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朝圣之路

zmzg积健为武

美篇名 积健为武 <p class="ql-block">美篇号 56868124</p> <p class="ql-block">西藏拉萨的大昭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时期由松赞干布主持修建,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了,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也是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开创了藏式平川式寺庙布局的规式。经过历代多次修缮,大昭寺现占地面积达二万五千平方米,是一座“有容乃大”的多元寺庙。其中5座金顶,108个佛殿中包含有苯教和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所供奉的佛、菩萨、护法等神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昭寺的“大昭”二字在藏语中是“觉康”的意思,即为“释迦牟尼”。所以也有传说认为大昭寺就是释迦牟尼的佛堂。当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就供奉在大昭寺。因着这座非常珍贵的佛像,大昭寺千百年来迎来送往了众多的信徒前往朝圣拜佛,虔诚祈祷。</p> <p class="ql-block">拉萨的主要的朝拜转经仪式都是从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像开始,绕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绕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这可能也是远近闻名的“八廓街”的由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朝拜转经行走的藏族同胞每天都是穿流不息,有快步行走手摇转经筒,口念佛经三五成群集体膜拜的,有手握木板五体投地朝拜的,也有定点在大昭寺外墙双手合十,身体俯地朝拜的众多信徒。如果以大昭寺为中心辐射的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等转一圈称为“林廓”,这三圈便是圆满的转经路线,即为神圣的朝拜转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我在想信仰的力量真的很伟大,也让人震撼。前来拉萨大昭寺朝圣拜佛的藏族同胞们不远千里,爬雪山过草地,克服重重困难,几经周折来到拉萨真的不容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西藏旅行时常常遇到他们中的朝拜者,本篇中作为封面图片就是我与他们一群前往拉萨大昭寺朝圣拜佛的藏族同胞的合影。当时天气非常寒冷且下着小雪,他们穿着简陋身上套着围裙,戴着手套伸入匍匐着地用的木板,面向拉萨方向,几步一拜,五体投地。他们是一群朝圣的年轻人,虔诚的祈祷,自信乐观的心态,至今让我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还记得有一次当我们乘车登上海拔5千多米的色季拉山顶时,雪域高原经幡飘动,偶遇一群朝拜者,他们朝着最神圣的方向徒步前行。背负着极其简陋的行装,行色匆匆。一路走来接受在山顶旅游者给予的食物充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想他们一路走来,如何承受着饥饿、病痛、寒冷和不知疲惫的艰辛。一路上他们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一种状况?特别是面对川藏线上的气候与条件,时而风暴,时而飞雪,时而泥石流和山体垮塌,他们又是怎样面对的?而且还要翻越许多座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大山,面对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他们又是怎样走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这使我想起电影《冈仁波齐》记录了一群朝圣拜佛者从芒康到拉萨,再从拉萨到冈仁波齐,2500多公里的路程,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画面中有一半多的路程是沿着318国道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去西藏三次,遇到的那些朝圣拜佛者只是一个缩影。让我感受到神圣的朝圣之路,只有信仰才是支撑他们的精神力量。他们以坚强的信念,失志不渝的心态,不折不扣的完成着他们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仪式——朝圣!表现着他们对自然、生命、宗教、信仰最纯粹的认知和敬畏。这无疑让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