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源深——惠州学子的家国情怀

惠州市作家协会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冯源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惠州学子的家国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严艺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冯源深(1884-1975),字邃庵,以字行,祖籍三栋木沥村,生于惠州府城尔雅巷。冯源深生长于书香之家,是广东首批大学毕业生之一,也是惠州最早的大学毕业生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木沥冯氏是三栋望族,冯源深的高祖父冯国扬是惠州富绅,乐善好施,深得惠州知府江国霖的器重。江国霖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出任惠州知府,他在任上的最大手笔,就是重修惠州府城墙。江国霖之前的几任知府都想重修业已倾圮多处的惠州府城墙,皆因工程浩大,难以筹措资金而作罢。为此,江国霖上任后,设法集郡中十属绅富捐资,并得到他们大力支持和踊跃捐助,共募得缗钱十余万。据两广总督徐广缙具奏的《惠州官民捐修城垣等工员名银数清单》:“例贡生冯国扬捐银二百一十七两四钱,并督工出力。”因捐资筑城有功,冯国扬被清廷授予“中宪大夫”以示嘉许,同时迁居惠州府城。</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冯源深的父亲冯继绳是一名晚清秀才,因此冯源深在少年时期接受了传统教育,“动承庭训,性行敦厚,笃守孝悌,诚以待人”。然而,冯源深并没有走上科举的道路。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下诏要求各地不同的书院一律改设为各级学堂。1902年至1904年,张百熙、张之洞等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公布的近代学制——壬寅癸卯学制。它规定高等小学以上采用多轨制,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三系并列,各成系统,而且师范教育采用二级制,即分为初级和优级。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正式宣布从次年开始停止各级科举考试,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废除。时任两广总督的岑春煊对教育非常重视,使广东的教育发展无论是在学堂数量还是学生数目上都位于全国前列,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开始开办。据岑春煊在向清廷的奏报中说,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在1906年9月已经开工兴建,并于次年告成,监督为浙江人王舟瑶。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月,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正式开学,迎来了第一批学生。据《广东高等教育发展史》记载,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向两广地区招收的学生仅204名,这些学生都是各地的佼佼者,而冯源深正是其中一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两广优级师范校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分正科与选科,选科2年毕业,正科4年毕业。冯源深入读选科博物班,学满四个学期,于宣统元年(1909)五月毕业。据1910年《政治官报》所载的《学部奏两广优级师范选科毕业生请奖折》,博物班第一期毕业生评出最优等六名,优等二十四名,冯源深名列优等,获得了留校教习的宝贵机会。</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冯源深的毕业证书中,附有光绪三十三年(1907)颁发的圣旨。圣旨的言辞颇为严厉,如要求各学堂毕业生“不准干预国家政治,及离经叛道、联名纠众、立会演说、干预外事”等事。原来,清末政府推行新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也是为了抵制日益高涨的革命活动。清政府建立学堂本是为了兴贤育才,满足国家需要,但是很多青年学生却参加了革命活动,这是清政府所不愿看到的。面对这种情况,穷途末路的清政府只好颁布圣旨,要求各级学堂的学生“敦品励学”而不要参与革命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到了宣统年间,清王朝已大厦将倾。广东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孙中山领导的十次武装反清起义,均发生在两广地区,而广州作为省垣所在,无疑是革命漩涡的中心。宣统三年(1911)三月二十九日,同盟会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黄花岗起义,但因准备不足而失败。起义失败后,冯源深同情革命,说服校长王舟瑶保护了在校的革命党人,免遭捕杀。此后冯源深一度在广雅书院和知用中学任教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广雅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冯源深虽攻读生物,又喜爱音乐,吹萧弹琴,温文风雅,还兼音乐教员,深得学生敬爱。中华民国成立后,冯源深因病还惠,受聘惠州中学(前身是丰湖书院)教员和惠州蚕桑学校技术教员。1922年至1923年间,冯源深曾往福建漳州,在龙南税务局任科长、代理局长等职务。1930年至1932年间,在广东省立第三中学任教务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冯源深从事教育30余年,桃李芬芳,硕果累累。战功赫赫的叶挺将军、著名画家刘仑、文史学者吴仕端,政界名人丘新民等都是冯源深学生中之佼佼者。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与辛亥革命元老梁镜球多方筹集资金,创办正义小学于平湖门右侧,并任义务教师,解决抗战后失学儿童的就读问题,受到群众好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冯源深为人清廉,守正不阿,目睹内战频仍,外患接至,政事败坏,风俗浇漓的国民党时期,亦忧而愤。虽有在省、县当官的故旧门生请他出任秘书,均被他婉言谢绝。冯源深还致心研究医学,技术日精,为了济人,自己家庭经济虽不富裕,而街坊邻里前往求医,从来分文不收。冯源深在书房的台上有自书的座右铭曰:“志攻玄奥,静虚觉常。功余研读,内卷青囊。存心黎庶,淡泊自甘。孝存省察,弗敢怠荒。”“内卷”即黄帝《内经》,《青囊》即华佗之遗著,可见冯源深的晚年生活已看破名利得失,淡泊自处,但又有悬壶济世之心,令人敬佩。</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源深参加惠阳县政协组织的社会人士学习组,努力学习,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和地方人民政府。年逾七旬的他仍热心社会文化和公益事业,1958年,他将清嘉庆六年(1801)惠州知府、著名书法家伊秉绶亲书给祖父的“清爱之庭”木刻匾额,捐献给惠阳县文化局,后展览在惠州西湖点翠洲文物馆。1959年,应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张友仁先生的号召,将家藏《史记》《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杜少陵全集》《苏文忠公全集》等十二箱古籍图书800多册,捐献给首都北京图书馆供读者阅览。1959年至1961年间,冯源深与王映楼两先生义务帮助惠州市图书馆,将民国时馆藏的一万四千多册古籍图书,按新分类法进行分类编目登册,发挥古籍应有的作用。据吴定贤先生所撰《冯邃庵先生事略》一文记述,当时他在图书馆工作,亲见年逾古稀的冯老先生热心社会文化,认真工作精神,谦厚长者风度,给工作人员和广大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至今历历在目,难以遗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冯氏祖屋(尔雅巷)</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气候多变,风雨无常。1964年,由于冯源深代管族中兄弟的祖业房产,被误定为房产主(1979年平反),而先生胸怀坦荡,泰然处之,静心研读医学《内经》,不知老之将至。1975年,冯源深因病溘然长逝,享寿九十有一。</span></p> <p class="ql-block">本美篇号所转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仅作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制作:陈 晨</p><p class="ql-block">一审:杨 理</p><p class="ql-block">二审:黄伟辉</p><p class="ql-block">终审:陈 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