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神道浜,我的左邻右舍温暖情

耕夫

<p class="ql-block">  “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旧居地神道浜,</span>我与金龙乡亲四十多年的相处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  1980年我从部队退伍,第一件事是与乡女结婚,从此我与金龙乡亲和睦相处,几十年间从没有红过脸。神道浜,九户人家,左邻右舍是个温馨的大家庭,邻里之间就像兄弟姐妹,互帮互助,充满了温暖与关怀。</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在我的婚宴上,吕松源小伯跟我说:“我是看着你长大的,我们去周王庙装运大粪,在你家吃饭,你妈妈非常热情,那时你还小,在念书。”松宝大大接口说:“你和桂芬谈恋爱,别人议论很多,有人泼冷水,可是,我和松源却支持你们。”松源伯曾经是村干部,此时此刻,我心里涌上一股暖流,感激地对他说:“谢谢您,松源伯。”</p><p class="ql-block"> 是的,松源伯夫妇不仅热心肠,很关心我们一家,经常提着自己种的菜,让我们带到街上去吃;关怀着我年幼的儿子和我的岳父岳母。在他们夫妇的带动下,神道浜邻里关注和帮助着我们,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p> <p class="ql-block">  1988年,我在乡下拆平屋盖小楼,因为地基移动,跟后边的全伯家商量,占用了一部分他家的自留地。全伯和他的儿子张洪坤一口答应,更换了桑园地。为感激他们,我家屋基往前移动三尺,让他家的场地宽敞一些。“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举动,我们前后两家几十年相依相助,<span style="font-size:18px;">非常和睦,从没有发生过口角之争。</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家与吕张松一家,更是邻里友善的样板,他的女儿认妻子和我为干妈干爸,我的儿子也认他们夫妇为干妈干爸,近邻加干亲,亲上加亲几十年,延续如今。</p><p class="ql-block"> 还有住在最南端的张雪珍一家,她从小和我的妻子一块长大,随后几十年亲如姐妹。她家是最早搬迁的,我家在新居点盖房,她的丈夫吕芳一直帮助我照看着,不顾自己开刀不久衰弱的身体,出力帮助我砌墙,砌化粪池,水泥地面浇水保养,等等。逢年过节,送给我赤豆、蚕豆、番薯等我爱吃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  早先年,我家承包地多,可因为我是街上人而缺少劳动力。遇上农忙,张叙荣就主动帮助我岳父干农活,几十年如一日。因而,九十年代中,岳母早逝,岳父随我们生活后,乡下房子空闲着。看到张叙荣和两个儿子住在破旧的平屋里,岳父以恻隐之心帮助他们,以十分低廉的低价租给他们居住了十年。当整体搬迁异地盖房政策落实下来,张叙荣父子也是通情达理的,以有偿方式将房子归还给我们,使我们得到新居点的宅基地,得以顺利盖房,我们才有了如今的独墅人家。为此,我十分感激他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清晰地记得,当年在神道浜的农田耕作生活,显示出左邻右舍之间崇高的仁义礼智信。如九家人家共用一台打稻机,铁制的边框,又重又大,每当收割稻麦,大家争着来肩扛下田,遇上我家,帮助的人更多,因为邻居们顾及我是个街上人,长得瘦弱,怕我费力伤了身体。</p><p class="ql-block"> 无怪乎,妻子病重期间嘱咐我:“浜上的老人不多了,只有松源伯、松宝大大和美宝大大了,你要多看望看望他们。”遗憾的是,因为拆迁分开居住,他们病重期间,虽然我探望了,但没有完全做好。</p> <p class="ql-block">  我的左邻右舍,他们用善良、热心和乐观感染着我,让我在这个群体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们一起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无论是欢声笑语的节日聚会,还是互帮互助的日常点滴,都成为了我珍贵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但我的左邻右舍却让我看到了邻里之间最真挚的情谊。他们让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关爱身边的人,温暖和幸福就会在邻里之间传递,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和神道浜的乡亲们一起搬迁到了新的居住地,我的单门独院与他们分隔开了几幢房子,新的邻居都是陌生的。</p><p class="ql-block"> 但是,左邻右舍仍是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期待着再现温暖和睦的景象,如当年的神道浜,以一束光照亮我的生活,也温暖了我的心灵。我珍惜与他们的每一天,也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携手相伴,共同创造更多美好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