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石刻(三)——北山及世界著名石窟简介

可爱鱼头

<p class="ql-block"><b>第155号:孔雀明王像</b></p><p class="ql-block">题刻显示镌造者是伏元俊及其子伏世能。<b>昌州</b>(治所在今大足)<b>伏氏家族</b>也是12世纪中叶传承有序的镌匠世家,擅长佛道题材,参与过大足北山、观音坡、多宝塔、舒成岩等窟寺的营建。</p><p class="ql-block">大足北山第155号窟是一处颇具代表性的孔雀明王造像窟,长方形的洞窟,高3.47米,宽3.2米,深6.07米,中心柱上雕刻着一面四臂的<b>孔雀明王菩萨。</b></p><p class="ql-block">第155号洞窟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它是目前<b>大足境内发现的唯一一处</b>有明确纪年和工匠姓名题记的孔雀明王造像:“<b>丙午年伏元俊、男世能镌此一身</b>”。算起来,这尊造像应雕凿于<b>北宋靖康元年</b>。至于题记中负责雕凿佛像的伏元俊、伏世能父子,则来自大足当地的工匠世家,单是伏元俊的名字在大足石刻的相关题记里就出现了4次,且造像龛窟多为精品,此外还有伏小六,伏小八等人,都活跃于南宋年间。</p> <p class="ql-block">孔雀明王菩萨头戴花冠,肩披荷叶,胸饰璎珞,庄严慈祥之相;四壁臂分持<b>佛经、宝扇、如意珠和孔雀羽毛</b>;绕身的披帛垂至莲花台座。</p> <p class="ql-block">座下是一只展翅欲飞的<b>孔雀</b>,双脚直立,头向右侧,后翘的雀尾从造像身后连接至洞窟顶部,恰好化作了明王的<b>身光</b>,朱红、靛青的色彩清晰可辨,艳丽多姿。</p> <p class="ql-block">窟内三面,上下刻着10余排、千余身的<b>佛像</b>,或是端庄正坐,或是抱膝侧首,当是《孔雀明王经》中所述<b>各诸天、龙王、罗汉等眷属</b>,整个洞窟分明是一座大孔雀明王的坛场。</p> <p class="ql-block"><b>北山</b>孔雀明王与<b>宝顶山</b>孔雀明王对比图</p> <p class="ql-block"><b>第176号:弥勒下生经变</b></p><p class="ql-block"> 第176号窟刻于<b>北宋靖康元年</b>(1126年),释迦灭渡后,弥勒就是接班佛,窟中正壁为<b>弥勒佛</b>,左手扶膝,右手结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弥勒所坐<b>背椅</b>上刻有<b>六麻具图像</b>,主像左右及两壁上部人物众多,既有百余人,表现的是弥勒成佛后在华林园龙华树下<b>集结三次法会,</b>广度众生的壮观场面,左壁下部中间,各有两株大树,枝繁叶茂,树下有老少二人歇憩,老者正举右手攀摘东西,表现的是弥勒世界,树上生衣任人取用的情景,接着又刻有4人,在靠近门楣处还刻有一座坟墓,表现的是老者自知寿尽时,正与家人告别,随后从容走进墓室,这就是“老人入墓”的情节,弥勒世界没有了生离死别的哀痛,艺术家们用浪漫的笔调把虚幻空灵的佛国弥勒世界描绘的生动有致,令人陶醉,表现了现实世界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b>第177号:泗洲大圣窟</b></p><p class="ql-block">第177号窟刻于<b>北宋靖康元年</b>(1126年),窟内正壁刻<b>泗洲大圣像</b>,脸庞丰圆,神清憨至,头戴披帽,身着袈裟,盘腿而坐,双手拢于袖内,靠在三角夹式上,泗洲大圣法号僧加,是一位<b>西域和尚</b>,初唐时来到中国,定居在泗洲,并修建寺院,被时人称为泗洲和尚,宋《高僧传》记载了泗洲很多灵感事迹,尊为观音菩萨化身,因此在唐宋时期备受崇奉。</p> <p class="ql-block">窟左壁内侧为<b>南朝高僧宝志禅师</b>,面容清徐,锁眉沉思,右手胸前结印,左手持一杖,宝志禅师即志公和尚,俗姓朱,甘肃金城人,他行为怪异,精于法术,颇多其言。他杖头上挂有锯齿,剪刀,小鼠等这些随身器物,让俗众十分不解。</p> <p class="ql-block">右壁内侧为<b>唐朝高僧万回禅师</b>,俗姓张,河南文湘人。三位圣僧像古朴典雅,雕刻技法极为细腻,是北山石刻中风格别具的<b>造像珍品</b>。</p> <p class="ql-block"><b>第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b></p><p class="ql-block">第180号窟刻于<b>宋代</b>,按照佛教经典的技述,观音以慈悲渡世,可以随机化缘,变现不同的身份形象来救渡世人,窟壁正中刻一位<b>坐使观音</b>,头戴宝冠,斜披落叶,下着短裙,左手撑台,右手扶膝,游戏坐于方台上,<b>左右侧壁各立六尊观音</b>,为观音的<b>化身像</b>,有:持钵观音、不空羂索观音、提篮观音、玉印观音,杨柳观音,净瓶观音,宝珠观音,如意观音,数珠手观音等,每尊观音身材高挑,亭亭玉立,观音身着袈裟,装饰繁丽,反映了<b>宋代</b>伦理文化中<b>清新敛欲,侧重内省</b>的审美观念。</p> <p class="ql-block">1940年1月,川康古建筑考察之行临近尾声之际,<b>梁思成</b>等在大足龙岗镇北山,他惊异的发现了许多唐宋的摩崖造像。其中有令他印象极为深刻的一个石龛,就是现大足北山<b>第180龛——十三观音变相龛</b>,雕造于北宋末年政和六年。梁思成当年对这一龛造像有明确的<b>文字描述</b>,他写道:“再南一龛,中镌观音半伽坐像,丰神丽容,宛若少妇。其左右仕像各五尊,皆靓装冶容,如暮春花发,夏柳枝低,极逸宕之美,佛像至此,可谓已入<b>魔道</b>矣”。</p> <p class="ql-block"><b>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b></p><p class="ql-block">在安岳与大足的石窟中,刻画了许多佛教故事的场景,出现了大量雕刻细致而写实的建筑形象,其中不少图像印证并扩充了我们对中国唐宋时期建筑的认识,许多未曾在现存木构建筑中见到过的建筑形制,都被刻画于龛窟有限的空间中。大足北山佛湾的第245窟是<b>晚唐</b>时期雕刻的“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可谓<b>唐代高等级建筑群的写照</b>,主殿前延伸出来的建筑,歇山屋顶,山面向前,为“<b>龟头屋</b>”,与河北正定的宋初建筑隆兴寺摩尼殿的形制,基本一致,而主殿两侧,又延伸出廊庑,与复道连接楼阁。仰面观之,大唐时代的殿宇亭阁尽收眼底,而站立在廊道上,手扶栏杆的许多小人,也像在与观者对视,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245窟表现的是梦酽神话般的<b>西方净土世界</b>,<b>龛正中</b>刻阿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合称为“<b>西方三圣”</b>,三圣上方有<b>七宝楼阁</b>,巍峨屹立,亭台廊榭,错落有致,期间,<b>飞天起舞</b>,七宝池中表现清波荡漾,莲花盛开,龙舟飞渡,龛顶上刻有筝、笛、笙、排箫、琵琶等<b>乐器</b>,正是佛经中描述的诸般乐器,悬于虚空,不鼓自鸣,妙音盈盈。还有各种鸟类,能口吐人言,称之为“<b>鸟宣道品”</b>,诸天人或矗立四周或扶栏观望或谈笑风声,无牵无累,其乐融融,呈现出一派西方净土的极乐美景。</p> <p class="ql-block">歇山屋顶,山面向前,为“<b>龟头屋</b>”</p> <p class="ql-block">三圣<b>下方刻九品往生</b>的众生图像,在佛教看来,人按其行善积德的差异分为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又分为上中下三生,也就是众生进入净土世界的待遇和条件不大一样,上品上生者都是菩萨,由西方三圣亲自迎接到天国,用光明普照身心,而下品下生者则全是恶人。因罪孽深重,要经历若干劫的苦难才能从莲花中脱胎而出,往生天国,所以画中刻有许多莲花童子,或斑斓嬉戏,或在荷叶中露脸窥视,或在莲花上参禅打坐,天真无暇,活泼可爱,给庄严的净土平添了几分人间深情。</p> <p class="ql-block">在九品往生之下,又以连环画的形式在11个小方龛内刻出“<b>未生怨</b>”故事,龛外左右8个小框内刻着的就是<b>十六观</b>,即日观、水观、地观、树观、池观、总观、华座观,佛像观、阿弥陀佛观、观世音观、大势至观、普观、丈六金身观、上品观、中品观、下品观,画图中韦提希夫人依佛的指点,修持禅定,最后往生极乐净土,整龛造像,场景宏大,布局严谨,构图饱满,有的人物虽小如豆粒,但却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唐代雕刻的高超技艺。同时也为研究唐代建筑、乐器,服饰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被誉为中国<b>晚唐最为精美的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小黑板</i></b>:十六观是佛教净土宗的重要修行法门,出自《观无量寿经》,是释尊为韦提希与未来世凡夫所示往生阿弥陀佛国土的行法。它通过十六种观想方法,帮助修行者观想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即佛的国土与佛身),最终达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北山佛湾“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门楣左侧的“<b>十六观”图像之一</b>,刻有一组<b>廊院建筑</b>,主殿、朵殿、配殿与山门楼阁一应俱全,环以廊庑,俨然一副唐代宫室面貌。</p> <p class="ql-block"><b>第253号:观音与地藏窟</b></p><p class="ql-block">第253号刻于<b>五代</b>,观音与地藏并肩而立,左侧为<b>地藏,光头</b>,双耳垂环,身穿袈裟,手持锡杖,右侧为观音,头戴花冠,胸饰璎珞,手持净瓶,地藏与观音像,面部丰圆饱满,身材欣长,体现了<b>由唐向宋过渡</b>的一种艺术风格,<b>左右</b>壁云朵中分别刻有<b>地狱十王和阿尔斯关</b>的形象,主要是表现亡人要依次经过10殿阎王的审判程序,北山晚唐和五代时期出现了不少<b>观音、地藏组合</b>的造像题材,这反映了当时<b>动荡不安</b>的社会局面。</p> <p class="ql-block"><b>第281号:药师净土变相</b></p><p class="ql-block">第281龛刻于<b>后蜀广政18年</b>(955年),这是一个<b>双层龛</b>,外龛呈方形,内龛左右并列两个小龛,<b>右侧小龛内刻药师净土变。左侧小龛内</b>刻有一座<b>陀罗尼经幢。外龛左侧外壁刻有三尊地藏像,</b>这一龛的内容组合比较丰富,将<b>药师、经幢、地藏</b>等题材汇于一处,但布局井然有序,主次分明,是北山石刻造像组合的<b>一大特色</b>。</p> <p class="ql-block">中间是<b>主尊药师佛</b>,倚坐于金刚座上,二弟子随侍左右,左弟子双手合十,右弟子手持锡杖,药师佛<b>两侧</b>是<b>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b>,两尊菩萨头戴花冠,分别授多日轮和月轮,倚坐在莲座上。龛的左右<b>侧壁刻八大菩萨</b>,是众生往生东方净土的接引菩萨。</p> <p class="ql-block">下方刻<b>12神将</b>,身着甲胄,<b>守护着东方净土世界</b>。</p> <p class="ql-block">经幢形似小塔,由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幢身刻有“<b>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文</b>”,晚唐以后陀罗尼经信仰以及藏陀罗尼经幢之风曾十分流行。</p> <p class="ql-block"><b>地藏</b>头戴披帽,身着袈裟,左手托宝珠,右手持锡杖,坐在须弥座上。</p> <p class="ql-block"><b>多宝塔</b></p><p class="ql-block">多宝塔又称北塔,位于北山之巅,与北山佛湾石窟隔山相望,它建造于<b>南宋</b>绍兴17年至绍兴25年,(1147至1155年),为<b>八边形密岩楼阁式砖塔</b>,高约33米,外观有12级塔檐,内设为8层楼阁,每层东南西北四面开窗,塔心设置梯道,可拾级而上。多宝塔由南宋官员冯吉和地方僧俗两重出资捐造。塔身内外供开龛造像131个,主要有善财童子52参,释迦涅槃图,圣僧等造像题材,是北山石刻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多宝塔屹立在巨石之上,其力雄伟,明清时被列为<b>大足八景之一</b>,称为北塔悬檐。</p> <p class="ql-block">最后做一个<b>世界著名石窟</b>的简单介绍</p><p class="ql-block">石窟艺术起源于古印度,盛极于中华,从印度到中国,<b>从阿旃托到大足</b>,这条线路连缀着一处又一处璀璨的石窟明珠,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3世纪,1500多年,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不朽的历史传奇。从释教到儒道,从佛陀到孔老,穿越时空,闪耀着一道又一道绚烂的智慧灵光,这条线路绵延万里,流光溢彩,谱写了东西文明交融的浪漫神曲。</p> <p class="ql-block"><b>印度阿旃陀石窟</b>是印度最重要的佛教石窟,建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保存许多雕像和壁画,其中壁画大多画于五六世纪的笈多王朝时期,是印度古代最优秀的绘画。阿旃陀石窟的雕塑和壁画对当时的中国和东南亚的佛教石窟有很大影响。</p><p class="ql-block">图片为<b>阿旃托石窟全景</b></p> <p class="ql-block"><b>阿旃托石窟局部</b></p> <p class="ql-block"><b>埃洛拉石窟</b>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境内, 开凿于公元4至11世纪, 共有34个洞窟。 其中<b>佛教</b>石窟12个,<b>印度教</b>石窟17个, <b>耆那教</b>石窟5个。以其宏伟瑰丽, 题材丰富, 雕刻精美著称于世。</p> <p class="ql-block"><b>埃洛拉石窟第16窟凯拉萨神庙全景</b></p> <p class="ql-block"><b>巴米扬石窟</b>是位于<b>阿富汗</b>兴都库斯山中的佛教遗迹,是公元3~7世纪开凿的佛教石窟。石窟系就大岩壁雕凿而成,年代约在四~七世纪左右,有削崖而雕成的二大立佛像,及近千个窟龛。</p><p class="ql-block">被塔利班组织炸毁后的西大佛/<b>巴米扬</b>石窟第620窟大佛一 <b>西大佛</b></p> <p class="ql-block"><b>克孜尔石窟</b>,位于<b>新疆</b>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b>拜城</b>县克孜尔乡的明屋达格山,石窟始凿于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叶,<b>早于敦煌莫高窟300年</b>,于8世纪后逐渐被废弃,窟群分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和后山区,绵延3千米,共有石窟251个,现有编号的洞窟有236个,内存壁画约1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克孜尔石窟是中国修建较早、规模较大的可挛石窟寺群,也是反映<b>龟兹古国</b>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与敦煌莫高窟齐名,堪称“<b>中国第二敦煌</b>”,素以优美的<b>壁画著称</b>。</p><p class="ql-block">图片为<b>克孜尔第17窟券顶本生故事壁画</b></p> <p class="ql-block"><b>克孜尔第27窟前壁壁画 《闻法天人》</b></p> <p class="ql-block"><b>克孜尔第77窟天人头像</b></p> <p class="ql-block"><b>敦煌莫高窟</b>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 (366年 ),历经北魏、 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 、西夏和元代。现存编号洞窟492个, 彩塑2400余躯, 壁画4.5万多平方米, 是民族文化及中西文化交融的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图片为<b>莫高窟第220窟北壁 《药师经变》</b></p> <p class="ql-block"><b>莫高窟第45窟西壁龛内北侧菩萨</b></p> <p class="ql-block"><b>麦积山石窟</b>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断崖上, 始建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续建和修缮, 现存编号洞窟194个, 造像以<b>北朝原作居多</b>。总计有泥塑、 石雕7200余躯, 壁画1300平方米,被誉为 “<b>东方雕塑陈列馆</b>”。</p><p class="ql-block">图片为<b>麦积山第62窟正壁造像</b></p> <p class="ql-block"><b>云冈石窟</b>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麓。开凿于北魏文成帝至孝明帝时期, 石窟依山开凿, 东西绵延1公里。 现存大小窟龛252个, 石雕造像51000余躯, 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逐步开启了印度佛教艺术及中亚佛教艺术<b>中国化、民族化</b>进程。</p><p class="ql-block">关于云冈石窟我曾做过详细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看看。</p> <p class="ql-block"><b>龙门石窟</b>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占地面积31.7平方千米,为人文景观。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是世界上<b>造像最多、规模最大</b>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b>中国各大石窟之首</b>。</p> <p class="ql-block"><b>大足石刻</b>位于重庆市大足境内,它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的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被列为<b>《世界遗产名录》</b>,也是重庆唯一世界文化遗产。<b>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b>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北山、宝顶山是以佛教造像为主,南山道教造像为主,石门山是佛道二教合一造像,石篆山是佛、道、儒三教合一造像,这也是大足石刻的特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小黑板</i></b>:<b>大足得名与建县</b>:大足建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其得名有四:以界内大足川为名;取丰足之义;宝顶山有巨人迹;沿用唐武周“大足”年号。今多采用大足川一说,取丰足之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