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朽的0702精神:秦岭脊梁上的热血丰碑</span> (上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总有一些精神,能穿透岁月的重重尘封,熠熠生辉,永不磨灭。“0702精神”,便是这样一座不朽的丰碑,它承载着一代人的热血与梦想,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铸就了一条连接希望与未来的天路。</p><p class="ql-block"> 特殊的使命 </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苏关系急剧恶化,战争的阴霾沉重地笼罩着华夏大地。为有效应对可能爆发的战争威胁,全面加强国防能力,中国毅然启动了意义深远的“三线建设”。1969年底,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下,一项代号为“0702”的国防战略项目,如同一把利剑,悄然划破时代的长空,欲劈开秦岭的险峻,打通西北与西南的战略通道。 “0702”,这个神秘而又意义非凡的代号,“0”代表国防部,“70”指1970年,“2”为当年第二号工程。其核心目标是修建一条穿越秦岭,连接陕西周至县与城固县(今属汉中市)的战备公路,全长274公里。这条公路一旦建成,将成为沟通大西北与西南地区的重要战略命脉,在国防安全和经济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 路线规划从周至县马召镇黑水峪起始,沿着黑河、板房子河及长坪河逆流而上,翻越巍峨秦岭,途径佛坪、洋县,最终抵达城固县,与3602战备公路紧密衔接。其中,北半部的周至段(渭河大桥至狐狸沟段)全长66.8公里,户县段31.7公里。这部分路段地处秦岭腹部,海拔高达2300米,需穿越悬崖峭壁、深谷溪流,施工条件之恶劣超乎想象,成为整个工程中最为艰巨的路段。 </p><p class="ql-block">艰苦卓绝的施工</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片红军经过的土地,1932年11月,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从此经过;1935年7月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由此(周至骆峪)进入秦岭,转战甘肃,踏上北上抗日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后的 1970年1月,户县11000余名民工,身着朴素衣衫,怀揣着对国家的无限忠诚与神圣使命,以公社为单位组成营、连、排等军队编制,浩浩荡荡开进了秦岭的深山之中。彼时的秦岭,山峦起伏,地势险峻,气候寒冷,人迹罕至,宛如一座天然的屏障,阻挡着建设者们的脚步。然而,他们没有丝毫退缩,凭借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毅然投身于这场与自然的艰苦较量之中。</p><p class="ql-block"> 施工条件之艰苦,令人难以想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正值“文革”时期,主要工具仅有十字镐、铁锹,运输依靠两轮的板车,没有现代化机械的助力。民工们徒手开凿炮眼、搭建便桥,甚至悬挂在绝壁上作业,每一寸土地的开拓都饱含着他们的汗水与鲜血。自然环境的险恶更是雪上加霜,秦岭山势陡峭,悬崖峭壁林立,部分路段需在绝壁上开凿,且常遇暴雨、泥石流等灾害。然而,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逾越的难关。 </p><p class="ql-block"> 在物资运输的艰难历程中,民工们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毅力。他们需翻越高峻险要的山岭,从人迹罕见、窄小湿滑、崎岖不平的山区小道,将数万吨的粮食、器物、钢筋、炸药等施工材料从集散地运到工地。从地图上看,户县段施工位置距离山口不过100公里左右,但实际里程因道路蜿蜒曲折远超数倍。百十公里的山路,空人通过都异常困难,更何况负重前行。连续的长途跋涉,早已让他们筋疲力尽,但他们毫不退缩,通过不断改进交通工具、维修路面,加班加点,努力克服山区气候条件恶劣所带来的困难,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顺利完成任务,保障了施工的物质正常供应。</p><p class="ql-block"> 在开凿山体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秦岭山区特殊的花岗岩结构,使得大部分工作需靠炸药炸开山石才能正常施工。对于这群从未接触过爆破工作的农民来说,这无疑是“赶着鸭子上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经过短期培训,毅然成为了新时代的打钎手、炮手。在离地数十米的悬崖上打钎放炮,悬浮在半空,随着牵绳晃悠,扶钎的紧握着钢钎,抡锤的使尽浑身气力,要准确地砸在钢钎的顶面,稍有闪失就会砸在手上,鲜血淋漓。装药放炮更是危险,稍有不慎,就是天大的灾难。然而,他们凭借着高超的技艺和无畏的勇气,一锤一锤打下炮眼,凿出炮洞。几十公斤、数吨炸药点火,天崩地裂,山摇地动,乱石横飞,虽然偶尔砸穿屋顶,砸烂了饭锅、炸伤民工,伤亡事故时有发生,但他们仍然一往无前,前仆后继,用生命和热血开辟出了前进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三里峡段,岭高150米,长1000米以上,全是悬崖峭壁,成为了工程的“拦路虎”。秦镇营第五连不畏艰险,攀登悬崖凿炮眼,很快打通路基。宋村营工程段,还先后四次提出路基改线的合理化建议,使工程缩短4700多米,少挖土石13.1万立方,节省工日10万多个。 </p><p class="ql-block"> 在岭南的二期工程中,为了加快进度,攻坚克难,在该段施工的秦镇营成立“老虎排”,由年轻骨干组成,他们两人一组,分工明确,一根纤绳,活跃在百米高的崖壁上,如空中飞燕,大锤凌空飞舞,钢钎声叮当作响,声彻长空。高耸的山崖随着轰隆隆的爆炸声,轰然坍塌,夷为平地,形成路基,出色地完成了最困难段的凿山炸石及拓宽任务。 </p><p class="ql-block"> 修建涵洞、架设桥梁更是一项技术极强的工作,虽然有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和组织施工,但具体的打石、砌石等工作却是一项技术性极强技术活。好在负责桥梁建设的红旗营、大王营抽调了部分有砌石、打石经验的民工,参与建设。大王营由于从黑河上游的山区采伐用来做模板的木材,就有了三闯黑龙潭的惊险故事。数吨的桥拱骨架,没有大型吊装机械,硬是靠肩扛手抬送到合适位置,成为桥梁建筑史上的奇迹。54年过去,红旗营修建的“红旗桥”、大王营修筑的“沙梁子黑河大桥”仍然横亘在黑水峪的周佛路上,和这条用血肉浇筑的道路同时成为——英雄的户县人留给后世永不磨灭的历史丰碑。</p><p class="ql-block"> 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p><p class="ql-block">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仅户县就有14人牺牲,36人伤残。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使命的担当,他们的名字或许已渐渐被岁月遗忘,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铭刻在秦岭的脊梁上。 </p><p class="ql-block"> 除了施工的艰难险阻,生活条件的艰苦也考验着每一位建设者。当时的施工全在秦岭深山,海拔2000米左右,交通困难,环境恶劣。</p><p class="ql-block"> 筑路所需的炸药、水泥、钢材等由省革委会有关部门提供,劳动工具和粮食等生活用品由县、社、队负担。无筑路机械,全靠镐、镢、锨等工具,一切物资均由民工肩扛背驮运送。条件非常简陋,一切都靠手工操作,加之秦岭坚硬的花岗岩结构,硬是靠手挖肩挑、打钎放炮,在纵横交错的绝壁悬崖中凿出一道道通道。</p><p class="ql-block"> 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当时正处于国内外的特殊时期,物资匮乏粮食短缺,再加上特殊的运输条件,在如此艰苦的工作环境下每天只有二斤口粮,无水、无电、无蔬菜、肉类,甚至无盐无醋。在超体力的高强度劳动状况下,经常吃不饱饭。住宿条件更加恶劣,除了极少部分借住山民闲余的阁楼外,大部分都是利用山里的树木就地取材,搭建住房。竹子、树条编排的床板、外墙,透风透气、漏雨漏风,加上秦岭山区高寒恶劣的气候,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平原的普通人来说真可谓“人间炼狱”。然而,即便在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工程参与者们无怨无悔,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无一人临阵退却,无一句怨言。 </p><p class="ql-block"> 欢乐充满了收工后的所有时刻、各个间隙。利用空闲平地建的简易篮球场,人声鼎沸,欢声四起。悠扬的笛声、如诉如泣的胡琴声,飘荡在幽静的山谷之中,与风声融汇一起,形成天籁般的和声。最热闹的当数围坐床头的说《水浒》,说得津津有味,听得兴致盎然。以苦为乐,苦中求乐,将一天的疲乏劳累、生活上的艰辛苦楚抛到九霄云外,忘得干干净净,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朝阳,迎接施工的每一天。</p><p class="ql-block"> 0702工程的建设者们,以国家,利益为最高追求,“一不怕死、二不怕苦”,无惧牺牲,前仆后继。兄回弟替、父回子替,兄弟、父子同上阵,传为佳话。新婚燕尔,别妻出征多不胜数;父母病亡,不能尽孝,催人泪下。这种舍小家为大家,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天动地、催人泪下!</p><p class="ql-block"> 经过八个月的艰苦劳动,于1970年11月底,这条凝聚着无数人血汗与生命的公路顺利完工。其中户县段长31.7公里、宽8米的路基及其沙石路面,完成163万立方土石。修筑大中型拱石桥6座,涵洞81孔,护坡护堤145处,总长3615米。人力背运各种建筑器材和物质500多万公斤。</p><p class="ql-block"> 1971年7月,0702工程正式通车,它宛如一条巨龙,横跨秦岭南北,将原本隔绝的地区连为通途,成为108国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佛路)。路宽7米,桥梁、涵洞163座,极大改善了区域交通,为后续铺油及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战备通道,0702工程在冷战时期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保障了西北与西南的物资运输与军事机动能力。后来,它又成为连接关中与陕南的经济动脉,促进了沿线地区的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如今的自驾旅游线路,让更多人领略到了秦岭的壮美风光,也让人们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p><p class="ql-block"> 这条公路被称为“亚洲最险公路”,建设者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通道,形成“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0702精神”。工程凝聚的群众与军队的团结协作精神,体现了“听党指挥、人民至上”的坚定信念,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0702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p><p class="ql-block">上篇完(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0702精神永垂不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〇七〇二,不朽丰碑</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七十年代,</p><p class="ql-block">中苏交恶,风云骤变。</p><p class="ql-block">苏军犯境,陈兵百万。</p><p class="ql-block">黑云压城,国危兵险。</p><p class="ql-block">英明领袖,谋深虑远。</p><p class="ql-block">审时度势,备荒备战。</p><p class="ql-block">〇七〇二,国防专线。</p><p class="ql-block">打通天堑,直达川黔。</p><p class="ql-block">鄠邑儿女,万人参建。</p><p class="ql-block">积极踊跃,背水一战。</p><p class="ql-block">无私无畏,无悔无怨。</p><p class="ql-block">甘为国家,牺牲奉献。</p><p class="ql-block">物资万吨,全凭双肩。</p><p class="ql-block">羊肠小道,山高路险。</p><p class="ql-block">身负炸药,命系一线。</p><p class="ql-block">跑断双腿,心甘情愿。</p><p class="ql-block">炸山开路,勇往直前。</p><p class="ql-block">装药点火,生死考验。</p><p class="ql-block">忘却危险,一马当先。</p><p class="ql-block">视死如归,烈士断腕。</p><p class="ql-block">义薄云天,风采血染。</p><p class="ql-block">为国捐躯,名标坟典。</p><p class="ql-block">亡者立碑,生者留传。</p><p class="ql-block">不朽镌刻,英雄彰显。</p><p class="ql-block">我辈贤达,乐于奉献。</p><p class="ql-block">要为英雄,树碑立传。</p><p class="ql-block">发起采编,疾声呼唤。</p><p class="ql-block">堪做绿叶,重现风范。</p><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英雄少年。</p><p class="ql-block">百年之后,巍巍高山。</p><p class="ql-block">〇七〇二,丰碑万年。</p><p class="ql-block">奉献精神,不朽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孟先</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4日落稿 </p><p class="ql-block"> 4月6日修改完成</p>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