尊称为文运之神。“魁星点斗”、“魁星踢斗”的传说也由此应运而生。 早在宋代,魁星点斗的瑞图就非常流行,明清时更加推崇。明清之际的大学者顾炎武认为神像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故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意思是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因古代宫殿前的陛阶上镌刻有巨大的鳌鱼,凡翰林学士、状元和承旨官员朝见皇帝时,要立于陛阶正中的鳌头上,故称入翰林院为“上鳌头”。</p> <p class="ql-block">张飞庙建筑布局严谨,构造别致,既有雄伟壮观的气势,又兼具幽雅精美的特点。祠内保存有大量历代碑刻匾联和文物,如北宋文学家曾巩的《桓侯庙记》和清总督常明的《汉张桓侯祠》石碑等,是研究四川古代建筑工艺和民俗民风、郡治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