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黄河三角洲那千回百转的褶皱深处,商河宛如一块被悠悠岁月反复摩挲、雕琢的璞玉,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每当清晨的薄雾于麦浪间悄然游走,于天地辽阔间,总有两种独特的韵律相互交织、彼此呼应:那是汩汩涌出的温泉,漫过玄武岩时所发出的低吟浅唱;那是历经千年传承的秧歌,踏破冻土时所奏响的激昂鼓点。这片土地的生命密码,就隐匿在这冷热交替、刚柔并济的微妙辩证关系之中,等待着有心人去探寻、去解读。</p> <p class="ql-block">一、地脉书写的热忱哲学</p><p class="ql-block"> 商河的地热泉眼,绝非寻常意义上供人休闲娱乐的温泉,它们是大地与时间跨越漫长岁月深情对话的珍贵语素。在那幽深莫测的地质断层深处,每一滴泉水都历经了三千米的艰难跋涉,将寒武纪古老岩层的悠悠记忆,悄然溶解在62℃的温柔暖意之中。这些穿越了浩瀚时空的液体,宛如充满智慧的哲学家,在麦冬与女贞的根系之间,娓娓讲述着蕴含深刻哲理的热力学寓言——原来,最深沉、最强大的热能,往往孕育于最为古老、厚重的岩层之中。</p> <p class="ql-block"> 温泉疗养院里,那袅袅升腾的雾气,仿佛一支灵动的画笔,在虚空中勾勒出一幅天人感应的古老图式。老人们那布满岁月沟壑的脊背,缓缓浸在泉水中,恰似古老的甲骨文在温泉的轻抚下,重新获得了流动的生命力与鲜活的形态。这种独特的疗愈体验,绝非仅仅停留在物理层面,它更与《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地气上为云”的养生智慧暗自契合,让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在这蒸腾弥漫的蒸汽之中,真切地触摸到华夏文明那最原生、最本真的脉动。</p> <p class="ql-block"> 温泉所孕育的经济价值,绝不仅限于滋养人们的肌肤。当民宿屋檐下悬挂的冰凌,折射着温泉散发的腾腾热气;当温室大棚里娇艳的蝴蝶兰,尽情吮吸着地热所赋予的蓬勃能量,人们方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不过是重新学会用心聆听大地的心跳,尊重自然的规律,与之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二、秧歌鼓点里的大地修辞</p><p class="ql-block"> 鼓子秧歌的盛大起势,总是在每年的春节期间准时拉开帷幕。这个特殊的日期,本身就如同一句寓意深刻的农耕文明隐喻,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老艺人们常说,秧歌那变幻多姿的秧歌场图,并非人为刻意编排的简单舞步,而是麦苗奋力破土、茁壮成长时的自然运动轨迹。伞、鼓、棒、花这四种独特的角色,分明是四季轮回的生动拟人化表达——持伞者,仿若春日里温柔护佑禾苗的云朵;击鼓者,好似夏日里催促万物生长的滚滚惊雷;舞棒者,犹如秋日里磨砺锋芒的严霜;摇花者,则同冬日里孕育芬芳的瑞雪。</p> <p class="ql-block"> 在三帽村,我有幸目睹了一位八十岁高龄的秧歌传人,精心打磨鼓槌的动人场景。他那粗糙的掌纹,与楸木鼓槌的天然纹理,在时光的轻抚下逐渐交融,仿佛正在进行一场庄严肃穆、充满神秘色彩的授受仪式。“鼓点要打进冻土三寸!”老人一边大声呼喊,一边跺脚示范。那一刻,脚下传来的震动,让我不禁联想到地壳运动那最原始、最本初的节律。这种源自土壤深处的强烈震颤,正是农耕文明最本真、最纯粹的生命律动,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的秧歌汇演,无疑是一场盛大而震撼的大地艺术展演。当一支三百人的庞大队伍,在气势雄伟的汇演场地之中,徐徐展开那气势恢宏的“八趟街”阵式,翻飞的彩绸与旋转的伞盖相互交织,恰似甲骨文中“舞”字的立体生动呈现。这绝非一场普通的表演,而是人们用热血与生命,以身体为笔书写的壮丽大地诗篇,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土地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三、冷热辩证中的文明启示</p><p class="ql-block"> 温泉的温柔缱绻与秧歌的刚劲有力,在商河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构成了一幅奇妙而和谐的阴阳太极图。地热水的缠绵柔情,需要鼓点的刚健筋骨来支撑;秧歌的刚劲豪迈,又需温泉的润泽滋养来化育。这种冷热交替、刚柔并济的生存智慧,让商河人深刻领悟到:真正的生命力,永远蓬勃绽放在对抗与和解的微妙张力之中,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发展、壮大。</p> <p class="ql-block"> 在温泉民宿的露台上,我曾见到年轻的舞者,对照着电子视频,一丝不苟地修正秧歌动作。电子屏幕散发的清冷蓝光,与温泉升腾的温暖雾气相互交融,传统的秧歌场图,在现代科技的映照下,被巧妙解构成充满未来感的数字矩阵。这种看似充满违和感的场景,实则是文明基因在时代浪潮中的迭代重组——恰似远古先民将庄重的祭祀舞蹈,逐步转化为充满生活气息的农耕仪礼,是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 暮色笼罩下的商河,无时无刻不在演绎着永恒的辩证法:温泉升腾而起的蒸汽,袅袅上升化作洁白的云朵,最终又化作滋润秧歌队的绵绵春雨;秧歌踏起的飞扬尘土,缓缓沉降,又成为孕育温泉的坚实岩层。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自然过程,深刻启示着我们:所谓的文化遗产,不过是先民们饱含深情写给大地的浪漫情书,而我们的使命,便是用新的时代语法,继续书写这份珍贵的文化传承,让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当城市的霓虹灯光在遥远的天际闪烁,商河的温泉依然坚定地保持着大地最初的温暖体温,秧歌的激昂鼓点,依旧在认真丈量着农耕文明的神经末梢。这里没有博物馆中冰冷的玻璃展柜,有的只是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历史,在腾腾热气与飞扬尘土中自由地呼吸、生长。或许,真正的文化传承,就应当如此:如地下的热流涌动不息,似秧歌踏在土地上留下深刻而清晰的痕迹,在岁月的长河中绵延不绝,历久弥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