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在闽西永定陈东乡的瑶厦村,翠竹环绕,溪水潺潺,孕育了一位传奇人物——张起南。他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灯谜艺术的长河,被后世传颂为“谜圣”。</p> <p class="ql-block">2、张起南自幼便生活在这样一个风景如画的小村庄里,他的家紧邻着一间名为“山辉书屋”的私塾。书屋藏书虽不甚丰,却足以满足一个孩童对知识的渴望。张起南自小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资,读书过目成诵,10岁应郡县试,名列前茅;试诗赋,屡冠其曹,且能独自猜射灯谜。仿佛文字于他而言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书屋的灯光透过窗棂,映照着他专注的脸庞,那便是他最初与知识相遇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3、暮春的永定陈东溪流泛着粼粼波光,陈东乡瑶厦村的百年榕树下,一群孩童正围着青布长衫的私塾先生。十岁的张起南挤在最前面,眼睛亮晶晶地盯着先生手中那盏走马灯,灯面上墨迹未干的字条在风中轻轻摇晃。</p> <p class="ql-block">4、"头戴红缨帽,身穿绿罗袍,背上生翅膀,腿上长小毛。"先生故意拖长声调,看着孩子们抓耳挠腮的模样忍俊不禁。张起南忽然踮起脚,沾着泥巴的手指戳向灯面:"是蚂蚱!您看这绿翅膀上的绒毛画得多细!"</p> <p class="ql-block">5、榕树上的蝉鸣突然停了。先生手中的茶盏晃出几滴清茶,他蹲下身与孩童平视:"这谜面说的是动物形态,但答案该是农具中的箕斗才对。不过..."老人粗糙的手指抚过孩童掌心的茧子,"你比那些背死书的强,懂得观物取象。"</p> <p class="ql-block">6、有一天张起南在读书之余,兴趣盎然地和小伙伴们玩起了猜谜游戏。他想起三国曹操以“阔”字考杨修的典故,灵机一动,手指对面屋门,让大家猜诗经二句。原来谜底是:“吁嗟阔兮,不我活兮”。</p> <p class="ql-block">7、夕阳把山辉书屋的黛瓦染成金红时,张起南正蹲在廊下用树枝写写画画。他面前摊着本《廋词摘录》,书页间夹着晒干的木芙蓉花瓣,父亲提着盏新糊的灯笼在他背后悄步走来。</p> <p class="ql-block">8、"今日又逃了经义课?"父亲的声音里带着笑,将灯柄塞进他汗湿的手心,"西村林员外送来请柬,说是备了三十道雅谜。"少年猛地抬头,檐角铜铃叮当作响,惊飞了歇在屋檐上的蓝尾鹊。</p> <p class="ql-block">9、光绪十九年(1893),张起南16岁中秀才,补官学弟子。后受维新派思想影响,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潜心致力于博览中外群书,增进知识,嗜好灯谜,自称“谜癖”。</p> <p class="ql-block">10、每当节日来临,村里的老少总会聚在一起,挂灯悬谜,享受猜谜的乐趣。张起南总是那个最快猜出谜底的孩子,他的聪慧和机敏让周围的人赞叹不已。灯谜,成了他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也悄然在他心中埋下了探索谜艺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11、时光荏苒,张起南逐渐长大成人。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天地,光绪二十三年(1897),20岁那年,他随兄长超南宦游湖南长沙、辰州(今沅陵、辰溪一带)、衡阳等地,后定居衡阳。</p> <p class="ql-block">12、约1901年 ~ 1905年他在辰州矿务局任职,后出任辰州中学校长,在那里,他不仅传授知识,更将灯谜带到了异乡,每逢年节时挂起彩灯谜笺,将枯燥的经史子集化作趣味谜题,吸引众多文人百姓参与,一时间,灯谜之风在当地蔚然成风。</p> <p class="ql-block">13、在湖南的日子里,张起南遇到了同样热爱灯谜的同仁,他们共同创办了“蓬莱灯社”,致力于灯谜艺术的研究与推广。张起南更是潜心研谜,夜以继日地沉浸在灯谜的世界里,从字谜、物谜到典故谜,他无一不精,无一不通。他的灯谜作品,既富有哲理,又妙趣横生,深受人们喜爱,辰州人士誉他为“谜圣”。</p> <p class="ql-block">14、相传有一年新春,张起南在辰州任职,见窗外大雪纷飞,一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触景生情,巧制字谜一则:“雨余山色浑如睡。”当时适逢元宵节,他便将此谜写在灯上,悬挂在街上,供游人猜射。有位书生看了好久后,抚掌赞道:“此谜富有诗情画意,可谓妙极!”张起南一听,拱手相问:“看来这位公子已胸有成竹,愿当面领教。”</p> <p class="ql-block">15、那书生答礼后说道:“久闻先生大名,今得以当面请教,实在是小生有幸,请听不才赋诗一首:'此花自古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近看无枝又无叶,不知何处长出来。’” 张起南一听,此书生不仅猜出谜底“雪”,而且以诗谜猜谜实属高手,连声称赞:“猜得好!猜得好!”</p> <p class="ql-block">16、还有一次,有位朋友来找张起南玩,张正构思好了一则谜语,便说给朋友听:“两行蜡炬已成灰。请打五言唐诗一句。”朋友听了,沉思良久却猜不出来。张起南解释道:“此谜谜底是唐朝诗人杜甫《月夜》这首诗中的一句诗:'双照泪痕干’。两行蜡炬——双照,已成灰——泪痕干。”朋友听后,方才恍然大悟。</p> <p class="ql-block">17、1905年,张超南到衡阳当知县,张起南也离开辰州去了衡阳;不久,张超南移官川东,后至北京,民国五年(1916),张起南北上探视在京师做官的张超南。</p> <p class="ql-block">18、在北平他广交谜友,结识高阆仙、刘春林、樊增祥、韩少衡、张郁庭、顾震福诸谜友,组织“北平射虎社”,拥有社员300余人,专研“谜学”,创作新谜。在当时南、北两派谜坛中,张起南为北派谜宗领袖。</p> <p class="ql-block">19、张起南在灯谜领域大胆创新,将科学、时事等新元素融入谜中。他首创西文谜,把英语引入灯谜,是拓展制谜题材的成功创举。例如备受赞誉的英文谜:以“morning” 射一字,谜底为“谭” 。此谜中,“morning” 意译是“早晨” ,按“西方人说早”理解,“西”“言(说)”“早” 组合,便得出“谭” 字 。</p> <p class="ql-block">20、张起南的文学艺术造诣深湛,不仅体现在谜学上,他一生致力于诗、词、骈文、散文的创作,“远树两行山倒影;孤舟一叶水横流”这一则构思精巧的灯谜,其谜底为“慧”字。</p> <p class="ql-block">21、其实,这更是一幅对仗工整,平仄韵律和谐精妙严谨的楹联作品。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物的层次与立体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自然景物巧妙地转化为文字部件的灯谜创作手法,充分展现了汉字的象形之美和文化内涵。同时,在解谜的过程中,人们也能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楹联中所描绘的意境,二者相辅相成,增添了无尽的趣味与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22、民国六年(1917年),张起南将自己创作和收录的谜语3000多条,在北平出版《橐园春灯话》2卷后,再出版《橐园春灯录》2卷,并在书中论述了灯谜的谜底、谜格、择面、制谜方法等有关“谜学”的理论。民国11年(1922年),南迁湖南衡阳,他在继续出版《续橐园春灯话》2卷的同时,又与广东顺德黎国廉合编《张、黎春灯合选录》8卷。合计张起南一生制谜万则以上,被誉为现代“谜圣”、“谜语大师”。</p> <p class="ql-block">23、其代表作《橐园春灯话》于1917年出版,系统论述谜学理论,被林纾、王闿运誉为“古今无一二之作”,成为近代谜坛的里程碑 。</p> <p class="ql-block">24、张起南的灯谜艺术成就卓越,他的名字也因此被永远镌刻在了灯谜艺术的殿堂之上。称他为“谜圣”,灯谜技艺高超,更因为他对灯谜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在闽西永定陈东乡的瑶厦村,仿佛还能听闻到“山辉书屋”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土楼“观察第”古宅向人们诉说着张起南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25、矗立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陈东乡瑶厦村“谜圣”故居“观察第”张起南、张超南雕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