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之地―修善寺

詹念

<p class="ql-block">川端康成将修善寺的山水化作青春的容器,短暂相遇与必然离别的宿命感在此达到极致。小说中未言明的情愫,恰似桂川的流水——清澈却不可捕捉,舞女薰子与青年无果的初恋,不禁感叹伊豆的山水既是美的载体,也是物哀美学的具象化。</p> <p class="ql-block">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文学界“泰斗级”人物。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p><p class="ql-block">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毕业于东京大学。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p><p class="ql-block">川端康成善于用意识流写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span style="font-size:18px;">追求人生升华的美,</span>因写《伊豆的舞女》而成名。</p><p class="ql-block">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纸质遗书。他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p> <p class="ql-block">‌《伊豆的舞女》小说由导演西河克己改编为同名电影(1974年)。‌ ‌</p><p class="ql-block">青年学生川岛(电影中由三浦友和饰演)因内心孤寂,独自前往伊豆半岛旅行,在修善寺偶遇一群巡回卖艺的江湖艺人,其中天真烂漫的舞女阿薰(山口百惠饰)引起他的注意。她的纯真与优美舞姿让川岛心生好感,遂决定与他们结伴同行。本组照片特意来他们初遇之地—善修寺。</p><p class="ql-block">旅途中,川岛与阿薰通过眼神和细微互动逐渐拉近距离。阿薰的艺人身份和封建阶级观念,这段感情遭到周围人的反对。最终,川岛被迫离开,两人在下田港码头无言告别。</p><p class="ql-block">故事以伊豆的自然风光为背景,用细腻笔触刻画青春期的朦胧情感,突出“刹那即永恒”的日式美学。</p> <p class="ql-block">  川端康成与日本静冈县伊豆半岛的修善寺有着深厚的文学与情感联系。修善寺不仅是其代表作《伊豆的舞女》的灵感来源地,更是他个人疗愈与创作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川端康成于1918年首次游历伊豆半岛,修善寺所在的温泉乡成为小说《伊豆的舞女》的核心场景。主人公与舞女薰子的相遇、同行及情感萌发,均以修善寺及周边地区为舞台。例如,修善寺温泉街的桂川沿岸、竹林小径和虹桥等景观,被描述为“古雅而幽静”,成为小说中少男少女纯真情感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修善寺的“伊豆小京都”之称与小说中“如清水般流淌”的情感描写相呼应。川端在作品中淡化自然景观的直白刻画,转而通过环境烘托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救赎,这与修善寺静谧的竹林、温泉的疗愈氛围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小说中提到的“踊子步道”(舞女步道)实际存在于伊豆天城山,是川端当年徒步的路线。修善寺温泉街的福田家旅馆被考证为小说中主人公与舞女萌生情愫的原型场景,至今保留着相关文学纪念物。</p> <p class="ql-block">小说摘录</p><p class="ql-block">那年我二十岁,独自一人来到伊豆旅行,已经是第四天了。我头上戴着大学预科的学生帽,上身穿着藏青底色碎白花纹的和服,下身配一条男式和服裙裤,肩上背着一个书包。来到伊豆之后,我先在修善寺温泉住了一宿,又在汤岛温泉住了两夜,之后便踩着高齿木屐来到了天城山。重重群山层峦叠嶂,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山间溪谷深邃清幽——沿途的秋色着实令我沉醉,但因我心中正藏着某种期待,所以一路步履匆匆,无暇驻足。此时,豆大的雨点已砸到了身上,我连忙顺着曲折陡峭的山坡向上跑,总算跑到了山岭北口的一家茶馆。正当我要松一口气时,却一下子愣在了门口。因为我心中的那份期待,眼下已真真切切地变成了现实——那群巡回演出的艺人,此时正在茶馆里休息。</p> <p class="ql-block">我此前已经见过这行人两次了。第一次是去汤岛的途中,在汤川桥附近遇见的,那时他们正在前往修善寺的路上。当时有三个年轻女子,这个小舞女手里提着一个太鼓。我频频回首向她们张望,心中被勾起几分旅行的情趣。后来是我住在汤岛的第二天晚上,正好遇见她们一行在旅店附近走街卖艺。我坐在阶梯中间,聚精会神地看着这个小舞女在门厅里跳舞,心想:“上次相遇是在修善寺,今晚是汤岛,如此看来,明天她们或许会翻过天城山,去南边的汤野温泉吧。那在天城山二十多公里的山路上,我应该能追上她们吧?”虽然我方才一路赶来时本就心存此种幻想,但在这避雨的茶馆中相遇实在太过巧合,心中到底还是陷入了一阵慌乱。</p> <p class="ql-block">舞女从楼下端来了茶。她满脸通红地在我面前跪坐下来,手却不住地颤抖着,茶碗都快要从茶盘上跌落下来了。为了不让茶碗掉下来,她赶紧将茶盘放到榻榻米上,可就这么一顿,茶全泼洒出来了。她这种异乎寻常的害羞模样,不禁令我目瞪口呆。</p> <p class="ql-block">舞女在楼下和客栈里的小孩玩耍。她见着我,转头跑去搂着千代子母亲,央求她同意自己去看电影,但最后耷拉着脑袋回来,只垂头丧气地为我摆正木屐。</p><p class="ql-block">“说什么了?让他带她一个人去,不也可以吗?”荣吉插进话来帮舞女求情,老妈妈却依然不同意。为什么我不能带舞女一个人去?我委实想不明白。走到玄关门口,我看到舞女正摸着小狗的脑袋。她浑身散发着淡漠的气息,我不敢上前搭话。她似乎连抬头看我一眼的力气都没有了。</p><p class="ql-block">最后,我独自去看了电影。女解说员在煤油灯下念着解说词。我很快就出来了。回到旅馆,我把胳膊拄在窗台上,久久地、久久地眺望着黑夜里的街市。真黑啊。隐约间,我仿佛听见从远方不断传来微弱的太鼓声。也不知怎么的,眼泪扑簌簌滚了下。</p> <p class="ql-block">突然从昏暗的澡堂里面跑出一个赤身裸体的女人来,站在更衣场的突出处,那样子像是要跳下河岸似的。随即她又张开双臂,叫喊着什么。她身上一丝不挂,连条手巾都没有。</p><p class="ql-block">是舞女!</p> <p class="ql-block">川端康成与修善寺</p><p class="ql-block"> 川端康成曾因身心疲惫多次到修善寺疗养。1910年,夏目漱石在修善寺的菊屋旅馆经历“修善寺大患”(胃病大吐血),这一事件对日本文学界影响深远。川端虽未直接经历类似危机,但修善寺的温泉与宁静氛围成为他摆脱“孤儿根性”孤独感的精神避难所。</p><p class="ql-block"> 川端在自传体小说《少年》中透露,其早年与同窗小笠原义人的禁忌之恋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视角。修善寺的隐秘与纯净,恰如其分地承载了这种“介于友情与爱欲”的暧昧情感,成为《伊豆的舞女》中纯爱叙事的现实映射。</p><p class="ql-block"> 修善寺自古吸引文人墨客,芥川龙之介、志贺直哉等均曾在此创作。川端将修善寺视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场”,其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温泉”“古寺”等意象,与修善寺的历史底蕴密不可分。</p> <p class="ql-block">黄昏降临后,山脊旁的一颗星星如瓦斯灯一般明亮,这令他惊诧不已。这么大、离得这么近的星星,是他在别的地方从未看到过的。在此星光的照耀下,他感到十分寒冷,于是像一只狐狸似的沿着铺满白色小石子的道路一溜烟地跑了回去。四周安静极了,连每一片落叶都纹丝不动。</p> <p class="ql-block">分别之地——伊豆半岛的最南端下田市!</p> <p class="ql-block">可少年未能与少女并排而坐。他站到了少女的身后。考虑到两人的身体总得有些接触,他让自己那只握住椅背的手,轻轻地触碰着少女的外褂。这是他第一次触碰到少女的身体。通过手指传来的体温,他竟感到了如同与少女相拥般的温度。</p><p class="ql-block">恐怕终其一生,每当他看到这张照片时,都会回想起少女的体温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