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沈阳故宫

镭射人

<p class="ql-block">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城市,离开后也曾蜻蜓点水短暂逗留,这次借清明节假期,再次参观了这座皇宫,许多年未到这里,周边街道建筑已显得陌生无痕,幸有地图导航才顺利找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站在西掖门外的十字路口,导航地图上闪烁的蓝点如同游子悬停的心跳。中街的传统风格装饰和路上偶见满族服饰的人群,形成了一道此地独特的风景。这座曾用青砖铺就我青春坐标的城池,正试图将遥远的记忆拉近迷茫的视野…</p> <p class="ql-block">网图</p> <p class="ql-block">大清门</p> <p class="ql-block">大清门的五色琉璃匾额悬在春风里,几百枚鎏金门钉将视野切分成细密的金箔。这道曾吞吐过皇太极仪仗的朱漆门扉,正将二十一世纪的游客潮汐演化成一副当代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皇太极受贺的场景从朱漆门内涌出浮现,定睛却看见手举拍照设备的熙攘的游客重重叠叠。</p> <p class="ql-block">蟠龙在雀替间吞吐着四百年前的晨昏。 御座后的团龙纹屏风并非原物,但五爪金龙瞳孔里仍凝着天命十年的烽烟,投影灯在黄幔帐上投出的"正大光明"满汉双文,正与玻璃展柜里褪色的鹿角椅达成微妙制衡。</p> <p class="ql-block">翔凤阁在清代主要用作皇家御用库房,存放皇帝、后妃的服饰、珍宝、书画、仪仗器物及赏赐用品等,是管理宫廷物资的核心场所。</p> <p class="ql-block">飞龙阁在清代主要作为皇家武备库,存放弓箭、鞍辔、甲胄等军事装备,以及部分御用器物。清入关后,沈阳故宫成为“陪都宫殿”,飞龙阁仍承担存储职能,并在皇帝东巡时提供仪仗用品。</p> <p class="ql-block">凤凰楼位于中路建筑群的核心区域,是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后金至清初)的重要建筑,也是沈阳故宫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其始建于后金天聪元年(1627年),竣工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为清初皇帝议政、宴饮及登高观景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作为沈阳故宫最高点,登楼可眺望盛京全城,清代被列为“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p> <p class="ql-block">清宁宫是故宫中路建筑群的核心建筑之一,为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哲哲的寝宫,也是清初宫廷萨满祭祀的重要场所。始建于后金天聪年间(1627—1636年),是沈阳故宫中极具满族特色的代表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1643年,皇太极在清宁宫南炕突然驾崩,其子福临(顺治帝)在此继位,标志着清朝入关前权力交接的关键节点。</p> <p class="ql-block">清宁宫后面烟囱高耸</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与清宁宫相连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后宫的居住和生活场所</p> <p class="ql-block">颐和殿是清帝东巡期间的核心居所:</p><p class="ql-block">1. 皇帝驻跸期间的主要寝宫</p><p class="ql-block">2. 举行家宴、接见宗室贵族的场所</p><p class="ql-block">3. 处理日常政务的重要空间</p><p class="ql-block">4. 收藏御用珍品的专用殿宇</p> <p class="ql-block">十王亭和大政殿,构成“帐殿式”布局,体现八旗制度。</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的琉璃宝顶将暮春阳光筛成金箔,十王亭的蓝绿彩枋下,乍暖还寒的风掠过八角重檐,惊动了檐角铁马,仿佛听到了几百年前的军令声。蒙式梁柁与汉式斗拱在榫卯间达成永恒的和解,烘托出满汉建筑的统一和谐。</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是清初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如皇帝登基、颁布诏书、迎接凯旋、举行大典等。清太宗皇太极曾在此接见蒙古、朝鲜使臣,并举行重要军政会议。清入关后,大政殿在皇帝东巡期间仍用于典礼活动。</p> <p class="ql-block">保极宫,皇帝东巡期间后妃寝宫 ,皇家典籍书画存放处。</p> <p class="ql-block">保极宫(左),迪光殿(右)</p><p class="ql-block">保极宫原为皇太极后宫嫔妃居所,后成为清帝东巡期间后妃的临时寝宫。清代中期,这里曾作为存放皇家典籍和书画的场所。建筑内部设有暖阁、寝榻等生活设施,展现了清代后宫生活的真实场景。</p><p class="ql-block">迪光殿是清帝东巡期间的重要政务场所,主要用于:</p><p class="ql-block">1. 皇帝召见大臣、处理政务</p><p class="ql-block">2. 举行小型朝会和庆典活动</p><p class="ql-block">3. 皇帝临时办公和休憩</p><p class="ql-block">4. 收藏御用典籍和文房用品</p> <p class="ql-block">嘉萌堂,皇帝东巡驻跸: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东巡盛京时,曾在此处理政务、召见官员。 </p><p class="ql-block">文化典藏:存放部分御制诗文、书画及宫廷档案,体现清代“崇文重教”的治国理念。</p> <p class="ql-block">仰熙斋(左),文朔阁(右)</p><p class="ql-block">因为文溯阁里的藏书数量很多,不太方便皇帝随时取用阅读,所以皇帝就特别修建了仰熙斋作为自己的御书房,这个地方还是皇帝读书吟诗的场所。 仰熙斋与文溯阁的功能关系比较紧密,在布局上通过高于院落的御阶和院周的抄手游廊将仰熙斋与文溯阁相连,形成了西路围合的又一组院落。</p> <p class="ql-block">文溯阁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一说1783年),是乾隆皇帝为贮藏《四库全书》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而建,与全国其他六座藏书阁(如文渊阁、文津阁等)并称“北四阁”或“内廷四库”。其名称取自“溯涧求本”之意,象征乾隆不忘祖先创业艰辛。</p> <p class="ql-block">文朔阁配套建筑包括戏台、嘉荫堂、仰熙斋等,形成读书休憩的园林空间。</p> <p class="ql-block">碑亭内立有石碑,记载着清朝重大事件和皇帝功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