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随想

国歌

<p class="ql-block"><b> 今年没让九旬父亲去扫墓</b></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随想</p><p class="ql-block">在乡间,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老话:“七十不上坟,八十不扫墓。”这句话,总在不经意间轻轻摇曳,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p><p class="ql-block">记忆中,自小以来,每当清明时节临近,父母亲便会带着我们兄妹几人,踏上那条熟悉而又略带泥泞的小路,前往曾祖父母、祖父母的坟前祭拜。这是一年一度的庄重仪式,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母亲总会精心煮上一大块刀头(猪肉),再备上纸钱、香条和蜡烛,那份虔诚与敬畏,至今仍让我心生感动。</p><p class="ql-block">岁月无情,母亲已离我们而去三年。三年来,每当母亲生日和清明前,父亲却依然坚持去公墓母亲的坟前看看。父亲那份深情与执着,让人心生敬仰。</p><p class="ql-block">而今年,父亲已届九十高龄,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我们兄妹几人,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不让父亲再去扫墓了。</p><p class="ql-block">这个决定,并非轻率之举,而是基于对父亲身体状况的深切关怀。九十岁的人,腿脚已不再灵便,去祖先的坟路途往往崎岖难行,山路蜿蜒,荆棘丛生。更别提那些砍杂草、培土、挖排水渠等耗费体力的活了,这对于年迈的父亲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p><p class="ql-block">父亲的身体素质,在八十岁以后更是每况愈下,自行扫墓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即便我们陪着去,既要照顾父亲,又要忙于扫墓事宜,无疑会增添许多不必要的负担。</p><p class="ql-block">更何况,人越老,对亲人的思念便越深。父亲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心中的伤痛与怀念如同陈年的酒,越品越浓。去上坟,可能会勾起他心中的伤心事,让他的心灵再次受到创伤。我们知道,父亲的坚强只是外表,他的内心其实非常脆弱。为了他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我们决定让他远离那片充满悲伤回忆的土地。</p><p class="ql-block">父亲患前列腺病已近三十年,这病魔如同一个幽灵,一直缠绕着他,让他生活质量大打折扣。三十年前,他突然无法解出小便,去医院检查,原来是前列腺肥大和增生。虽然通过吃药和导尿管暂时缓解了症状,但没想到这一缠就是三十年。这三十年里,父亲忍受了无数的痛苦和折磨。</p><p class="ql-block">特别是近十年,病情不断加重,手术尿结石后,膀胱总是发炎,时常出现血尿。几乎每年都要一两次上医院治疗,那份痛苦和煎熬,我们无法想象。</p><p class="ql-block">尽管我们兄妹几人常常陪伴在父亲身边,陪他吃饭、聊天、走路、观景,甚至轮流值班陪护他打长牌,试图用我们的陪伴来温暖他的心房,缓解他的痛苦。但父亲的年事已高,身体日渐虚弱,老年病也时常发作。我们知道,在他有生之年,让他快乐高兴,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p><p class="ql-block">因此,今年清明祭祖,我们选择了让父亲留在家里。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敬意。在清明节前的那天,父亲在家中设立一个简易的祭台,点上香烛,烧上纸钱,默默祈祷先人在天堂安息。同时,我们几姊妹用半天时间替他去扫墓了,回家后告诉父亲,我们的心意和思念已经传达给了先人,让他不必再为扫墓的事情操心。</p><p class="ql-block">父亲虽然没能亲自去扫墓,但他的心中依然充满了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他常常在我们面前提起曾祖父母、祖父母的事情,讲述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家族传统。我们知道,这是父亲对先人的缅怀和传承,也是他对我们的期望和寄托。</p><p class="ql-block">“七十不上坟,八十不扫墓。”这句老话虽然只是一种传统说法,并没有绝对的科学依据。但在我们心中,它却是一种对老人的关怀和尊重。我们愿意遵循这句老话的精神,让父亲在晚年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安宁和快乐。因为我们知道,对于父亲来说,我们的陪伴和关爱才是最重要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