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社园合作与幼小衔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思维导图</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考点归纳</div><div>1、幼儿家庭教育的含义<br>广义的学前家庭教育: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br>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幼儿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br>幼儿家庭教育是一种伴随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悠久的学前教育形式,以家庭为基础,以父母为主要实施者。<br>2、家庭教育的特点<br>率先性:幼儿出生后的第一环境就是家庭,幼儿最初的信息是从家庭获得的。<br>延续性:家庭教育的影响会不断延续 ,即使幼儿进入专门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仍在发挥作用。<br>单独性:家庭教育的施教方式是单独的,非集体的。<br>随意性: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受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 、知识水平、心态情绪、时间条件、物质环境、家庭生活等影响,教育是随意的。<br>随机性: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相伴随,多采用遇物则诲的方式进行,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具有随机性。<br>亲情性: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不断亲密化,家庭教育受其影响,表现为幼儿依从父母的情感状态,家长常对幼儿感情用事。<br>丰富性:家庭教育的领域及范围很广,在不同的家庭生活环境、交往关系、生活方式中,幼儿可随之获得不同的教育信息和生活经验,能够学习行为规范、知识经验、生活技能。<br>权威性:父母在幼儿心中有很高的威望和威信,使孩了能够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br>3、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的原则<br>了解性原则:指导家庭教育,必须了解幼儿家长及家庭,获取 家长自身情况、家庭情况及家庭教育情况。了解情况的方式有谈话、家访、问卷等。<br>方向性原则: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同国家的教育方针、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精神一致,必须符合幼儿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对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br>科学性原则:指导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时,注意科学性,使其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幼儿教育的客观规律。<br>尊重性原则:指导家庭教育要尊重家长,平等对待每一位家长,并引导家长在家庭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br>协调性原则:指导家庭教育要经常和家长交流情况,相互沟通,互通有无,协调配合,形成家园合力。<br>针对性原则:指导家庭教育要根据幼儿粗长 的不同特点,开展分类型和分层次指导。分类型可以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也可以从家长的具体情况出发。<br>直观性原则:指导家庭教育要采用一些直观教育、现代化手段,和讲解相结合,使家长通过观察和表象,丰富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能力。<br>艺术性原则:指导家庭教育要讲究艺术性,把一些教育规律、方法、途径巧妙地隐藏在家园活动中,融合到亲子活动里面,使家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从亲身体验中获得教育。<br>4、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br>环境熏陶法:家长有意识地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幼儿的良好道德品质。<br>兴趣诱导法:通过各种机会了解幼儿的特点,发现幼儿的需要,捕捉幼儿的兴趣,因势利导,使孩子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br>暗示提醒法:用间接而含蓄的方式对幼儿的心理施加影响,从言语上提示幼儿,感情上感染幼儿,行动上引导幼儿。<br>实践活动法:又称活动探索法,让幼儿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尝试探索,经历磨难,掌握技能,培养顽强意志。<br>榜样示范法:以自己或者他人的好思想、好言语、好行为,形象生动地影响幼儿。<br>5、家园合作的含义<br>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已当作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br>幼儿园处于主导地位。<br>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br>要考虑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的需求。<br>合作双方有积极主动的态度。<br>6、幼儿教育离不开家庭<br>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br>家庭是人的第一个学校。<br>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力量。家长的参与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好的信息源。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能够大大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使教育计划的可行性、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等等都能更好地得到保证;家长本身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br>7、家园合作的意义<br>有利于学前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率。<br>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健全人格。<br>有利于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为幼儿营造最佳发懂的环境。<br>有利于更好的利用家庭资源 ,为幼儿园注入新鲜血液。<br>有利于促进家长、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发展。<br>8、家园合作的原则<br>教育性原则:家通过双方合作可以提高各自教育幼儿的水平和质量。使幼儿的体、智、德、美、劳得到均衡发展。<br>平等性原则:家园合作活动要体现家长和幼儿教师之间的平等、协作关系。<br>娱乐性原则:家园合作要做到寓教于乐,使幼儿、家长在轻松、愉悦、欢快的气氛中丰富见识、发展能力、增长才干。<br>适宜性原则:家园合作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据本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教师、家长、幼儿的实际情况等进行。<br>发展性原则:家园合作要考虑幼儿发展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使幼儿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br>经济性原则:家园合作要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精神进行,充分利用各种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和自然材料,不铺张浪费。<br>9、家园合作的任务<br>促进双方取得教育共识:是促使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取得共识。这是家园合作的首要任务。<br>促进双方有效互动:主动与家长沟通,促进双方有效互动,了解学前儿童在家和在园的发展情况,磋商和实施共育策略。<br>优化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引导家长关心、支持学前教育,与孩子积极互动,力所能及地参与园、班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br>10、家园合作的内容<br>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同心协力培养幼儿。<br>家长直接参与:指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过程中。<br>家长间接参与,指家长为幼儿园提供人力、物力支持,或将有关意见反映给幼儿园和教师,如家长会、家长联系簿等。<br>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强化家长其“不仅是养育者,也是教育者”的意识,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优化家庭环境。<br>11、家园合作的策略<br>沟通是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基础:平等尊重每位家长、关爱并肯定每个孩子、善用语言交流技巧、关注家长的需要并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br>互助是家园合作的内容:幼儿园和家庭双方利用各自所占据的学前教育资源,相互配合,发挥合作优势共同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br>12、家园合作的形式<br>集体方式:<br>家长会——有全园的、年级的、班级的。全园家长会要求全体家长参加,一般安排在学年(或学期)初与学年(或学期)末。<br>家长学校——普及家教知识的有效渠道,是幼儿园向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系统宣传和指导的主要形式。<br>家长开放日——幼儿园定期或不定期向家长开放,邀请家长来园观摩或参观幼儿园活动。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br>家长接待日——幼儿园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由主管领导接待家长的来访,解答家长对园所、班级 保育教育、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疑问,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或设意见箱收集家长意见。<br>专家咨询——聘请一些学前教育专家定期为家长提供现场咨询,为家长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br>家园联系栏——大部分幼儿园都设有家园联系栏或家教园地,有面向全体家长的、有各班自办的。家园联系栏应设在家长接送孩子必经之处,内容要经常更新。<br>小报小刊和学习材料提供——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举办面向家长的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小报、小刊。其内容要丰富、文章精短、生动活泼,语言朴实亲切,既有老师的话,又有家长的话,紧紧围绕着对孩子的教育。<br>个别方式:<br>家庭访问——加强幼儿园与家庭联系的一种常用方式。要将家庭访问工作常态化,做好新生家访、定期家访、情感性家访、问题儿童的家访等。要有计划进行,要尊重、依赖家长,以协作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全面地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情况、优缺点。<br>个别谈话——是进行家长工作最简便、最经常、最及时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家长到园接送孩了的时问与家长交谈有关教育孩了的情况,向家长反映问题,提出要求,商讨解决的方法。<br>家园联系手册或联系卡——教师与家长围绕孩子的发展与教育进行书面联系与交流的形式,也可以制作成联系卡。用于教师与家长经常性的联系,简便易行,传递信息及时。<br>书信、电话、网络——书信多用于向留守儿童的家长汇报孩子的成长情况。电话、网络联系是新型的沟通方式,具有快捷、及时的特点。网络互动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br>引导和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br>与幼儿一起参与班级活动——包括亲子活动、个别家长、家长代表参与活动。<br>支持与参与幼儿园创设环境的各项活动。<br>充分发挥职业的资源,参与教师的教学,开展合作共育。也可称为“家长教师”的家园共育活动。<br>13、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br>问题:家园合作尚不够深入,较多地停留在表面。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脱节。<br>家长参与配合不够好。母亲参与度明显高于父亲。陪她给你教师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br>解决:<br>幼儿园要主动创造条件开辟沟通渠道——把支持每个家庭在学校里找到归宿感的幸福感,家长和教师共同思考 家庭参与途径,不断丰富和支持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中作为宗旨,实现与家长真正意义上的沟通。<br>家长要积极参与幼儿园的保教活动——谨记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和教师是平等、共育、合作的关系,有参与幼儿园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br>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要求:遵循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主动与幼儿家庭沟通合作、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宣传指导,建立幼儿园与家长联系制度。<br>注意事项:<br>赢得家长信任和真诚合作——家园合作应是双向的,教师与家长互为主体,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十分重要。<br>努力提高双方合作共育的能力——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及时反思和改进合作共育工作,积累合作共育新方法、新经验。<br>追求合作共育效益最大化——以儿童发展为核心,发挥“三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增进情感的融洽和共育工作的和谐。<br>14、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含义<br>社区: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提出。指在一定地域里,在生活上互相联系,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群。<br>幼儿园与社区的关系:幼儿园是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区的小环境。<br>学前教育与社区的关系: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习俗、人口等都会对学前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br>幼儿园与社区合作:幼儿园与其所处的社区密切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是相互的、双向的。<br>15、幼儿园与社会合作的意义<br>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开阔幼儿视野、丰富教育资源,扩展认知、锻炼身心、陶冶情操,进行社会性教育。<br>幼儿园能为社区提供教育和文化的支持:参加社区的各种宣传活动,支持社区建设;为社区每个家庭乃至所在社区的全体成员提供优教服务。<br>16、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内容<br>开发利用社区物质资源,开发利用社区人文资源,发挥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优势、为社区建设出力。<br>17、幼儿园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意义<br>适应世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适应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应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br>18、幼儿园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途径 <br>利用社区的地域环境优化幼儿园教育:社区的地域环境包括地理环境、资源环境、人式环境等。<br>利用社区的人口环境优化幼儿园教育:吸纳高威望、助人为乐、宽容大度、不断进取、责任感强的人参与幼儿园教育。<br>利用社区文化环境优化幼儿园教育:处理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br>19、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途径<br>与社区资源共享,发展以幼儿园为核心的社区幼儿教育:幼儿园在社区中发挥自身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优势,向社区辐射教育功能。<br>为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服务,共创幼儿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幼儿园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应以提高自身的文明程度为优化社区的文明质量作贡献;社区文化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着幼儿园,幼儿园应积极地吸取优秀的社区文化,让社区成为幼儿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者。</div> 20、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br>请进来:把社区的人力资源请进学前教育机构。请社区成员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将社区资源引入幼儿园教育活动。和社区成员互动。<br>走出去:带儿童到社区开展教育活动。幼儿园教师主动走向社区,了解社区资源。组织幼儿走出去,感知社区生活,培养幼儿的社会认知、情感和技能。<br>21、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重要性<br>使教育优势互补,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br>让教育环境更好,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br>更加科学地教育幼儿,取得的教育效果更好;<br>增加三者相互理解,会减少矛盾的发生;<br>让幼儿成长更加顺利,有利于幼儿生活更加快乐。<br>22、幼小衔接的含义<br>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规律及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做好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工作,使幼儿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避免和减少因两个学习阶段间存在的差异给幼儿身心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其入小学后的发展及终身发展打好基础。<br>23、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br>主要原因是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教育特点。具体表现在:<br>办学性质——幼儿园是非义务教育,没有统一教材,办学教学随意性强;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要严格教育要求,有考试、检查。<br>教学内容——幼儿园所学内容是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小学教育内容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br>教学方法——幼儿园多采用归纳法;小学多采用演绎法。<br>主导活动方面——幼儿园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游戏;小学阶段的是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br>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幼儿园阶段的生活节奏是宽松的;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纪律和规范有强制性。<br>师生关系——幼儿园阶段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小学阶段师生接触主要是在课堂上,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窄。<br>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幼儿园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生动活泼,有许多活动区域,小学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br>根本原因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即幼儿园与小学都重视其阶段性,忽视阶段之间的过渡。<br>24、幼儿入学不适应具体表现<br>身体方面: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br>心理方面: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等现象。<br>社会性方面:人际交往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有的学生甚至还出现怕学、厌学的情绪。<br>学习行为方面:<br>不适应课堂教学——注意力易分散,保持时间短;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br>不知道如何用好课间休息时间——生理上的不适应,生活节律跟不上,上课期间要上厕所。<br>对完成作业的不适应——记不住或记不下来老师布置的作业、逃避做作业、对作业感到厌烦。<br>25、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br>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影响幼儿智力开发,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不利于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br>27、幼小衔接的意义<br>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幼儿入学适应不良现状的实践要求,是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世界幼儿园教育的发展潮流。<br>28、幼小衔接的指导思想<br>长期性而非突击性:时间上,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干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内容上,要洗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人员上,要包括幼儿园全体人员、家长及有关成人。<br>整体性而非单项性:避免那种重智育,忽视和轻视体育、德育、美育等工作的倾向;避免把入学准工作等同于教幼儿认字、学拼音、学算术的做法。<br>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幼小衔接重在培养幼儿进入小学生活的各种适应能力。<br>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性:家庭、幼儿园、小学协同做好衔接工作。<br>29、幼小衔接的原则<br>双向性原则: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既要保持幼儿园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努力使其与小学保持连续性。<br>全面性原则:衔接应当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地进行,而不是偏重某方面。<br>渐进性原则:幼儿园阶段是全面的素质准备阶段,帮助幼儿为入学作准备的最终目的,乃是为其适应终身学习做准备。<br>30、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与主要工作<br>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联系。加强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相互配合。<br>主要工作:<br>加强儿童入小学适应所应具备的素质培养——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动作、增强体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与任务意识。<br>做好儿童入学前的准备工作——缩小与小学差异程度。开展适应小学的教育活动,包括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丰富感知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激发入学情感,包括参观附近小学,调整幼儿园的作息,逐步养成小学生应有的行为习惯,进行毕业离园教育。提高学习能力,包括倾听能力、书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家长走出衔接误区。<br>31、幼小衔接的工作策略<br>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加强幼儿园教师业务能力培养。建立健全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结合地区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针对 性进行幼小衔接工作。充分发挥幼儿园自身的优势,全面整合资源做好衔接工作。<br>32、幼小衔接的家长与社会作用<br>家长的作用:与幼儿园合作,激发孩子对小学的向往之情。配合幼儿园适当改变孩子的作息制度。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智力品质、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br>社会作用:教育部门要积极为幼小衔接创设便利条件。加强学前教育立法,提高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br>33、幼小衔接工作中的矛盾及解决办法<br>矛盾:对衔接工作不重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缺少沟通。把幼小衔接看作是单纯的物质准备与知识准备。小学教师偏重教学技能、教学内容的研究。家庭和学校的相互理解 与配合不够。<br>解决办法:有计划地加强与附近小学的联系。积极开展对大班家长的宣传教育,其内容包括心理准备、能力准备、学习准备、物质准备、身体准备等。对大班幼儿开展专门的入学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