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州博物馆,青州古城(20250404-05)

紫藤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两汉之际,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历经数百年,至南北朝获得长足发展,在全国出现了多个佛教文化中心,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佛教造像艺术,"青州风格"佛教造像便是其中之一。以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造像为代表的青州风格佛教造像,被誉为"改写东方艺术史的杰作"。让我们走近他,体味他那荡涤人心的微笑,感受他独特的艺术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佛教造像保留了较为完好的贴金彩绘。贴金一是用于佛像皮肤裸露处,表示佛为金身;二是用于装饰纹样和饰品。彩绘在造像上的运用更为广泛,服饰的颜色和样式、装饰花纹等都要敷彩,更为特别的是在佛衣上彩绘或雕绘结合表现佛传故事。彩绘与雕塑的完美结合使造像更富有层次感,金与彩使佛、菩萨的世界变得神圣绚丽、充满生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与远古的对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宋代大文豪苏辙的诗给古青州作了全面而中肯的概括。在海岱间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上,人类世代相传,文化绵延不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通过先人播撒的一路珠玑,来领略青州历史的厚重与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青州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为‌赵秉忠状元卷、东汉"宜子孙"玉璧和龙兴寺佛教造像‌,分别代表中国古代科举文化、玉器工艺和佛教艺术的巅峰成就。‌</p> <p class="ql-block">赵秉忠状元卷</p> <p class="ql-block">青州古城夜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老青州博物馆,现在改成美术馆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范公亭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清照纪念祠</span></p> <p class="ql-block">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实施藩国制,规定天子之众子,必封为王,子孙世世传藩屏室。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宪宗朱见深封其第七子朱佑揮为衡王,弘治十二年(1499)就藩青州,嘉靖十七年(1538)去世,谥号"恭"。衡王朱佑揮未就藩青州之前,就开始在南阳城南大兴土木,建造了富丽堂皇的衡王府。</p><p class="ql-block">​衡王府留在青州的遗产中,最珍贵的当属衡王府"午朝门"石坊,2013年,石坊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据考,两座石坊建筑时间在明嘉靖十九年(1540)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为第二代衡王庄王朱厚燏在位时所建。青州衡王府的两座石牌坊从题字可以看出属于典型的功德牌坊。</p><p class="ql-block">石坊有南、北两座,皆为四柱三门牌坊式结构,有28块巨石雕刻后组成,东西宽11.5米,南北深2.78米,中高7.25米,至今巍然屹立在衡王府南门旧址上,旧时是文武百民叩拜衡王时出入的大门,如今见证着青州这座古城的沧桑巨变。牌坊为须弥底座,有上、中、下三层。上层雕刻狮子、麒麟等,中层为莲花图案,下层则四周缠绕云纹。牌坊的四根石柱为方形,立于须弥座中部,石柱南北两面各有一只蹲式透雕麒麟。麒麟形象既有神秘辟邪的寓意又映衬着王府的威严,让人心生敬畏。牌坊上部为三块横匾,两个侧门的横匾上是双龙戏珠浮雕,中门上方为两层横匾。匾上除双龙戏珠装饰外,还有题字,均为剔底阳文,南坊横匾分别为"乐善遗风""象贤永誉",北坊横匾则为"孝友宽仁""大雅不群"。经学者研究,这十六字为明代严嵩真迹。严嵩在书法方面造诣极高。</p> <p class="ql-block">偶园,位于山东省青州市偶园街197号,是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冯溥的私家花园,当地人称为“冯家花园”。因为冯溥在京城为官时住在万柳园,所以他就将皇帝赐给他在青州的宅第称为“偶园”,取“无独有偶”之意。</p> <p class="ql-block">青州冯氏家族,祖孙绵延,家学相承,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具风采,是名播海内的文学世家。自一世冯裕起,到十四代冯尔昌止,有诗文存世者不下百余人,七代九进士,十四代十进士、十三名举人,皆著文传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