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军人情结(副本)

平易近人

<p class="ql-block">  从小就觉得军人超级帅 ,只要看到穿着绿色军装的,就感觉一身正气令人敬佩。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距离我们上湾村五里路,有个叫苗禾沟的山沟里,一排十几间的营房里,驻扎着一个属于北京军区的439部队通信连。部队有一辆从车后面开两扇门的吉普车,一辆解放大卡车,大约五六十名解放军官兵。</p><p class="ql-block"> 每个星期部队都要派出辅导员到学校给我们上一天课。有文化课,有音乐课,有军事课。有一名解放军辅导员,高高的个子,是北京人,名叫杨成。他用纯正的普通话给我们朗读的《闪闪的红星》,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根本没有影像设备,就凭他声情并茂的朗读,潘冬子“妈妈是党的人,我就是党的孩子”的形象,一直萦绕在脑海。</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非常喜欢上音乐课 。辅导员每周教一首革命现代样板戏中的京剧唱段。像红灯记中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沙家浜中的《朝霞映在阳澄湖上》,智取威虎山中的《今日痛饮庆功酒》等许多经典唱段我们都会唱。每天上学第一件事情,就是全校学生站成整齐的队列,队列前有个领唱的,打着拍子唱一段京剧。现在偶尔在全民k歌上也唱两段京剧,评论区好评不断。</p><p class="ql-block"> 辅导员还给我们上军事课。每个小学生都自制步枪,我的步枪简单粗糙,就是用一根粗点的木棍找木匠在上面刮个上子弹的壳子,再加个小木棍做枪栓,然后用酒酒花把枪身涂成黄颜色,细细的背带有时候还勒的肩膀疼。部队指导员的女儿叫刘淑霞,也在我们学校上学。她的枪是部队战士们给做的,是半自动步枪,简直和真枪一样样的,表面精心打磨油漆成黄褐色,虽然是木头的,但有着金属一样的光泽,枪上的银色刺刀可以来回弯转,我们太羡慕了。</p><p class="ql-block"> 军事课无论是防御训练还是射击训练,每个动作辅导员辛辛苦苦教,我们认认真真学。突刺刺、向左向右刺、向后转刺、站姿射击、卧姿射击,匍匐前进等等,我们和辅导员一起摸爬滚打挥汗如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穿上统一的白衬衣蓝裤子,去公社所在地进行表演比赛,由于我们与众不同的军事操练,每次都能获得大家一致的赞美。</p><p class="ql-block"> 辅导员还利用课余时间和我们一起,在砖头水泥砌成的台子上打乒乓球,在满是泥土的操场上打篮球,在村子附近的绿草滩上玩游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贫穷落后的乡村学校生活平添了无尽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经常晚上徒步来回十里路,去部队军营看电影看电视。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在家里的广播盒子里得知毛主席逝世,对于幼小的我们简直是天塌的消息,急切地想知道今后国家发展趋势。当时全县可能也没几台电视,方圆几十公里内,只有苗禾沟部队有电视,满足了我们及时观看电视直播,及时了解关注国内形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除此之外,每逢八一建军节或阳历新年,我们学校宣传队都要精心编排文艺节目,去部队军营慰问解放军官兵,战士们在观看节目之后,拿出当时非常稀罕的花生和糖果招待我们,在欢声笑语中一起享受节日的快乐,共度军民联欢美好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如今,当年的那些军人早已退役,部队驻扎的地方也几经搬迁,只留下残垣断壁。但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永远留在我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这辈子比较遗憾的事就是没有当过兵,今天借抖音平台穿上军装,圆了军人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