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代八口家庭旅行团”,赴过“火山、蹈过热海”,循着徐霞客的足迹,走进了“腾冲北海湿地”。</p> <p class="ql-block">云南把闪亮的地质光环大都给了腾冲,腾冲北海湿地,是60万年前大自然随手给腾冲留下的一份厚礼。</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就见一组人造的特色打卡点 ~ 天空之镜系列,(单独收费)一色唯美、艺术的现代元素,创造了文青们喜欢旅拍的梦幻、浪漫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腾冲北海湿地的美是梦幻、浪漫的美,更是明朗、真实的美,是无需多言、无需框景、无需烘托渲染的美。</p> <p class="ql-block">腾冲北海湿地核心区城面积为16.29平方公里,供旅游开放的景区仅0.5平方公里。我们来到码头,乘坐游船进入它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女儿是我们“三代八口家庭旅行团”的策划师、领队、导游,还是专职摄影师,一路上拍出大片、作品无数,经典精彩的风景、人物画面都出自她手,她独到的眼光、美感的悟性、专业的触角,总能捕捉到让人惊艳的美景和人物最好的瞬间,拍下了一路的美照,收囊了一路的风景,记录了一路的快乐,让旅途多姿多彩,更快乐更丰满,每一片都是岁月最好的回忆,都成为人生最美的珍藏。</p> <p class="ql-block">腾冲北海湿地是出大片的地方,此时摄影师将腾冲北海湿地美好的意境完美地诠释出来,定格在镜头中:</p><p class="ql-block"><上有天空的魚鳞云,下有湖水的波纹锦,浑然天成、相得益彰;中间湖光山色,壮丽柔和、绿美清澈;水面上漂浮着黄色草甸,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唯美的画面,引人无尽遐想,是今天最经典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腾冲北海湿地”景区的灵魂离不开地质和生态,它的主题凝炼有“三”:</p><p class="ql-block">一. 火山与湿地共生,</p><p class="ql-block">二. 自然奇迹 ~ 漂浮的草甸,</p><p class="ql-block">三. 候鸟的天堂。</p><p class="ql-block">此行就是奔着它的主题而来,</p><p class="ql-block">解读一. 腾冲北海湿地,是中国唯一的高原火山堰塞湖湿地。想知道它的前世今生,要从60万年前说起。</p><p class="ql-block">前世:这里60万年前火山喷发,喷发的火山熔岩堵塞了地下河道形成堰塞湖,经过长期积水、泥沙淤积和植被演替,逐渐发育为沼泽湿地。</p><p class="ql-block">它不同于中国其它地区的堰塞湖,或是地震形成,或是冰川形成;</p><p class="ql-block">它有别于中国其它地区的堰塞湖,或是非沼泽的湖泊,或是非湿地的沼泽,或是生态不稳定的临时堰塞湖,或是非高原的堰塞湖,它是独特的火山成因和高原沼泽生态系统。</p><p class="ql-block">60万年的岁月,它支撑着生态保护、水源涵养、调节气候的作用,古代曾是当地百姓的自然水库,灌溉渔业的资源,赖以生存的依托…</p><p class="ql-block">今生:腾冲北海湿地已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家湿地保护名录》;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国家AAAA旅游景区;中国最美湿地等,这些头衔都突出了它生态独特性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腾冲北海湿地四面环山,是高黎贡山将它揽入怀中,山与水早已交融,山灵水秀尽在湖光山色之中。</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见面 ~ “中国唯一的高原火山堰塞湖湿地”,拥抱一下。</p><p class="ql-block">不枉见一面。</p> <p class="ql-block">解读二,腾冲北海湿地有全球罕见的生态结构、自然界的奇景、中国境内极具代表性的湿地类型、景区标志性的景观,它的名字叫 “浮毯式草甸”(俗称“草排”或“浮毯湿地”)。</p> <p class="ql-block">这种罕见的、天然的、漂浮在水面上巨大的“草甸”,是由藨草、芦苇、茭草、漂草等的根系,经千年交织形成,厚度达1-2米,当地的藨草是草甸的灵魂物种;</p><p class="ql-block">它们随着季节的更替,变换着颜色,此时是腾冲的冬季,草甸像一张张巨大的“黄毯”漂浮在水面上,如稻谷金黄,似麦浪滚滚,更象水上草原;</p><p class="ql-block">它们随水位、水流或风力变化,漂浮移动,可游离可聚拢,自由自在变换着不同的动态景观;</p><p class="ql-block">它们也可撑杆前行,像划船一样在水面上行驶,古时曾为交通工具,现在是游客体验的项目;</p><p class="ql-block">它们有巨大的浮力,人走在上面会有轻微的沉浸,但稳如平地,可承重的神奇在湿地中极为特殊;</p><p class="ql-block">它们最大的贡献是,它们会呼吸,能够吸附分解水和空气中的杂质,涵养水源,默默地保护着生态平衡。</p> <p class="ql-block">一种枯黄的美</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见面,世上少有的景观,罕见的自然奇迹 ~ <span style="font-size:18px;">“浮毯式草甸”,夸赞一下,你真的很美丽、很壮观、很独特、很神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枉见一面。</span></p> <p class="ql-block">水面还漂浮着水草叶片,似洒落着的片金、碎银、珍珠…</p> <p class="ql-block">水面上横斜着褐黄的残杆、枯叶,随风漂荡,铺<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盖地,倒也壮观,</span></p><p class="ql-block">不失一种无奈的枯寂萧疏之美。</p> <p class="ql-block">解读三,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生植物,成为了水鸟的家园。</p><p class="ql-block">长年生活在这里的留鸟,丰富的水草嫩芽和长在草上寄生贝类,可供它们啄食;这里温暖的冬季成了东亚候鸟越冬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廊桥两侧挂有介绍水生植物和鸟类的科普图片。</p> <p class="ql-block">“紫水鸡”是北海湿地的“主人”,是一种体型较大、色彩鲜艳的水鸟,是常年生活在这的留鸟,这里活动的紫水鸡有将近300只,它们喜欢栖息在这芦苇沼泽和浮水植物上,以水生植物、嫩芽、种子、昆虫、小鱼、蛙类等为食,它们游泳、攀爬和行走,常涉水于水边浅水处。</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见面这里的 “紫水鸡”,问一声:小主人,你好!</p><p class="ql-block">不枉见一面。</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来“腾冲北海湿地”,不枉见一面,到了告别的时候,与徐霞客的脚印重合,结束于徐霞客笔下“水鸟起落,鸣声清越”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摘自徐霞客游记《腾冲北海湿地》,重温古人的描述:</p><p class="ql-block">“其处之东,有湖一泓,水颇深澈,四围草树环之,亦佳境也。湖中有洲,洲上多草,草根盘错,积久成浮,践之辄动,盖水淤所成也。土人云,浮草之下,水甚深,不可测,以竿探之,亦不能到底。余欲觅小舟游其中,而村中无船,但见渔人刳木为槽,可容二人,然亦不能远涉。遂与顾仆循湖而行,观其浮草之异。草色青翠,与陆地无殊,而踏之则下陷,如履棉絮,移步稍迟,则水浸鞋面矣。洲中时见水鸟起落,鸣声清越,与潺湲之水声相应,殊有幽致”。</p> <p class="ql-block">云南腾冲还有一个闪亮的招牌景点 ~ “和顺古镇”,它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传统侨乡,以“极边第一镇”著称,曾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p> <p class="ql-block">这是“和顺古镇”入口前的照壁,正面书有“世界腾冲 天下和顺”八个大字。</p><p class="ql-block">背面书有“内和外顺”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这座高大的牌坊,是和顺古镇的大门、景区的地标,进入这个高大的牌坊,就走进这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侨乡。</p> <p class="ql-block">牌坊的正面,刻有“和顺顺和”四个大字,顺反都可读。</p><p class="ql-block">背面刻有“仁里”二字。</p> <p class="ql-block">这一前一后的照璧和牌坊,如古镇的文化“屏风”,点明了和顺古镇作为“世界级人文古镇”的定位;</p><p class="ql-block">这一前一后的照壁和牌坊,前后呼应构成了古镇的文化标识,是对古镇精神内核、主题文化最好的点题,让来访者第一时间领略到这里扑面而来,浓厚的文化气息;</p><p class="ql-block">照壁和牌坊上面具有深刻寓意的题字,突出了古镇“人顺、家和,内外通达”和“仁德之乡”的地域传统文化的内涵;</p><p class="ql-block">这些出自名人、大家之手隽秀的题字,更增添了古镇文化的韵味、气场和名人文化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走进和顺,就走进了古街、古巷、古牌坊,一个个牌坊,筑就着古镇文化的根基,墨香四溢、散发着古镇文风昌盛浓郁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一路的牌坊,引领着我们来到景区的“第一景”,腾冲名声显赫的“和顺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是中国最早的乡村图书馆,誉为“中国乡村第一图书馆”,“中国乡村文化的第一盏明灯”。它建于1928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由本乡旅缅华侨捐资创办,开始了它履行“开启民智”的文化使命。</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地位显赫,“和顺图书馆”匾额,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学者、哲学家、文学家胡适先生题字;</p><p class="ql-block">“文化之津”是“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之父”李石曾题字;</p><p class="ql-block">“民智泉源”是“中国现代数学之父”熊庆来先生题字。</p><p class="ql-block">这些名流的题字,足以见得和顺图书馆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藏书有14万多册。</p> <p class="ql-block">至今保存着大量的民国文献</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一幅对联:</p><p class="ql-block">“书自云边通契阔 报来海外起群黎”,意思是这些书报是从很远的地方而来,来到这里就起到了“启智化愚”的作用。</p><p class="ql-block">馆长介绍说这些书报,“是当时在上海做生意的华侨,他们到商务印书馆去订书,然后从上海坐轮船到缅甸仰光,再从仰光通过马帮,将书籍运到这个图书馆”。这些来之不易的书报,如打开了一扇窗,让边陲的和顺人,开拓了视野,看到了更广阔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里有一块非同寻常的黑板,黑板上是一款1927年的板书。当时的老师叫李景山,他在讲吉林省的概况地理课时,讲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李老师爱国激情、热烈澎湃,讲着讲着就倒在了讲台上,学生们把他扶回了家,五个小时后就去世了。第一任馆长李启慈,告诉学生不要擦去这块黑板,把它保留下来,作为李老师人生的最后一刻,并请人把它刻下来保留,还提了“跋”,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李景山先生,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近百年的时光过去了,李景山先生的最后一课,成为和顺图书馆的经典,他与14万册藏书一起,传承着和顺人对文化根源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是“和顺图书馆”的一部分,用于供奉道教中掌管文运和功名的文昌帝君。宫内记录了明清两朝取得过功名的举人、秀才、任官职的和顺人800多人。</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是国家5A级景区,一座被火山环抱的小镇,亿万年前的火山,早已沉睡,余下的是一片绵延的山脉、缓行的山体,沉稳厚重,神闲气定;它植被丰富、郁郁葱葱,宁静祥和,它与天地共同守护着和顺古镇。</p><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是一座被水环绕的小镇,古镇的水,是多条山泉水汇聚而成的“三合河”,河水清澈、优雅柔美,穿流古镇,滋养着古镇的万物生灵。</p> <p class="ql-block">只有山势之韵、水系之灵合奏,才能合成古镇绝妙的山水乐章;</p> <p class="ql-block">只有山的刚健、水的柔情并貌,才能绘出古镇相得益彰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只有以山为屏、以水为魂,才能构成古镇动静相宜的美好意境。</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的田园风光:满目翠绿,温润如玉,稻田、山林、菜畦肆意铺展;蜿蜒的母亲河,碧绿清澈、静静流淌,亲吻着大地、田园、林木,水中倒映着蓝天、白云、绿树、房屋、楼阁、亭榭、游人 … 彩云之南层层叠叠的色彩,晕染出闲适、宁静、淡雅的田园轮廓 。</p> <p class="ql-block">田园中的大团圆</p> <p class="ql-block">走进和顺小巷:</p><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是中国西南边疆多元文化交融的典范,和顺小巷是和顺古镇的核心街区,一条不足千米的小巷,将这些多元文化“丝绸之路、马帮文化、走夷方、华侨文化、翡翠文化、多元信仰、“和顺”精神符号等,浓缩成一个个可触摸的场景,行走其间,如翻阅一本立体的文化词典,每一篇都是多元文化的注释。</p> <p class="ql-block">和顺大马帮博物馆,由序言馆、马帮馆、滇商馆、走夷方馆组成,馆内通过大量的文物、图片、场景复原,共同展示了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及孕育出繁荣的商贸文化、马帮文化、翡翠文化和侨乡文化…</p> <p class="ql-block">大马帮博物馆之序言馆:</p><p class="ql-block">两千多年来,行进在南方丝绸古道上的大马帮,一次次坚韧地穿过了欧亚大陆和印巴次大陆,创造了一部千年的国际商贸史,为加强中国与世界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大马帮博物馆之马帮馆:</p><p class="ql-block">南方丝绸古道上的大马帮是世界上规模大、历史长、最有特色的马帮,因“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滇藏、滇缅线在这里交汇重叠,滇西的马帮常同时参与两条路线的贸易承运。</p> <p class="ql-block">大马帮博物馆之滇商馆:</p><p class="ql-block">以腾冲人为中心的滇商,在“南方丝绸古道”和“茶马古道”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主要从事翡翠、玉石、茶叶、丝绸等贸易,成为中国商人中最早与世界交流的商帮。</p> <p class="ql-block">大马帮博物馆之走夷方馆:</p><p class="ql-block">和顺人以“走夷方”闻名,"走夷方"是世代和顺男儿,跟随马帮到缅甸、印度、泰国等国家闯荡的谋生方式,并由此升华为华侨文化,在数百年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中,他们成为了商界精英,华侨领袖,文化名流,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反哺家乡的美德代代相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总兵府” 原为清朝统率一方、镇守边疆、官居一品的总兵张松林的府邸。</p> <p class="ql-block">“和顺家风文化长廊”</p> <p class="ql-block">全长400多米的文化长廊,记述的是一篇篇浓缩和顺家风文化的故事,分为走夷方篇、励志篇、孝道篇等十多个篇章,人物有道德楷模、文教先贤、抗日英雄、爱国典范等等,是一个展现、传承和顺优秀家风文化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历史上有八大姓氏人家,他们大多是600多年前,戍边、屯垦、经商、迁徙来这里的中原汉族人的后裔,在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腾冲是为数不多的以汉民族为主的一个区域。</p><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奠定一方文化,和顺古镇的汉文化,重要的载体就是祠堂文化,它支撑着古镇汉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宗祠”是和顺古镇独特的景观,宗祠建筑群堪称一绝,八大姓氏人家有八座宗祠,这么多的宗祠且保护得这么好,全国少见。</p><p class="ql-block">一座座宗祠,是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祭祖的地方、同族重要事项聚会的地方,是弘扬祠堂文化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八座宗祠外观,规模不同、大小不一、风格各异,反映的是当时家族的文化内涵、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p> <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是八大宗祠之首,和顺古镇最具代表性的宗祠。</p><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最为雄伟壮观、名气最大;</p><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建的最早,建于1806年;</p><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门脸最洋,与传统宗祠不同,由三个罗马式圆拱门和东亚风格的门头组成;</p><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大门外月台最阔;</p><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两侧立石柱标杆最牛,有两层方斗,彰显家族显赫。</p> <p class="ql-block">寸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明清两朝功名显赫。</p> <p class="ql-block">河边一座座古朴的亭子,亭上刻有“洗衣亭”三个字。这是和顺前辈出国“走夷方”时,挂念家中的亲人,为家乡妇女洗衣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从清光绪年间开始,沿河修建了9座形态各异的洗衣亭。</p><p class="ql-block">当年这些承载着侨乡文化和乡愁的爱心亭,如今是景区最独特、最温暖的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的日景</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的湿地</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餐馆,亮出招牌菜“大救驾”,它是腾冲最出名的传统小吃,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再配上一段民间传说的故事,成为腾冲标志性的美食符号,“相传明朝末年,永历皇帝朱由榔被清军追赶退守经过腾冲时,当地百姓为其献上用饵块、火腿、鸡蛋等食材炒成一盘菜招待他,永历皇帝吃后赞不绝口,称其“真乃救了朕的大驾”,“大救驾”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实“大救驾”就是一道亦菜亦饭,将大米做的饵块,配上火腿、番茄、鸡蛋、青菜等加调料炒烩而成的美味小吃。</span></p> <p class="ql-block">走在酒吧茶街,择一路边茶座,全家围坐,喝茶赏景。</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是一座“活”着的古镇,大约还有8000多人生活在这里。一条条深街小巷,稀少的商业气息,浓浓的烟火气,彷佛还停留在当初的明清时代,保留下来更多的是一种质朴、纯粹的本色和怡静、悠然闲适的生活情景,这份怡静悠然闲适情景从白天持续到夜晚…</p> <p class="ql-block">小巷里随便的一个老屋都有上百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和顺古镇最后的晚餐,女儿读着法典“小红书”,预约了“阿花味厨”餐馆,它隐匿于和顺古镇的小巷中,沿着古旧的建筑和石板路,穿街走巷、费一番周折才找到。</p><p class="ql-block">它既是百年老店又是网红餐厅,这里是私人订制新兴创意吃法,一种特殊的用餐方式 ,将当下流行的盲盒玩法延伸到美食。</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吃盲盒美食,更是第一次听说。这里没有菜谱,无需点餐,只需报出用餐的人数、预算、口味、忌口,接下来的一切,包括菜肴的选择、烹饪方式、主副食等,完全由主厨来决定,厨师根据当地、当季、新鲜特色、高端的食材来即兴发挥,自由搭配。菜品没端上来之前,你完全不知道吃什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合院式的布局,墙壁上大大的红福字,温暖人心,寓意着喜庆、吉祥、福气、幸福,院角、墙边摆放着盆景花卉,为庭院增添了自然的韵味。</span></p><p class="ql-block">空内呈传统的中式风格,门窗为雕花设计,图案精美,工艺精湛,有花卉、动物、人物等传统题材,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既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又给人一种典雅、庄重之感。</p><p class="ql-block">暖黄色柔和的灯光,营造出温馨、舒适的用餐环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阿花味厨的美食,如打开盲盒,每一道菜都让你惊艳,色香味那么诱人,每一盘都让你惊喜,精致又充满着匠心和艺术美感。</p><p class="ql-block">服务员将一道道菜端上来,报着从未听到过的菜名:</p><p class="ql-block">大藕片伴豆粉、菌香水蕨菜、气锅松茸蒸蛋、缅甸风味罗非鱼、松露土鸡汤、黑松露金耳刺身、鹿茸菌炒腊肉、铜锅菌香牛趴呼、香煎羊肚菌酿肉…</p> <p class="ql-block">这不仅仅是慕名而来,填饱肚子的一餐,而是欣赏、探索别样的盲盒美食之旅。</p> <p class="ql-block">美餐后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的景点大都分布在山下的东西巷子里,山上都是民居和民宿。坐上民宿接客的摆渡车,行驶在火山石铺就的石板路上,穿行于蜿蜒曲折的小巷中,直奔我们的民宿 ~ ”云渡温泉”。</p> <p class="ql-block">来到和顺古镇不知道入住的酒店会是什么样,进入“云渡”,如一束光一下拨亮了我内心深处向往想要的诗意生活。</p><p class="ql-block">这是女儿为我们精心挑选的民宿,</p><p class="ql-block">走进民宿,如来到云中的楼阁、山上的庭院、林间的小屋,如进入童话世界的秘境,如进入充滿着自然、文化、情调、仪式感、匠心的艺术空间,民宿的风景足以让我欣赏了大半天…</p> <p class="ql-block">梦幻的光晕</p> <p class="ql-block">只见一颗星</p> <p class="ql-block">最喜欢这个景,它象一幅画。</p> <p class="ql-block">躺在床上可欣赏</p> <p class="ql-block">人似在画中,又似住在森林里</p> <p class="ql-block">泡着温泉刷手机</p> <p class="ql-block">民宿的泳池、客厅</p> <p class="ql-block">天空之镜</p> <p class="ql-block">放空</p> <p class="ql-block">冥想</p> <p class="ql-block">赏鱼</p> <p class="ql-block">饮茶</p> <p class="ql-block">弹古筝</p> <p class="ql-block">荡着秋千,将这个温暖、温馨的民宿、家外之家 ~ “云渡温泉”荡存心间,把生活过成诗或许就是这个样子吧。</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一个边陲历史文化名镇,将丝绸之路的商脉,马帮的坚毅,走夷方的胆略,华侨的反哺,翡翠的灵韵,多元信仰的海涵,“和顺精神”的智慧,开放、包容、和谐、和顺、亦商、亦侨、亦农、亦儒…,熔铸成独一无二的边疆文明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一生不来一次和顺,或许会是一种遗憾,因为:</p><p class="ql-block"> 来过和顺,一顺百顺;</p><p class="ql-block"> 游过和顺,心顺意顺;</p><p class="ql-block"> 住过和顺,人顺事顺;</p><p class="ql-block"> 情系和顺,福顺运顺;</p><p class="ql-block"> 梦归和顺,千顺万顺。</p> <p class="ql-block">和腾冲说再见之时,就是家庭团聚分别之刻,短暂的团聚,转眼就将各奔东西,孩子们四口将飞回美国,回归他她们的常态生活,我们亲家四口将飞回西双版纳,继续着我们的旅居生活。</p><p class="ql-block">机场的全家合影,为三代八口的云南团聚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p><p class="ql-block">此时热热呼呼的相拥,明天就是跨越时空的屏幕团聚;</p><p class="ql-block">今天旅行的天南地北,明天就是缠绵不尽的话题;</p><p class="ql-block">我们并不遥远,同住地球村,彼此不过是村东到村西的距离;</p><p class="ql-block">我们期待再相聚,再相聚不过是一次心动后的行动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