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幼儿游戏的指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思维导图</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考点归纳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三岁前幼儿游戏的水平分析<br>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以感觉运动性游戏为主,伴有象征性游戏的萌芽,儿童喜欢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亲子游戏是两岁前儿童游戏的主要形式。<br>2、幼儿初期游戏水平分析<br>处于象征性游戏初期,游戏内容和情节都比较简单;所进行的角色游戏比较简单,角色的种类不多,一个明显特点是由独自游戏向联合游戏过渡。<br>3、幼儿中期游戏水平分析<br>象征游戏的高峰期,游戏情节丰富、内容多样化,游戏兴趣明显增加,出现用替代物进行游戏的行为,建构游戏的水平也逐渐提高,能进行主题构造活动,对规则游戏产生了兴趣。<br>4、幼儿后期游戏水平分析<br>处于象征游戏的高水平阶段,用语言、动作替代实物进行游戏,会自行策划游戏,积极主动地进行游戏,合作游戏的特征突出;喜欢有一定难度的棋牌类和富有挑战性的体育竞赛类的规则游戏。<br>5、幼儿游戏的观察 <br>观察的作用:观察是指导和评价游戏的客观依据。<br>观察的内容:重点放在儿童的身上,观察儿童的各种行为表现和儿童在不同类型游戏中的发展水平。其次是游戏与环境,包括游戏场地设置、材料的投放、时间的保证等对游戏的影响。再次是游戏的课程与教师的指导与介入,包括游戏的主题、教师介入的时机、教师指导的作用。<br>6、游戏观察的方法<br>扫描观察法:在相等的时间段里对观察对象依次轮流进行观察。适合于粗线条地了解全班儿童的游戏情况,一般在游戏开始和结束的时候运用较多。<br>定点观察法:固定在游戏中的某一区域定点进行观察,适合于了解某主题或区域幼儿的游戏情况,一般多在游戏过程中使用。<br>追踪观察法:确定1~2个学前儿童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的各种情况,固定人而不固定地点。适合于观察了解个别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发展水平。可以自始至终地观察,也可以就某一时段或某一情节进行观察。<br>观察的记录:记录的方式有表格记录、实况记录、图示记录。有条件的可以充分利用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等现代化教育设备进行观察记录,记录的要求是全面性、立体性、长久性和有效性。<br>7、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效应<br>正效介入:教师的介入支持了幼儿的游戏意愿,使幼儿顺利地实现并推进了游戏的进展。<br>负效介入:教师的介入干扰、转移或替代了幼儿原来的活动意向。 <br>无效介入:幼儿对教师的介入不予理会。<br>8幼儿游戏三个阶段的介入时机<br>游戏开始前: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让幼儿更多地认识社会角色,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空间、心理环境。<br>游戏进行中:以观察为依据,确定指导与介入的时机。确定指导的方式方法。<br>介入时机——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当幼儿在游戏中因遇到困难、挫折、纠纷,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当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准备放弃时;游戏内容发展的技能方面发生困难时。<br>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创设游戏环境,提供玩具材料和提供经验等资源方面。具体包括经验支持、心理支持、环境支持。<br>指导方法——可以以自身(参与者与旁观者身分)、材料(转换性的、自然性)或者儿童伙伴为媒介。<br>注意事项——把握好指导与介入的对象范围、把握好互动的节奏、及时退出。<br>游戏结束后——在游戏时间快结束时,提前提醒幼儿做好准备。根据幼儿游戏的实际表现,选取游戏结束的时机。注意游戏结束的形式,最好是以游戏的形式来结束游戏。最后还应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作出评价,及时反思自己的游戏指导行为是否合适,幼儿是否达到所期望的游戏行为。<br>9、教师介入的方式<br>从影响活动的形式划分:平行式介入(干预)、交叉式介入(干预)以及垂直式介入(干预)。<br>平行式介入——教师在幼儿附近 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是否仍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br>交叉式介入——教师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与幼儿的角色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有作用。如果认为有必要对幼儿游戏加以直接指导,则可以根据游戏情节的发展,提出相关问题,促使幼儿思考。<br>垂直式介入——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危险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预。<br>从游戏介入的形态划分:外在介入(干预)和内在介入(干预)<br>外在干预——不直接参与游戏而是保持一个外在的角色来引导、说明、建议、鼓励游戏中孩子的行为。<br>内在干预——以游戏内部的角色身份参与孩子的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孩子的游戏行为。<br>从介入媒体划分:语言介入与非语言介入<br>语言介入——通过鼓励、发问、提示、赞扬等形式指导幼儿游戏。<br>非语言介入——利用身体语言、动作示范以及通过材料提供、场地布置等给予幼儿游戏支持。其中通过为幼儿提供材料,引发游戏兴趣,促进游戏延续和提升的方法称为材料指引。<br>10、教师语言介入幼儿游戏时的语言分类<br>询问式:根据幼儿游戏情节发呢的需要,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情境,提出有针对性问题。<br>建议式:当幼儿在游戏中情节 发展方面有困难时,用一两句简单的非强迫性的建议式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br>澄清式:对游戏中幼儿不明白的事,或幼儿模仿了一些不良现象,引导幼儿讨论、澄清的语言。不是评价语。<br>鼓励式:用正面语言对幼儿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及正向的游戏行为和意志品质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的语言。<br>邀请式:对游戏中的弱者或无人问津的区域,提高幼儿游戏你兴趣和愿望,带领幼儿进入游戏情境的语言。<br>角色式:教师以角色的身分参与游戏中去时的语言。<br>指令式:幼儿游戏中严重违反规则或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立即加以制止的语言。通常伴随着垂直介入。<br>11、幼儿游戏指导的一般原则<br>尊重幼儿的游戏: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尊重幼儿对游戏的选择,尊重幼儿游戏的创造。<br>支持幼儿的游戏:满足幼儿对游戏材料的需求,满足幼儿充分游戏的心理需要,关心幼儿游戏的意愿。<br>参与幼儿的游戏:教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参与者,是幼儿游戏的伙伴,教师对游戏的参与要适当,并及时退出,不干扰、破坏幼儿游戏的延续和发展。<br>引导幼儿的游戏:诱发幼儿的游戏,适时提出开放性问题,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巧妙扮演游戏中的角色。<br>干预幼儿的游戏:矫正幼儿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使幼儿的思维、想象逐渐科学化、合理化,以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br>12、幼儿游戏指导的一般要求<br>幼儿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但不是说幼儿的游戏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必须以保证幼儿游戏的特点为前提。<br>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和兴趣,尊重幼儿游戏的氛围和游戏中的想像、探索、表现、创造。<br>以间接指导为主: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观察并合理参与幼儿游戏。<br>参与游戏的策略——不干扰幼儿游戏的顺利、正常进行,不限制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不破坏幼儿自主活动的特点;能灵活地转换角色。教师是观察者、材料提供者、监督者、游戏的合作伙伴。指导语言应该带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积极思维,有利于引导幼儿去探索、解决问题。<br>正面评价游戏:保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愉悦、成功的情绪体验,有利于激起幼儿再次游戏的愿望。<br>13、按幼儿游戏发展规律指导游戏<br>小班幼儿游戏特点:小班幼儿的游戏具有目的性不强,兴趣不稳定,兴趣持续时间短,重内容轻规则等特点。应多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吸引幼儿玩象征性游戏。<br>中班幼儿游戏特点:中班幼儿的动作能力有明显发展,幼儿活动的范围扩大,活动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表现出游戏水平极大提高,需要不断拓展游戏空间;自主性与主支性进一步发展,需要宽松、安全的探索环境;同伴交往需求与能力进一步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氛围;想象的有意性水平提高,需要更大的表达与创造空间;具体形象思维表现突出,需要具体的活动情境与活动形式。应尽量多地为幼儿提供多种条件、对其游戏进行引导。<br>大班幼儿游戏特点:游戏的自我评价能力逐步提升,合作意识逐渐增强,规则意识逐步形成,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可以减少玩象征性游戏的时间、增加在游戏中面临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br>14、角色游戏的指导<br>特点:<br>创造性——角色游戏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创造性再现。<br>过程性——从开始到结束有完整的过程,所占时间较长,游戏条件较复杂。<br>变化性——角色游戏的内容随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br>指导原则:<br>主体性原则——允许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及游戏中的角色。<br>个性化原则——体现层次性,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br>开放、随机性原则——适时介入给予指导。<br>指导环节与要点:<br>前期准备——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供适合的场所及丰富的游戏材料。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br>过程中的现场指导——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主确定游戏主题。教会幼儿分配游戏角色。观察、参与幼儿游戏,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给予适宜的指导。<br>结束环节的指导——愉快结束,培养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引导幼儿收拾游戏材料和场地,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评价游戏,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提升游戏水平。<br>指导策略:<br>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角色——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易于理解和模仿的角色。角色应具有正面教育意义,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可根据季节、节日或主题活动等因素,灵活调整角色的选择。<br>提供角色扮演所需道具和场景布置——提供与角色相匹配的服装、道具和配饰,增加游戏的真实感和趣味性。根据游戏需要,布置相应的场景,营造逼真的游戏氛围。确保道具和场景的安全性和卫生状况,避免对幼儿造成伤害。<br>引导幼儿理解角色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游戏开始前,向幼儿介绍角色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通过示范、讲解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并内化这些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在游戏过程中,及时肯定和鼓励幼儿表现出的良好行为,强化正面教育效果。<br>小班角色游戏特点与指导:<br>特点——处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的高峰时期。角色意识不强。游戏主题单一,情节简单。<br>指导: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其提供种类少、数量多且形状相似的成型玩具,避免幼儿因相互模仿而争抢玩具。以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加入游戏,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让儿童在游戏中逐渐学会自我管理。通过游戏评价不断丰富游戏经验。<br>中班角色游戏特点与指导:<br>特点——游戏内容与情节比小班不断丰富。处于联合游戏阶段,游戏主题丰富但不稳定。有与别人交往的愿望,但还不具备交往的技能。有较强的角色意识,能够按照自己选定的角色 开展游戏。<br>指导——为幼儿提供丰富且富有变化的游戏材料,鼓励幼儿不断丰富游戏主题。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游戏,指导游戏。通过幼儿讨论等形式开展游戏评价。指导幼儿在游戏中逐渐掌握社会规则和交往技能,逐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br>大班角色游戏特点与指导<br>特点——游戏经验丰富、主题新颖、内容丰富,所反映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处于合作游戏阶段,喜欢与同伴一起游戏。能按自己的愿望主动选择并游戏主题,并有计划的开展游戏。在游戏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br>指导——与幼儿一起准备游戏环境,侧重语言引导。给幼儿提供必要的条件的机会以及适当的引导。允许并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创造。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游戏讲评。</div> 15、结构游戏的指导<br>幼儿积木建构的发展阶段:<br>搬弄——幼儿只是把积木拿来拿去,并不搭建什么东西。<br>重复——幼儿的建构动作只是重复堆叠、平铺等。<br>搭建——幼儿可以搭成“桥”“楼房”等物休。<br>围封——幼儿可以用积木围成封闭空间。<br>再现——幼儿为所建造的东西命名,使其成为现实世界中某种物体的象征。<br>指导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自发与示范相结合,培养幼儿结构造型的能力。坚持创新。<br>指导策略:<br>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平等、尊重、自主的精神 环境。开放、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游戏空间,游戏时间,建构材料,包括木质积木、塑料积木、废旧材料、辅助材料)。<br>丰富幼儿对建构物的感性经验——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生活中的多种建筑的外形特征。<br>引导幼儿掌握基本的建构技能和原理——认识与使用材料的技能。建构操作技能。包括堆叠技能、围合技能、架空技能,端点连接等。<br>鼓励幼儿自由发挥,创作个性化作品——尊重幼儿创意、提供自由空间、展示幼儿的作品。<br>小班结构游戏特点与指导:<br>特点——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选用结构材料盲目、简单,建构技能简单、重复,对游戏的的坚持性差。<br>指导——引导幼儿认识建构材料,引发活动兴趣。带领幼儿参观中、大班的建构活动,引起幼儿对建构的兴趣。为幼儿安排游戏场地和足够数量的建构游戏材料。在游戏中指导幼儿学习建构技能,鼓励其尝试独立建构简单物体。引导幼儿理解和明确建构的目的,发展其想象力,使主题逐渐稳定。建立简单的游戏规则。教会幼儿整理和保管玩具最简单的方法,让其参与部分整理工作,培养其爱玩具的习惯。提供小型木质积木、大型轻质积木和小动物玩具、交通工具模型、平面板、小筐等辅助材料。<br>中班结构游戏的特点与指导:<br>特点——目的比较明确,能初步了解结构游戏的计划。能按建构物体的特性来选择材料。对操作过程有浓厚兴趣,关心结构成果。能围绕结构物开展游戏,会按主题进行建构,但主题易变化。建构技能以“架空”为主。与同伴交流,坚持性增强。能独立地整理玩具。<br>指导——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建构活动打下基础。培养幼儿设计建构方案,学会有目的地选材,看平面结构图。指导幼儿掌握建构技能并运用技能塑造各种物体。组织幼儿评议建构活动,鼓励其独立、主动地发表意见和进行创造性建构。组织3—4人的结构活动小组进行集体建构。组织幼儿评议结构成果。提供大积木、中小型积木和人偶、小动物、交通工具模型、废旧材料、橡皮泥等各种建构材料及辅助材料。<br>大班结构游戏的特点与指导:<br>特点——建构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持久性增强,建构内容丰富,使用材料增多,有一定的独立构造能力。能合作选取丰富多样的材料,围绕主题进行较复杂的建构。建构技能日趋成熟。能根据游戏情境需要,不断产生新的建构主题。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新意,追求结构的逼真和完美。<br>指导——丰富幼儿的结构造型知识的生活印象。培养幼儿独立建构的能力,指导幼儿制订计划,并要求其按计划、有顺序地建构。让幼儿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建构,学习表现物体的细节和特征,能准确表现游戏的构思和内容,学习区别左右,会使用辅助材料。指导幼儿掌握并应用新的技能。教育幼儿重视结构成果,引导幼儿在欣赏自己和同伴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引导幼儿参加人数较多,持续时间较长的大型集体建构活动,共同设计方案、确定规划、分工合作。提供大积木、中、小型积木、平面板和更多形状的辅助材料。<br>16、表演游戏的指导<br>指导原则:游戏性先于表演性,确保所组织的活动是游戏而不单纯是表演。游戏性与表演性很好的融合、交织在一起。<br>指导要求:<br>幼儿表演游戏的主题主要来自于童话故事等文学作品,协助幼儿选择适合表演的文学作品是首要条件。所选择的作品应具备四个特征。一是思想内容健康活泼,具有明显的表演性。二是有一定的情境,有明显的动作性。三是有起伏的情节,主线简单明确,节奏要快。四是有较多的对话,易于用动作来表演。<br>激发幼儿对表演游戏的兴趣。<br>创设适合表演的游戏环境,提供表演游戏的物质条件。<br>帮助幼儿组织表演流动,指导幼儿分配角色,教师要尊重幼儿的选择与自愿,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表演。<br>指导幼儿表演的技能,鼓励幼儿自然生动的表演。基主要方法包括:引导幼儿观察、表现和交流;教师示范表演;师幼共同表演;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对幼儿进行口头语言、歌唱表演、形体表演等技能训练;启发并尊重幼儿的创造性表演。<br>引导幼儿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表演水平。教师可以观众的身份,用提问、建议等方式指导幼儿顺利演出,并对幼儿的演出加以评价,但切莫做导演。<br>中班表演游戏的特点与指导:<br>特点——可以自行分配角色,但进入游戏过程较慢,角色更换意识不强。游戏的目的性、计划性差,嬉戏性强,以一般性表现为主,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br>指导——为幼儿准备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且最好在一定时间内是固定的,保证幼儿有不少丁30分钟的游戏时间。提供简单易搭的材料,以2~4种为宜。最初开展阶段帮助幼儿做好分组工作,讲解角色更换原则。不过多地干预幼儿游戏,不急于示范,耐心等待幼儿协商、讨论,提醒其坚持游戏主题。在游戏展开阶段,应提高幼儿的角色表现意识,可参与游戏,为幼儿提供适当示范。<br>大班表演游戏的特点与指导:<br>特点——能独立完成角色分配任务,有很强的角色更换意识。游戏的目的性、计划性较强, 能自觉表现故事内容。具有一定表演意识,但尚待提高。具备一定表演技巧,能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段,但表现水平尚待提高。<br>指导——为幼儿提供较多种类的游戏材料,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多样化探索。在游戏最初阶段应尽可能少地干预。随着游戏的展开,及时给幼儿提供反馈,提高其表现故事、塑造角色的能力。<br>17、规则游戏的指导<br>特点:<br>具有竞争性——竞争性是规则游戏的重要特征,但其强弱与不同的游戏者有关,母子之间和年幼的伙伴之间发生的规则 游戏往往不具有竞争性。<br>具有文化传承性——规则游戏往往以代代相传的方式流传于民间,并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获得传播。<br>指导:尽可能选择可以让大多数幼儿参与而不是旁观、等待的游戏。游戏如需分组,最好采用随机的方式帮助幼儿分组而不要让幼儿因性别、能力、性格等的差异而感 受到来自同伴的“忽视”或“拒绝”的压力。让幼儿体验到游戏成功的快感而不是挫折感。保持规则的灵活性。降低游戏的竞争性,把重点放在游戏过程而不是“赢”的结果上。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3~5岁的幼儿喜欢非竞争性的猜谜游戏、简单的拼图或匹配游戏、棋牌游戏,指导要点放在提醒幼儿如何玩和注意游戏的技能上;5岁以上的幼儿会就游戏规则进行协商、谈判,并改变规则以增强游戏的新颖性和挑战性,成人不要轻易干预。幼儿参与游戏基于自愿原则,允许个别幼儿在集体游戏时间里独自玩耍。<br>17、智力游戏的指导<br>指导原则:选择和编制合适的智力游戏,考虑游戏的科学性。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培养幼儿的游戏策略意识,而不是教给游戏游戏的策略。<br>小班智力游戏的特点与指导:<br>特点:游戏任务容易理解,易于完成。游戏方法明确具体。游戏规则 要求低,通常只有一个规则。趣味性大于操作性,启发性大于知识性,注重幼儿的兴趣与参与意识的培养。<br>指导——游戏所涉及的知识要适应幼儿的接受能力。要选择规则简单、趣味性强的游戏。熟悉智力游戏的目的、难点 、重点、规则和游戏中的相关知识,发挥其开发智力有作用。<br>中班智力游戏的特点与指导:<br>特点——游戏任务的知识性大于娱乐性,注重趣味性及幼儿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游戏方法复杂多样。规则带有更多的控制性,要求相对提高。注重幼儿在寒假游戏任务的同时,遵守规则 ,并在游戏中给幼儿一定的知识概念。<br>指导——使幼儿在智力游戏中产生愉快的情绪,注意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习惯。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接受能力,难度适当。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维。<br>大班智力游戏的特点与指导:<br>特点——知识性大于娱乐性,创造性增强。游戏任务较为复杂,有时一个游戏有多项任务。游戏方法多且难度较大。游戏规则可以改变,幼儿可以在活动中通过协商制定新规则。<br>指导——注意游戏本身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内容应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主要依靠语言讲解游戏,并要求幼儿独立开展游戏。对幼儿游戏的引导多于指导。幼儿应遵守规则 ,同时允许幼儿制定新规则。<br>18、音乐游戏的指导<br>原则:<br>漫不经心的娱乐——强调幼儿自身的参与与感受,从幼儿身心特点出发,让幼儿在亲身参与和感受中体会音乐的魅力与内涵。<br>幼儿主体、教师引导——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以促进幼儿的发展来设计游戏,确定游戏主题。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幼儿共同设计音乐游戏。<br>指导内容:<br>自娱性音乐游戏——特点是自发性、趣味性与随机性,教师的指导基本上只是提供游戏材料、创设丰富的音乐环境,包括小舞台和音乐区,或做极少的间接指导,尽量不干预幼儿游戏。<br>教学性音乐游戏——选择合适的、有趣的内容,通过教师的感染力来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注重游戏过程中的音乐体验,给幼儿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br>19、体育游戏的指导<br>指导原则:<br>经常化原则——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br>适量的运动负荷原则——合理安排及注意调节幼儿练习时身体和心理所承受的负荷量,保证幼儿在运动后取得超量恢复的最佳效果。<br>多样化原则——灵活运用多种途径、多种组织形式和方法进行体育活动。<br>全面发展原则——保证体育游戏既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又能使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系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br>指导要求:<br>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指导,包括讲解、示范、练习、语言提示、具体帮助等。<br>多种方法练习,包括重复练习、条件练习、完整练习、分解练习、循环练习等。<br>20、正确评价幼儿游戏<br>评价游戏教育作用的大小或游戏是否成功的根本出发点:幼儿是游戏的主人。<br>评价方式: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评价应该是正面评价,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愉悦、成功的情绪体验,有利于激起幼儿再次游戏的愿望。<br>评价要求:幼儿是评价的主体,教师是评价的支架。每次评价有重点,避免面面俱到。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br>评价游戏是否的成功的标准:幼儿按意愿选择玩具做游戏,在游戏中感到轻松、愉快,发挥了创造性。幼儿游戏认真,能克服困难,遵守游戏规则,不依赖他人,能独立游戏。会正确使用玩具、爱护玩具、会收放玩具。在游戏中对同伴友爱、谦让,能与同伴合作,愿意帮助别人,不妨碍别人。游戏内容健康,有益于身心发展。<br>21、让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br>重视幼儿的自发游戏:自发游戏最贴近游戏的本质,是幼儿最愿意玩的游戏,有得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br>充分利用游戏组织幼儿园的各类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游戏组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既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又能保证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br>满足幼儿对多种游戏的需要:游戏之间没有好坏、高低之分。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