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幼儿园环境创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思维导图</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考点归纳 </div><div>1、幼儿园环境的定义<br>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既包括幼儿园内部小环境,又包括幼儿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等人环境。<br>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br>2、幼儿园环境的特点<br>环境的教育性:幼儿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其环境创设与其他非教育机构有显著区别。它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及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精心创设的。环境创设不仅是美化的需要,更是教育者实现教育意图的重要中介,教育者把教育意图隐含在环境中,让环境去说话,让环境去引发幼儿应有的行为。因此,幼儿的环境具有教育功能,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br>环境的可控性:幼儿园内的环境与外界环境相比具有可控性,即幼儿园内环境的构成处于教育者的控制之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各种儿童用品等在进入幼儿园时,必须经过精心地筛选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有利于幼儿发展为选择标准;另一方面,教师根据教育的要求及幼儿的特点,有效地调控环境中的种种要素,维护环境的动态平衡,使之始终保持在最适合幼儿发展的状态。<br>3、幼儿园环境的作用<br>陶冶和启迪作用:幼儿园环境经过筛选和控制,具有美化、净化、儿童化和教育化的特征,能陶冶幼儿的情感、态度、个性等,产生潜移默化的有益影响,也有利于启发幼儿的心智,支持、鼓励、吸引幼儿参与活动、主动探索。<br>限制和导向的作用:幼儿园的某些环境或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对幼儿的行为、情感等诸多方面有明确的限制和导向作用。<br>平衡和补偿作用:幼儿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当现实条件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时,会导致幼儿心态的失衡。可以利用环境的平衡和补偿作用来帮助幼儿缓解内心的失衡。<br>4、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因素<br>物质因素:物质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会对幼儿园环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br>精神因素:在影响幼儿环境质量的各种精神因素中,人的要素、幼儿园文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br>人的要素——在人的要素中,幼儿教师是幼儿园中对幼儿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教师的思想、态度、情感和行为本身就是构成幼儿园环境的要素之一。幼儿园的各种环境都是教师根据教育的要求及幼儿的特点精心创设与控制的,教师具有正确的观念与行为,就可以敏锐地发现幼儿的各种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因素,创设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br>幼儿园文化——影响着幼儿园的精神风貌,对全园的成人和幼儿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br>5、幼儿园环境的分类<br>按活动形式分类:语言环境、运动环境、劳动环境和游戏环境。<br>按幼儿园强调“保教结合,保教并重”特点分类:保育环境和教育环境。<br>按幼儿的生活、安全、活动和交往的需求分类:生存环境、安全环境、活动环境和交往环境。<br>按幼儿园潜在课程的结构及特征分类:物质空间环境、组织制度环境和文化心理环境<br>按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主要类型分类:生活活动环境、游戏活动环境和学习活动环境。<br>按幼儿园环境性质分类: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br>6、物质环境<br>内涵:<br>广义的物质环境——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中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风光、城市建筑、社区绿化、家庭物质条件、居室空间安排、室内装潢设计等。<br>狭义的物质环境——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园舍建筑、园内装设、场所布置、设备条件、物理空问的设计与利用及各种材料的选择与搭配等。<br>作用:是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是幼儿园的物质条件,是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与必备条件。<br>分类:<br>按环境范围分类——整个幼儿园环境(宏观环境),整个活动室的环境(中观环按三维空间分类——地面环境、墙面环境、空中环境。<br>按性质分类——自然环境、人工环境。<br>按环境创设目的性强弱程度分类——预设环境、自发生成环境。<br>按环境存在的时间维度分类——动态环境、静态环境。<br>7、精神环境<br>广义的精神环境:泛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整个社会的精神因素的总和。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br>狭义的精神环境: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文化氛围等。<br>地位:在具备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后,对幼儿园教育起决定作用的是精神环境。<br>8、空间环境的创设<br>教室:以墙面和区角为主,其中区角创设要求在幼儿园区域活动已经具体说明,这里仅就墙面环境做说明。<br>教室是教育与互动相结合的场所和空间。墙面环境是教室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教育的手段之一。墙面环境创设按不同的方式有多种分类<br>从墙面环境展示的造型分类<br>平面创设——平面创设是指把作品、图片等直接贴在墙面上。<br>立体创设——立体创设是指突出于墙面的创设。<br>半立体创设——半立体创设介于平面创设与立体创设之间。<br>从墙面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程度分类<br>观赏性创设——墙面仅仅作为一种作品,只需幼儿用眼睛“看”。<br>操作性创设——墙面的创设内容中有幼儿动手操作后的“作品”,不管这些作品是幼儿创作的、制作的,还是仅仅是记录的。<br>从环境的创设过程分类<br>填充式创设——最原始的记录或简单的框架设计,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逐步将幼儿的手工作品、学习成果布置在墙面上,对大片空白墙面进行填充。<br>满幅式创设——又称“完整式创设”,是指一次性将幼儿的学习成果或作品完整地呈现在空白墙面上。<br>从培面创设的展现作用分类<br>记录式创设——对幼儿学习经历和过程的记录。<br>展览式创设——对幼儿学习结果的呈现。<br>从墙面上展示的作品分类<br>幼儿作品创设——用幼儿独立完成的作品布置。<br>教师作品创设——用教师独立完成的作品布置。<br>幼儿和教师共同完成的作品创设——用幼儿和教师共同完成的作品来布置。<br>寝室:<br>寝室是幼儿在幼儿园的重要物质环境。需要精心布置。<br>寝具的选择与布置——床具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身体条件和生长特点,做到选材环保、边角安全,寝室的窗帘,床单、被套、枕套等床上用品,最好选择含棉麻成分较高的布料。床铺排列应——整齐紧凑。并排床铺不得超过2个,首尾相接床铺不得超过4个;主要通道宽不小于 0.90米;两床之间隔30—5-0cm,有较好的通风条件。<br>室色彩设计——使用暗红、蓝色等深色窗帘,寝室墙面的色彩应选择浅绿、浅蓝、淡黄等明度不高的清淡色系,顶部色彩以白为宜。<br>盥洗室、卫生间:<br>应及时清洁,保证地面干燥、整洁,符合卫生要求。洗手池旁边提供洗手液或洗手香皂。在洗手池前张贴正确洗手示意照片,或以幼儿喜欢的形象设计,编制排队、正确洗手方法的示意图。<br>走廊:<br>门厅、楼梯等公共走廊一般由全园根据季节或幼儿园特色设计相应主题统一布置。活动室门前的走廊一般由教师根据班级幼儿的特点布置,通常是家园互动的内容。<br>9、室内环境的布置<br>基本设备:包括桌椅、教玩具柜、书架、水杯架等。<br>桌椅:根据幼儿生理卫生和教育活动要求,应以不同年龄段幼儿正确坐立姿势和活动特点,确定桌椅规格与尺寸。幼儿活动时通常使用6人桌,其桌面宽度为0.70米,大班幼儿使用双人桌时,其桌面宽度需要0.40米。<br>教玩具柜:用于阁置、存放操作材料和玩具,可用作幼儿作品展示或存放,也可作为活动区域的区隔物使用。由于幼儿手臂较短、身材矮小,柜子不能过深或过宽,深度以0.30~0.40米、高度不超过1米为宜。<br>图书陈列架:用于幼儿读物存放与陈列。架高不宜超过1.20米,最下排距地面不小于0.30米。<br>10、室外环境的创设<br>户外环境分为三大区域:集体活动区、器械设备区、种植养殖区。<br>集体活动区——主要供幼儿集体做操、上体育课、进行各种体育游戏,要求两种场地。水泥地供幼儿骑车、推车或玩拖拉游戏,车行水泥地不宜正对活动室出口,以免由室内奔出的幼儿与行车相撞。草地供幼儿奔跑、跳跃、开展游戏等。<br>器械设备区——要能放置各种大、中型体育活动器械与设备,以供幼幼儿练习与发展基本动作,锻炼身体活动能力。场地中的设备和器械应由多种材料,如木头、塑胶、绳、铁等制成,能给以幼儿多种感知觉体验。还应当有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玩的各种小型设备和材料。<br>种植养殖区——能供幼儿种植蔬菜、花草、喂养一些小动物。<br>创设原则:<br>整体性原则——户外活动环境是一个小空间、大自然,可以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立体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活动空间,可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多种发展的需求。做到曲直搭配、高低错落、难易结合。<br>科学渗透性原则——规划户外环境要考虑到各领域之间在环境教育作用下的相互渗透。<br>区域划分合理性原则——幼儿园室外环境应包含以下功能区:种植区、饲养角、水池、沙地、大型玩具区、绿化区、攀爬区、运动区等。有些区域可以相互结合,如种植区与饲养角结合,水池和沙地可以相邻,大型玩具和绿化区相结合等。<br>安全性原则——幼儿园的周边环境设施、室内外活动场地、大型玩具、室外其他材料等是幼儿经常使用的物品,幼儿园在规划这些设施时首先要考虑到它的安全性,其次是它的实用性,再次才是与环境的协调性和美观性。<br>器械设备:符合幼儿的身材高度与活动能力。以木材、轮胎、绳网、塑钢等材料为宜。另外,器械设备要安装牢固,定期检修维护。数量与场地面积之间要保持合理的比例。<br>11、精神环境的创设意义<br>有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个性,适应社会生活。有利于幼儿园员工的成长与发展。<br>12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的要求<br>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让幼儿在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支持幼儿的同伴交往,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br>构建良好的成人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和幼儿教师之问的关系。构建良好的家园互动关系,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建立教师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互相尊重、真诚相待、友好合作,建立一个团结和睦的教师集体,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br>13、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的方法<br>热爱、尊重、了解幼儿,建立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br>教师之间真诚相待,友好合作,为幼儿做好榜样。<br>教育幼儿友爱、互助。<br>14、环境创设的原则<br>安全性原则。环境创设的首要基本原则,指幼儿园物质条件及精神条件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安全标准和幼儿园专业标准。保障幼儿的心理安全与身体安全。<br>目标导向原则:双称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性原则。环境的创设要体现环境的教育性,环境设计目标要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与幼儿园教育目标一致。<br>适宜性原则: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发展。<br>幼儿参与的原则:发挥幼儿的主人翁地位,让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幼儿的参与是权利,不是“帮忙”;儿在参与中发展,克服“幼儿无能的思想”。<br>开放性原则:既要对园内小环境进行创设,还要重视园外大环境的创设。通过大小环境的配合,主要是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取长补短,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培养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幼儿。<br>经济性原则:环境创设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幼儿园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地、因陋就简,少花钱多办事。<br>启发性原则:环境创设的内容应能刺激幼儿的好奇心,引起幼儿的未知欲,记性幼儿去思考、探索。<br>动态性原则:环境创设是一项持续活动,在活动空间、内容、材料、规则等方面都应随幼儿的发展和教育活动的变化 而变化 。<br>15、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br>准备环境:<br>让环境蕴含目标——教师必须带着明确的目标来准备环境,将周围的人际因素和物质条件精心地加以组织,让环境中的一切负载教育的信息。<br>让幼儿感兴趣,更使其增加兴趣——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br>增强幼儿的参与意识——贯彻幼儿参与原则是教师准备环境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最能激发幼儿的兴趣。<br>控制环境:是指教师能利用环境来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能帮助幼儿利用环境的条件来发展自己。教师控制环境大致有几个环节:诱导幼儿进入活动;帮助幼儿展开活动;指导幼儿解决纷争、困难或情绪问题;帮助幼儿结束活动。<br>调整环境:环境必须随着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变化,以及教育目标、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经常调整环境,使它保持适合幼儿发展的最佳状态,是教师的重要任务。<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