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考点归纳(二十二)

星语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幼儿园班级管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思维导图</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考点归纳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班级的构成<br>幼儿园班级是幼儿园教育的细胞,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基本单位。<br>班级构成:按年龄分班。一般按3~4 岁、4~5岁,5~6岁分成小、中、大班,3岁以下为托班。也有混龄班形式存在。<br>不同年龄班幼儿人数为:小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混合班30人,学前班不超过40人,2—3岁托班人数不超过20人,2岁以下儿童托班不能超过10人。<br>人员构成:<br>保教人员——承担班级工作,在幼儿园完成保教任务中起关键作用。平均每班配专职教师2~2.5人,全日制幼儿园平均每班配保育员0.8~1人, 寄宿制幼儿园平均每班配保育员2~2.2人。<br>幼儿——幼儿园教育的对象,班级的主体。<br>班级开展集体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小组活动。为固定小组和临时小组。固定小组是幼儿园小班和中班主要的学习和游戏单位,一般5~6个儿童同坐一桌,遵守一定的规则。临时小组根据一定的需要组成,分为指定小组和自选小组。<br>2、班级特点<br>生活节律性: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安排一日生活。<br>活动时间——集体活动中的学习活动要注意安排在9时至10时。午餐后神经活动兴奋性降低,要保证中午的休息。下午不宜安排紧张的智力活动,可让儿童画画、做手工和其他自主性的游戏活动。<br>集中活动时长——小班每次集中活动10~15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25~30分钟。<br>餐食安排——小班实行三餐两点,中大班,一般三餐一点。<br>保教一体化:班级主要的工作不是教给儿童多少知识、技能,最重要的是保证幼儿安全、健康的成长,是班级管理特征。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生活自理和围绕儿童生活的常识,保育和教育相结合,教中有保,保中有教。<br>内外互动性:学前儿童是在活动中发展的,活动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儿童在活动中互动,在互动中成长。幼儿的活动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内部活动主要指生理和心理活动,外部活动主要指儿童操作物体和玩具的活动及与人的交往活动。<br>组织权威性:在班级组织中,所有活动基本都由班级的带班老师直接管理每个儿童的生活、学习,因此,儿童眼中的权威只有班级的教师和保育员。<br>3、班级管理的功能<br>生活功能:班级为儿童提供了共同生活的组织环境,每个儿童在集体中的生活行为都会受到班级组织管理的影响。<br>教育功能:班级是开展集体教育的组织保证,尤其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突出的作用。<br>社会服务功能:幼儿园班级实现着为家长服务的社会功能。承担着解放父母劳动力,做好家长服务工作。教师承担着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家庭教育的职责。<br>4、班级管理的概念<br>由幼儿园班级中的保教人员通过计划、组织、实施、调整、总结、评价等过程协调班级集体内外的 人、财、物,以达到高效率实现保育和教育日的的综合性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对班级工作有关的“人、财、物” 的管理。<br>由班级教师实施,即管理的主体是人。<br>通过计划、组织、实施、调整等环节来实现的。<br>以幼儿为中心,对象是幼儿园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br>是有目标的活动,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管理目标。<br>5、班级管理的内容<br>由生活管理和教育管理两方面组成。其他管理工作服务于幼儿的生活、教育管理。<br>生活管理:是为了保证幼儿的身体正常发育和心理健康成长,保教人员围绕幼儿在园内的起居、饮食等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从事的管理工作。是幼儿保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幼儿教育工作的前提。目的主要表现在:满足幼儿在园生活的物质需要, 为其提供良好生长的物质环境。满足社会需要。<br>教育管理:保教人员在班主任教师带领下对班级幼儿进行调查研究,对教育过程精心设计组织,对教育结果进行细致评估。是最经常和最基本的管理工作,是幼儿园管理式作的中心部分,是幼儿园管理水平的反映和幼儿园质量的反映,是衡量幼儿园保教工作成果的显性标准。对明确幼儿教育目标、优化幼儿教育方法、保证幼儿教育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br>其它管理:包括班级间交流管理、 家庭教育管理、幼儿社区活动管理、班级物品管理等。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班级物品管理包括做好物品清单,作为交接、检查的依据。班级物品的摆放位置和高度要适当。收集整理好班级教育资料。<br>6、班级管理的原则 <br>全面管理原则:学前儿童教育工作的全面性决定了班级管理的全面性。全面性管理是指以儿童为中心,对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各方面的教育工作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的工作过程。<br>差异管理原则:关注儿童的差异性,并以此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根据儿童的差异和不同的发展需要,精心设计教育管理的工作环节,使每个儿童在原有的水平上都得到发展。这是班级教育工作管理的重要内容。<br>安全管理原则:是园所管理的重要原则。确保儿童的生理安全;提供儿童心理安全的基本环境。<br>效能管理原则: 班级管理是一种利用班级内部和外部资源,以获取管理效能的活动过程。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时空资源,尽可能地让每个儿童都获得发展的空间。不能以牺牲儿童的发展为代价去换取教师的发展。<br>7、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br>主体性:教师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体地位,自主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做到明确职责与权利,了解管理的要素,处理好与幼儿的关系。<br>民主平等性:广泛发动幼儿积极参与管理活动,培养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打破垂直管理模式,尊重、理解、信任幼儿,确立人格平等的人际关系。<br>整体性: 班级管理应面向全体儿童并涉及班内所有管理要素的管理。对班级的管理不仅仅是对集体的管理,也是对每个幼儿的管理。不只是人的管理,还涉及物、时间、空间要素的管理。<br>参与性:教师管理儿童的过程要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儿童活动中,平等对待幼儿,共同开展有益活动,参与活动应注意角色的转换,适应幼儿活动的需要,取得幼儿的许可,指导和管理适度。<br>高效性: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发挥最大的作用,尽可能地使儿童获得更多、更全面、更好地发展,使班级管理呈现高效。要求管理目标确定合理、计划制定科学,实施严格而灵活,方法得当,重视检查与反馈。<br>8、班级管理方法<br>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主要方法有规则引导法、情感沟通法、互动指导法、榜样激励法、目标指导法。<br>9、规则引导法<br>规则引导就是用简单易行的规则引导儿童行为,使其与集体活动方向和要求保持一致,确保儿童自身安全和他人安全,保证活动秩序的方法。<br>幼儿园班级管理最常用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br>规则是儿童之间、儿童与老师、儿童与环境、儿童与材料之间互动的关系准则。<br>规则的内容要简明扼要,简单易行,适合儿童年龄和理解水平,规则的制定可以全员参与,及时修订,给幼儿实践的机会,使幼儿在活动中掌握规则,让儿童在实践中掌握并形成习惯。教师要保持规则的一致性。<br>10、情感沟通法<br>情感沟通法是通过激发和利用教师与儿童之间或儿童与环境材料之间的积极情感,以促进儿童产生积极行为的方法。<br>情感沟通的基础是教师对儿童的理解和爱,教师要观察儿童的情感表现,经常对儿童进行移情训练,教师要保持和蔼可亲的个人形象。<br>11、互动指导法<br>通过促进儿童与同伴、儿童与教师、儿童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引导儿童主动、积极、有效地与人交往,实现教育目标的方法。<br>班级活动的本质是由幼儿参与的、与指向的对象发生相互作用的活动,即班级活动的过程是幼儿同不同对象的互动过程,互动指导是班级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br>教师要尊重儿童活动的主体性,对幼儿的指导要适当、适时、适度,其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语言指导、行为指导、表情暗示、参与中指导等。<br>12、榜样激励法<br>通过树立榜样并引导儿童学习榜样以规范幼儿的行为,达到管理的目的的方法。<br>榜样要健康、形象、具体。可以是儿童身边的同伴,可以是儿童熟悉的故事、人物或动物,儿童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班集体中树立的榜样要公正、有权威性。要及时对幼儿表现的榜样行为做出反应。<br>13、目标引导法<br>教师从儿童行为的预期结果出发,制定行为目标,引导幼儿的行为方向,识别行为正误,规范儿童积极行为方式的一种管理方法。<br>引导幼儿识别行为的正误是目标引导法的基本特点。<br>要注意目明确具体,切实可行,适合儿童接受能力,具有吸引力。目标与行为之间联系清晰可见,儿童在活动中随时能够意识到目标的存在。<br>14、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环节<br>幼儿园班级管理包括班级工作计划的制定、班级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班级工作的检查与计划调整、班级工作的总结与评估。<br>15、班级工作计划的制定<br>是班级管理者为班级的未来确定目标,并提出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步骤的管理活动。<br>前提条件:了解幼儿的实际状况<br>时间与人员:班级工作计划一般应在每学期开学初制定一次,由班级的教师和保育员一起商量完成。<br>主要内容:<br>基本情况分析——主要是班级儿童情况、环境条件和资源情况、面临的任务、优势和困难做总体分析。<br>学期工作主要目标——儿童保教、家长工作和完成幼儿园工作任务等目标任务。<br>具体的要求和措施——针对本学期的目标和任务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措施。<br>16、班级工作的组织与实施<br>将班级中的教师、幼儿、材料、物品、空间、时间等要素进行合理安排,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并加以实行。<br>教师:教师间要有比较明确的分工。<br>主要工作:按差异互补、合理搭配对幼儿进行编组,设置小组长协助管理,定期交换小组位置。做好班级资源的发掘与优化利用。做好一日生活的组织、观察与指导。做好班级儿童发展评价与反馈。<br>17、班级工作的检查与计划调整<br>检查是对计划的检查。<br>调整是根据计划实施的情况对预先制定的计划进行调整。<br>18、班级工作的总结与评估<br>总结是管理过程的终结。它对班级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与评估,发现成绩和缺点,总结经验和教训。<br>总结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以往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分析和研究的过程。<br>19、托班的管理<br>布置安全、卫生、富有童趣和教育意义的环境。制定和执行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考虑不同年龄孩子的需要差异和不同类型活动的动静差异。精心照顾保证儿童的饮食和睡眠,科学指导儿童的盥洗和排便。寓教于养,个别教育为主,促进儿童全面发展。<br>20、小班的管理<br>入园常见不适应现象:依恋亲人,不愿入园,情绪低落,哭泣不止。任性专横,强占霸道。行为散漫,不会学习,生活不习惯。<br>管理内容:多方式做好入园引导。布置生动活泼、温馨舒适的活动室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关爱、温暖的心理环境,灵活安排一日生活,重点帮助适应有困难的孩子,引导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br>要求:多采用正面教育,忌用反面语言。生活规范必须合理,让孩子理解规范的理由,规范不要过宽或过严。规范的标准要保持一贯性。鼓励儿童好的行为,淡对非原则不好的行为。容许孩子表达感受。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简单明确,不要过于笼统和过多。多采用讲解示范,注意个别差异。<br>21、中班的管理<br>班级的主要特征:任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萌芽,集体开始形成。游戏蓬勃发展,合作行为发展迅速。攻击性和告状行为明显增多。<br>管理内容:建立生活、活动、来离园常规。培养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饮食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及穿脱能力、乐于参加集体活动、遵守集体纪律的习惯、来离园主动有礼貌地问好说再见习惯、离园收拾好玩具,整理好场地习惯等。<br>要求:充分利用教育常规组织好儿童一日活动。建立值日生制度培养儿童的集体观念和责任感。教给儿童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解决好儿童之间的纷争,引导合理竞争,纠正攻击性行为,合理解决幼儿之间的告状行为。<br>22、大班的管理<br>班级特征: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班级形成比较浓厚的学习气氛。集体感增强形成较为团结的班级集体。对自己的班集体有了清楚的认识,对集体有了归属感,关心集体荣誉。<br>管理内容与要求:<br>集体意识的发展和引导——建立班集体规则,培养儿童的自律性。通过让儿童为班级做事,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竞争活动增进儿童的集体荣誉感。<br>责任行为的发展和引导——从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入手,让儿童独立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事和自己选择的活动。建立与不同年龄班的交友活动,从而促使其责任感增强,体验到关心他人的愉快和自豪感。通过正面强化肯定儿童的责任行为,促进幼儿责任意识的发展。<br>合作行为的发展及引导——教给儿童合作的技能,学会避免冲突和矛盾,学会协商和相互配合。开展合作性游戏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为儿童提供合作的机会,培养儿童的合作行为。<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