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曲《阳关三叠》中尝试有深度的唱歌教学

悠然见南山

<p class="ql-block">  有关新课标中跨学科思维的论述,相信网上已经有了很好很全面的解读了。对于我这样一位音乐老师针对音乐教学,粗浅地认为,跨学科的思维最好的应用场景不是为“跨”而“跨”。新课标背景下不一定每一节音乐课堂都需要跨学科思维,只有在用音乐学科解释音乐显得吃力的情况下,如果用别的学科知识辅佐音乐的理解、表达时,跨学科的思维才是有效的、才是必需的、才是有价值的。</p> <p class="ql-block">  我N次执教古代琴歌《阳关三叠》,甚至2011年参加陕西省教学能手比赛时抽中的课题也是《阳关三叠》。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古诗,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名垂千古的诗作,应该要有稍慢、低沉、朦胧、哀怨、凄凉的歌声才能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情。但是我一直不理解的是,教材教学用书上附带的光盘里的音频文件《阳关三叠》却是由男高音演唱的,仿佛有点干练、高亢、激越,反正猛地一听好像与正常想像的完全不沾边儿。这是为什么呢?当然我们也允许一首歌曲可以有不同的表现,但我相信,教材中所选的版本应该是最大众化的。我也相信,选用这一版本的专家不是不懂此歌曲应该如何表现的。</p><p class="ql-block"> 曾经在上课时,我们在理解诗歌的前提下对音乐进行设想,然后带着设想初听歌曲。学生也有这样的疑惑,音乐怎么和设想的感受出入很大?我给出的解释是,如果按照原曲风格用古琴伴奏,那应该是很慢、很悠远的,但这样就不易学唱了。可是,下课后,我还是觉得这样的解释太草率。无意中,我在一次上课中突然想起余秋雨的散文《阳关雪》,感觉我突然顿悟了。现摘录如下部分如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和同学们一起回味关于送别的唐诗,比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送别无须哭哭啼啼,踏歌而行就是送别。你难道能理解为李白与汪伦两人个人情感不深吗?比如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即便是生死未卜地上战场,离别也是干脆利落。你能理解为他们没心没肺吗?</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们理解了诗歌《送元二使安西》表现出尽管惜别时的依依不舍的情感,但有着豁达、自信、豪迈的深层次时代气质,就不难理解歌曲的表现了。</p><p class="ql-block"> 是唐人的时代精神和时代气质赋予了歌曲《阳关三叠》与众不同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跨学科的音乐教学,因为有了文学的解读与支撑,有了深层次的的思考,我们的歌声就不仅仅是物理学意义上的音高和响度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