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幽灵大仙鹟

风雅侠客

<p class="ql-block">  大仙鹟是雀形目鹟科仙鹟属的鸟类,雄鸟体长约20-22厘米,通体呈现鲜艳的电蓝色,脸部、喉部及胸部为深蓝色,在光线照射下熠熠生辉;雌鸟则呈暗褐色,颈侧有一闪亮的蓝色斑块,体型略小于雄鸟。它们主要栖息于山地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混交林的中层,偏好森林内部较阴暗的环境,常在溪流附近或林下灌丛中活动。 </p> <p class="ql-block">  大仙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尼苏门答腊岛,在中国见于西藏、云南等地。它们夏季栖息在海拔900-2200米的山区森林,冬季则迁移至低海拔地带。近年来,福建、广西、海南等地也有观测记录,如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和厦门市均曾发现其踪迹。</p> <p class="ql-block">  大仙鹟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情温顺且较易接近,常长时间静栖在树枝上,黄昏时较为活跃。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如甲虫、蚂蚁、蛾类等,偶尔也会捕食空中飞虫或啄食植物果实。觅食时,它们会突然飞至地面或空中捕捉猎物,但飞行速度不如其他鹟类敏捷。 </p> <p class="ql-block">  拍摄技巧与装备建议 拍摄大仙鹟需要耐心和隐蔽性,建议使用如400mm以上长焦镜头,以便在不惊扰鸟类的情况下捕捉细节。由于它们常在较暗的林下活动,高感光度ISO1600-3200和较大光圈(F/2.8-F/4)有助于提高快门速度,避免模糊。此外,三脚架或独脚架可增强稳定性,尤其在低光环境下。 </p> <p class="ql-block">  大仙鹟的繁殖期在5-7月,此时雄鸟羽色最为鲜艳,且活动频繁,是拍摄的黄金时段。清晨和黄昏是它们最活跃的时间,此时光线柔和,能更好地展现羽毛的金属光泽。</p> <p class="ql-block">  大仙鹟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拍摄时应遵守观鸟伦理,避免过度接近或干扰其自然行为。同时,记录它们的栖息地状况,有助于生态研究和保护工作。</p> <p class="ql-block">  拍摄、撰文:风雅侠客</p><p class="ql-block">‍ 本文照片拍摄于云南保山市百花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