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往事★ 家庭生活步步高

沙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三中的教师与全体职工一样,面临着生活的艰辛。住房拥挤,每家仅有一间20_24平米的居所,粮食定量分配(教师每人36市斤,其中90%为玉米面,10%为白面)。拥有一台收音机已属家中奢侈品,而多数教师家庭仅有一辆自行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0年以后,教师生活慢慢好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上海老师带来时尚新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60年代来一二一团的上海支边青年中,有72人从事教育工作,为全团教育带来新的活力。上海支青老师也给三中学校带来新风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和我们家一排房的西头,住着一户上海人。妻子张义娟,中学语文老师,长得秀气,写得一手漂亮钢笔字和粉笔字,说话语速很快,办事特别利索,手风琴拉得很好,打乒乓球也很上手。丈夫崔竹如,起初从连队调来担任警卫(学校保安),个子老高,说话幽默风趣,大家喊他“长脚”,打篮球排球乒乓球技艺高超。后来学校缺体育老师,就担任三中体育老师。他们有个上中学的女儿,有个儿子贝贝,和我儿子同上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脚”家有一台16吋黑白电视机,是他们从上海带来的。在三中可是稀罕物。我们和邻居老师家属孩子经常挤到他家看电视。张义娟老师会拿上海大白兔糖给我们孩子吃。有时我们怕老打扰人家,就不让孩子去他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次吃过晚饭,家属娃娃趴到他家窗户上看热闹。我顺便过去一看,是贝贝他爸妈在跳交谊舞。这在当时比较罕见,不允许在公开场合跳舞。但还是传开了。我提醒张义娟老师,让他们再跳舞时,把窗帘拉上,声音小点。还有一次,我看有孩子们围在他家窗户外面看什么,我凑过去看看。我说,又是什么新鲜玩意?崔竹如老师手里拿着个日记本大小的东西,说,孩子们看录音机。我说什么录音机?他让我听,“</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什么录音机?</b><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居然让那个小东西放出我的声音!我感到特别奇妙,第一次看到听到录音机这个事。心里暗想,这上海人就是比兵团人先进啊!当时我家里只有一个稍大点的收音机,已经觉得很奢侈了,人家可是收录两用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一次,“长脚”在他家窗前,拿个指头蛋大小的东西开午餐肉罐头。看着他很快把罐头盒取开,很是稀奇。要过来一看,是一个小小的利器。我们家平时开罐头盒,切菜刀,杀瓜刀,剪刀都用过,很是费劲。这上海人的什么都先进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中教工集体照中的张义娟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排右为张义娟老师,左为王茂华老师。后排男为崔竹如老师。中为刘恒全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徐昌荣老师也是上海人,他和张兰老师都在三中附小任教,徐昌荣是三中附小校长。和我父母住邻居。我母亲给他们看孩子,关系很好。他居然能帮我从上海寄来折叠床,折叠靠椅等大件。我十分感激。他还给其他需要的老师邮寄家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徐昌荣老师夫妇和儿子徐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一位上海老师李光耀,中学英语老师,英语教学组长。他神通广大,给学校好多老师寄来手摇压面机,包括运费30元一台,很实惠,可以放在案板上压面片切面条。对于喜欢吃面条的北方人来说,这真是个好东西,深受老师欢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工集体照中的李光耀老师。后两位女老师: 王金英(左)黄淑萍(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八户学区13连学校的赵金德,也是上海老师。他有个特殊照相机。团场庆祝首届教师节那天,他在团招待室餐厅看到一二一团团长阎铁松,举起照相机,咔嚓一声。闫团长问他干什么,赵金德从相机里抽出一张阎团长的彩色照片递给他。大家都惊讶:这么快就出照片了!原来赵金德这是从上海老家带来的新式立等可取照相机。老师们才知道有这样的照相机。在团场照相馆照相,怎么着也得三四天才能拿到照片吧,而且还是黑白照片!赵金德老师已经响应团场号召停薪留职,自谋出路,正在申请办理流动照相业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赵金德老师和他的班集体</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电视机开始普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到一两年,学校有老师也买了黑白电视机。我考虑孩子光想看电视,一狠心,花700块钱,利用爱人在商店工作的便利,争取一张购物劵,从团部买回一台14吋彩色电视机,我家成为三中拥有彩电第一家。青年老师一到晚上,就凑到我家看电视。爱人将煮好的玉米土豆端给他们吃。有时,用小框子端出玉米棒子让他们剥。他们一边看电视一边剥玉米。大家看着电视,说说笑笑好不热闹。不久,许多家庭购买电视机。只见房顶上的电视天线越来越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家有了彩色电视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全团高压线接通,团场给每所中学拨发一台20吋大彩电。三中学校在家属院建起了电视房,大家可以到电视房看电视。电视上现代连续剧和有关大城市生活方式的内容,逐渐在老师中影响开来。穿裙子,烫头发的老师也出现了。起初,多数人看不惯,慢慢的也就习惯了。穿著时髦可体,轻微卷发波浪头的张义娟老师特别会说,她的语言影响着学校领导和年轻老师,现代时尚在学校学区老师中蔓延开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住宿条件逐渐改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9年前,每户仅有一间平房。随着教师们的孩子渐渐长大,家庭人口增加,对居住条件的改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自1980年起,学校应允教师们自主拓展住房空间。学校提供红砖,鼓励教师们在原有房屋后方增建半间,其屋顶与原屋顶保持一致的坡度,虽略显低矮,但足以满足孩子住宿的需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两年后,政策进一步放宽,邻居中若有教师调离,两家可共同分割被空出的那套房屋。只需将空置的房屋隔断,封闭原有大门,并在隔墙上开辟新门即可。这一改动显著提升了居住条件。比如我家和会计李世正家,把我们两家中间已经调离三中的会计孙廷彦的房子分割使用,各得其所。为稳定教师在下八户学校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建起新房,鼓励老师把自己退休的父母搬到学校来住。老师的爱人在学校安排后勤工作。教师这些福利的落实,虽然上上下下费尽周折,但是的确给这所偏僻学校带来稳定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中集体照上的会计李世正。他夫人邱凤英是全团有名的劳模群体“三英超一凤”之一,当时因病休养在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烧火做饭不发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家烧饭条件也有了很大进步。70年代以前,也是到沙包打柴烧火做饭。80年代开始团场给所有职工供应一吨原煤。后勤工人先是用架子车,后来小四轮,一车一车往小家送。块煤冬天烧火墙,沫煤常年烧火做饭。1986年,为了避免给小家分配煤炭的麻烦,学校研究决定,按照教工人数,每人一吨煤价现金,自己进煤。小家教工不要煤的,每人给现金55元,转账买煤的每人65元,单干户住家的每人发45元。青年老师宿舍按炉头供煤,管够使用。这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己买煤,好赖贵贱,自己受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烧尽原煤的碎末煤,几乎家家购买团修造厂制作的手摇鼓风机。鼓风机质量较差,经常出故障。我请十二连时期的老朋友张新胜给我在修造厂打造一个摇轮比较大,风轮和出口都比较结实的鼓风机。装配在一块铁板上,用了几年,效果很好。我的两个儿子和我本人,都是经常坐在小板凳上摇鼓风机的人。后来又用上电动鼓风机烧炉子做饭更快了,再也不用手摇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家中鼓风机的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左边站立的小伙子就是我在十二连开拖拉机时的好朋友张新胜。在驾驶室里面的是知识青年王金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80年代教职工的口粮已经是细粮为主,棉籽油基本满足需要,过年过节有猪肉羊肉分配。各种蔬菜满足供应。家家有菜窖,萝卜白菜洋芋蛋,储藏其中过完年,吃到开春不怕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中过去那种“人打冰,驴拉水,学生跑腿,食堂馏馍。戈壁滩捡柴火,棉花地砍棉杆。平出土操场,照开运动会。“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代之以高大敞亮功能多用的大办公室,绿树成荫百花争艳的美丽校园,规划合理面积宽绰的家属住房。再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老师们在此工作,心情舒畅,精神倍增。学校从不阻拦老师调到更合适的地方工作,老师们不用担心“进得来出不去”。年轻老师大多数安心下八户学校的工作。还不断吸引新近毕业的大中专老师来三中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别说老师逐步到团部任教,就是学校也于1992年撤销,合并到炮台中学和炮台小学(三中附小)。全团老师的教学条件,住宿条件大大提高。没有几年,老师们实现了真正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三中工作过的老师,都已经退休。上海支青老师大部分回到他们的故乡上海,享受天伦之乐。其他老师不是在炮台镇购买优惠楼房,就是直接迁居八师师部石河子颐养天年。有的老师已经离开人世,我们永远怀念他们。无论如何,五十年前在三中工作过的老师,都难以忘怀那段值得永远记忆的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美丽的三中校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编者注:家用电器照片系网络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附录:王胜利老师的回忆与补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读张学民老师的美篇,让我想起与上海老师接触的片段和美好回忆。我和上海知青徐昌荣老师一起在三中附小工作过,他是附小校长,对工作认真负责,他仿佛有一种无声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也影响着我。他的热情好客更是令人难以忘怀,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咖啡和麦乳精可是难得的奢侈品,我去他家做客时能够品尝到这些饮品,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被珍视的情谊。那浓郁的咖啡香和香甜的麦乳精味,至今仿佛还萦绕在鼻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知青张义娟和崔竹如老师是一对多才多艺的夫妇。他们的女儿崔真毅和儿子崔浩毅,我有幸教过。崔竹如老师对孩子管理很严,有时打孩子,虽然在当时可能让孩子们有些压力,但那无疑是一种深沉的爱和期望。我记得1983年他们回上海探亲的时候,我还托他们带过衣服。上海的服装果然名不虚传,其中有一条裤子,简直是时尚与品质的完美结合。我穿了十年它却依然保持着时尚的魅力,那精细的做工,时髦的样式,还有不打皱且特别耐穿的特性,都让人惊叹不已。张义娟老师,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她拉手风琴的时候,仿佛手指在琴键上跳舞,美妙的音乐便流淌而出;她写的毛笔字,一撇一捺都透着一种灵动的美;而她在乒乓球桌上的英姿,也是让我印象深刻。崔竹如老师在乒乓球方面更是有着独特的技艺,他的发球简直是一绝,那球就像带着神秘的魔法,几乎没有人能够接住。他们夫妇俩在乒乓球混双项目上荣获三中第一,那是实力与默契的见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光耀老师,与我同在一个办公室,他教授高中英语,还是英语教学组的组长。他有一本英汉大辞典,在那个年代,这本辞典就像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是无比珍贵的宝贝。每当遇到不会的单词,都可以在这本辞典里找到答案,它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默默地陪伴着我们的英语教学与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上海老师,他们身上有着上海这座城市赋予的特质。他们的精致,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从穿着打扮到为人处世;他们的精明,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如同火焰般燃烧,无论是音乐、书法还是其他艺术形式;他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总是充满活力地追求着目标;他们注重礼仪,在与人交往中总是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太多优秀的东西,那些品质就像一颗颗种子,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光匆匆,一别近四十年,虽然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思念却如同潺潺的溪流,在心底流淌不息。那些曾经共度的时光,那些从他们身上汲取的力量,都成为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永远珍藏在心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