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4月初的琼北,阳光和煦,气温宜人,正是乡游最佳季。一大早,w兄就驾着他的宝马车来接我,到海口东郊的他老家、毗邻文昌的三江镇闲游。</p><p class="ql-block"> 车行半小时便抵达三江镇。</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镇上一家老爸茶店吃完早餐,参观了w兄在镇上新盖的4层楼房,然后前往几里外的湖内村去看他家的祖宅。</p> <p class="ql-block"> 中国目前至少有6个名为“三江”的乡镇。它们的共性一是都在江南(广东、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和海南),二是境内都有三江汇流的地貌。海口市美兰区的三江镇境内,美敏溪、红化溪、罗牛溪等三溪自西向东北穿过,流入东寨港。东寨港是中国首个红树林保护区,拥有全国连片面积最大、树种最丰富的红树林,因1605年海南琼山地震沉陷而形成,总面积3337.6h㎡。</p> <p class="ql-block"> 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海岸线绵延28公里,其中有11公里在三江镇辖区内。w兄的老家湖内村位于三江镇东北,离海岸线很近。</p> <p class="ql-block"> 湖内村仅有20来户人家,村边的“湖”确切地说是一片沼泽地。即便是在雨季,水深也没不过腰。</p> <p class="ql-block"> w兄的祖宅在村西头,刚进村就到了。w兄把车停在路边,先带我去参观了他在村里的一处新房,然后才去看祖宅。</p> <p class="ql-block"> 走进祖宅,w兄指着一间平房,说这就是他出生的房子。几岁的时候,他离开这里,跟着父母搬到三江镇上居住、上学。父亲靠织渔网和做木工养家致富。大妈带着大哥在湖内村的老宅生活。</p><p class="ql-block"> w兄的话把我给说糊涂了。</p> <p class="ql-block"> 我和w兄是1997年一起去欧洲旅行时认识的。那年冬天,海南省组织了一个十来人的代表团赴西欧7国考察,成员中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参半。我当时是一家股份制公司的总经理,w兄在体制内。他大哥在省政府当厅官,是代表团团长。</p><p class="ql-block"> w兄健谈,一路上和我讲了很多他和大哥的故事。大哥1946年出生,比w兄大3岁。哥俩从小在附近的“义民小学”读书。学校不大,但很出名,十里八乡的人家都会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而他们兄弟俩都是班里的尖子生。文革开始那年,大哥从海南侨中高中毕业,w兄从琼山侨中初中毕业。在参加了两年文革运动后,哥俩分别到海南岛中部的两个县里插队,又分别在当地安排了工作。大哥在县委当秘书,w兄在邮政局开车。1977年恢复高考,大哥考上大学,武兄却没有报考。他舍不得手里的方向盘。驾驶员现在看起来稀松平常,但在当时却是香饽饽。手握方向盘,给个县长都不换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来年前w兄在欧洲旅行时明明说他和大哥一起在镇墟小学上学,他现在怎么又说大哥在祖宅生活,还是跟着伯母(我们北方人称伯母为大妈)?我忍不住问他。</p> <p class="ql-block"> w兄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讲起了他老爸:</p><p class="ql-block"> “我老爸心灵手巧,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织渔网的手艺。20来岁的时候,他听说海南岛西部渔民多,渔网需求量大,于是决定去那里做织渔网的营生。1940年前后,他只身西行,兜里只带了一块银元。在海上长期作业的渔民们,一旦上岸就喜欢扎堆在老爸茶店里打发时间。除了喝茶聊天,赌钱也是重要的消遣。老爸白天在渔网店里打工,有空时也到茶店里赌赌运气。几个月过去了,打工没挣到几个钱,赌博居然赢得十几个银元。</p><p class="ql-block"> 老爸懂得久赌非输即祸的道理。他毅然离开儋州,在昌化县的一个渔村里租了间民房,自己当上了老板。</p><p class="ql-block"> 渔网的质量好坏,关键在于起网头。老爸不仅手艺高超,而且头脑精明。他把网头起好,然后包给渔村里的妇女织网身。这样既可既保证质量,又能增加产量。为了专心于渔网生产,老爸还雇了一个年轻的保姆帮他料理家务。”</p> <p class="ql-block"> “日本人是在1939年2月登上海南岛的。兵荒马乱中生意难做,老爸在1943年底关掉了在昌化的渔网店,回到湖内村。春节过后,家里就张罗着给老爸完了婚。</p><p class="ql-block"> 婚后,老爸继续在三江和演丰镇墟上从事渔网加工生意。44年底,大姐出生。接着,大哥和我相继出生,后面又有了3个妹妹。</p><p class="ql-block"> 老爸靠着织渔网的生意支撑着日益庞大的家庭,尽管有能干的老妈当贤内助,生活还是日显紧巴。进入和平年代后,镇墟上织渔网的人多了起来,渔网难得卖上价钱,于是老爸又干起了木工活儿,在镇上开了家具店。一家八口的生活和邻居们比算是很富裕了。大哥书念得比我好,但我更专注于跟着老爸学手艺,很早就学会了织渔网和做木工。</p> <p class="ql-block"> 1957年,老爸在昌化织渔网时雇的保姆突然来三江找我老爸,身边还带了一个小男孩。男孩生于44年年初,和年尾出生的我大姐同一个生肖。于是,在我8岁那年,我家里又多了一个比我哥还大的大哥,和一个比我妈还大的大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弄清了w兄所说的大妈和大大哥,但脑海里涌现出了更多的疑问:w兄的老爸在离开昌化前就不知道保姆怀孕的事吗?他大妈为何不早点儿带着娃来寻亲呢?在这期间,他老爸和大妈有联系吗?大妈带着大哥突然出现,他们一家人能和睦相处吗?尤其是w兄的母亲,她能够接受吗?</p><p class="ql-block"> w兄太了解我了。没等我发问,他就对我说:“我知道你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说来话长,以后我慢慢讲给你听。我们现在要去东寨港,有朋友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吃海鲜呢。我先把结果说给你。</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妈是最先接受大妈的人。老妈与大妈和平共处,甚至处处让着她,反倒是大妈常常对我老妈颐指气使。原因嘛,可能是因为我老妈是从旧时代走过来的,对三妻四妾见惯不怪。”</p><p class="ql-block"> w兄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老爸那时候独自在外,年轻气旺,孤男寡女在一起,干出那种事太正常了。即便是他当时已有家室,也只是犯了天下男人都可能犯的错误。老爸72岁去世,我今年已经75岁了。按照现在的理解,我对老爸这件事的看法可以总结为8个字:‘理解万岁、引以为戒。’”</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