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海会寺、皇城相府、玉皇庙

蒋文健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7日 晴 入住山西吉县壶口蓬莱山庄8218房(入住须注意:该山庄不提供饮用矿泉水)微信运动12889步、排名23</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入住的天鹅宾位于郑州火车站附近 ,距皇城相府184公里,乘大巴行4个小时到山西省晋城市皇城相府游客中心。</p><p class="ql-block"> 趁着导游买门票的机会,可以四处拍照。</p><p class="ql-block"> 图为皇城相府游客中心广场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准备乘景区电瓶车前往海会寺景区游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海会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海会村。</p><p class="ql-block"> 海会寺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历代多次重修。寺名“海会”源自佛教术语,意为“圣众会合之盛大”,比喻佛法如海、智慧无边。明清时期,该寺香火鼎盛,是晋中地区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 海会寺是晋商文化的见证之一,历史上周边商贾常在此祈福,寺内现存碑刻记载了明清时期晋商捐资修寺的史实。</p><p class="ql-block"> 寺院周边环境清幽,古柏参天,体现了佛教“天人合一”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修缮后对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举行庙会,吸引周边信众和游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映入眼帘的分别是</p><p class="ql-block"> 作为书院的核心塑像——孔子像,象征儒家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海会书院的标志性建筑——双塔,分别为 ①琉璃塔(海会寺塔):高约50米,为明代楼阁式砖塔,因外壁镶嵌琉璃浮雕而得名,工艺精湛。 ②舍利塔:唐代建造,六角十级,风格古朴,塔内曾供奉佛舍利,反映书院历史上“儒释交融”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海会书院始建于唐代,初为佛教寺院(海会寺),后融入儒家教育功能,成为明清时期阳城重要的文化中心。双塔的差异(唐塔的简朴与明塔的华丽)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双塔巍耸寺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右为实心搭且稍有倾斜,左塔高十三层琉璃装饰,可登塔浏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海会寺原为皇家寺院,后为名校榆次二中校址(据称踏入榆次二中就等同于进了清华北大),学校于1992年搬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入头道山门,映入眼帘的是双龙照壁,彰显皇家风范,据称与以下二位皇帝相关。</p><p class="ql-block"> 公元五世纪,北魏孝文帝(元宏)推行汉化改革、崇信佛教,初建佛寺。</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年间,皇帝朱厚熜的内廷太监集资修建,曾是京南名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海会寺之后,接下来参观皇城相府。</p> <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皇城相府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 </p> <p class="ql-block">  陈廷敬故居,别称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为清代名相陈廷敬及陈氏家族的故居,是明朝至清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存。陈廷敬故居建于明宣德四年至清康熙五十三年(1429~1714年)之间。故居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依山就势而筑,另有花园及陈廷敬墓地等附属建筑,是一处城堡式古代官宦家居建筑群。内城称“斗筑居”,为明代建筑,是陈氏家族的故居,占地约11565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城墙、河山楼、藏兵洞、陈氏宗祠、树德居、世德居、容山公府、御史府及麒麟院等。外城又称中道庄,为清代建筑,是陈廷敬的私邸,占地约11583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相府、书房、花园、管家院、内宅、城墙、御书楼及功德牌坊等。</p> <p class="ql-block">  陈廷敬(1639~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谥文贞。曾任《康熙字典》总阅官,著有《尊闻堂集》《午亭文编》等。</p> <p class="ql-block">  陈廷敬故居规模宏大,格局完整,生活、战备设施齐全,建筑历史沿革清楚,是研究该类型历史建筑的重要实例。</p> <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皇城相府是建于明清时期的官宦宅居建筑群。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皇城相府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2007年,皇城相府成为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建筑群分内城、外城两部分,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总面积36580平方米。内午亭山庄导航图城始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p> <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2007年,皇城相府成为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主要景点皇城相府建筑群分内城、外城两部分,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总面积36580平方米。内午亭山庄导航图城始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斗筑居内城“斗筑居”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p> <p class="ql-block">  中道庄是皇城相府的大门,这三个字由相府主人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题写,也是皇城相府的原名,意思是陈氏家族恪守儒家中庸之道。中道庄上方有“天恩世德”四个大字,为陈廷敬本人亲自题赢,意思是皇天恩宠,陈家世代以德相报。</p> <p class="ql-block">  陈廷敬故居内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71.5米,南北长161.75米,设五道城门。城东筑五层125间藏兵洞,城北中部建一高大堡楼名曰河山楼,长11.32米,宽约8米,高33.3米,分七层,有墙内梯道或木梯相通,底层深入地下,掘有水井、暗道,备有磨碾生活设施,是皇城最早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御书楼是为纪念一代名相陈廷敬而修建的,因珍藏有康熙皇帝的御笔而得名,楼顶页米用明黄色的琉璃瓦,是皇城相府中等级最高的建筑。御书楼上珍藏有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午亭山村”牌匾以及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午亭”是陈廷敬的晚号,当年康熙皇帝用他的晚号给这个村子命名,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作为辅弼良臣的最高褒奖。</p> <p class="ql-block">  陈廷敬故居外城,平面呈正方形,东西宽约106米,南北长约100米。外城有四门,西门为主大门,上设城楼。主要建筑为陈廷敬府邸,又名大学士第。御书楼是外城第一景,可看到康熙皇帝御赐并亲笔手书的“午亭山村”与“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楹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学士第又称相府院,是清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的府邸。整体建筑布局前堂后寝,由前院、中院、后院三部分组成。前院为迎客厅,中院为起居室和书房,后院因康熙皇帝曾下榻居住,又称为康熙行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麒麟院</p><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的麒麟院是这座明清官宅建筑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麒麟是中国传统瑞兽,象征吉祥、仁政与才华。陈廷敬为康熙帝重臣,官至一品,麒麟院的命名既彰显其地位,也寄托了对家族昌盛的期许。</p><p class="ql-block"> 麒麟院属于典型的晋东南大院风格,体现尊卑礼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城墙与藏兵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雄伟壮观的河山楼</p> <p class="ql-block">  石牌坊,共有2座,分别为“冢宰总宪”牌坊和“小牌坊”,均位于外城。“冢宰总宪”牌坊为石质仿木结构,四柱三楼,五铺作斗拱,枋额雕龙镌风,基座瑞兽环拥。正门上方镌刻“冢宰总宪”四个大字。下方有字牌四层,最为显赫的是最下方一层:“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事、左都御史陈廷敬”。两边偏门上分别刻有“一门衍泽”和“五世承恩”八个大字,指的是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皇帝的恩赐。牌楼石柱边有香炉座、抱鼓石和狮子滚绣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牌坊建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是陈廷敬再次出任吏部尚书时奉旨而建的。牌坊上面记载了陈氏家族几百年的荣耀与辉煌。陈廷敬在朝为官五十三年,升迁28次,最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他的父亲和祖父也因此被封赠一品官职,陈氏家族被誉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p> <p class="ql-block">  小牌坊(位于石牌坊与斗筑居间之间)于清顺洽十四年奉旨而建,二柱一楼,虽结构简单,却比大牌坊旱建了四十二年,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雨沧桑。牌坊上面 “圣旨”二字赫然入目,下面的小字部分记录了从明露靖至清顺洽年间陈廷敬及其先祖的功名禄位。</p> <p class="ql-block">为辅弼良臣的最高褒奖。</p><p class="ql-block">中道庄是皇城相府的大门,这三个字由相府主人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题写,也是皇城相府的原名,意思是陈氏家族恪守儒家中庸之道。中道庄上方有“天恩世德”四个大字,为陈廷敬本人亲自题赢,意思是皇天恩宠,陈家世代以德相报。</p><p class="ql-block">中道庄</p><p class="ql-block">石牌坊</p><p class="ql-block">石牌坊建于康熙三十八年(公</p> <p class="ql-block">  冢宰第又称大学士第,位于外城中心。坐北朝南,由前院、中院、后院三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约1553平方米。大门居院落西南侧,朝南开设,单檐硬山顶,门匾书“冢宰第”。门内迎面建麒麟砖雕照壁。大门内为一东西向的过道,过道东北建二门,二门两侧建八字形砖雕照壁,二门为三间门廊式,单檐歇山顶,内设屏门,前院为三合院布局,北房为点翰堂,砂石台基,格扇门,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中院由东房、西房和北面的过厅组成,东为起居室,西为书房。后院均建二层楼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东、西厢房现为陈展室。</p><p class="ql-block">大学士</p> <p class="ql-block">  河山楼,居内城正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99平方米。河山楼为砖石混构,四墙笔直,面宽三间,高七层,其中含地下室一层,三层以上开设拱形窗,楼顶建有垛口和堞楼,一楼正中神龛供奉武圣关羽。河山楼内墙采取了“上大下小”的建筑手法,呈倒八字型。楼内地下室置有碾、磨等生活设施,中间有一口水井,东北角有暗道通往麒麟院。</p> <p class="ql-block">  内城北部建一高堡楼,名曰河山楼,长三丈四尺,宽二丈四尺,高有十丈。楼分七层,层间有墙内梯道或木梯相通,底层深入地下,备有水井、石磨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并有暗道通往城外。</p> <p class="ql-block">  河山楼建于公元1632年,工程尚未完工,流寇不期而至,陈氏家族及附近村民八百余人入楼避难。流寇久攻不下,扬言要日夜封锁并采取火攻,楼内村民将井水从楼顶泼下,以显示准备充分,不惧围困,流寇知难而退,撤兵离去。此后十个月里,流寇又先后三次进犯,依靠河山楼的避佑而逃过兵灾的村民多达数千人次。河山楼又名"风月楼"。</p> <p class="ql-block">  河山楼位于内城北部。河山楼,名取"河山为囿"之意,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当时正值明末战乱风起云涌之时。为抵御流寇侵扰,由陈家昌言、昌期、昌齐三兄弟合力建造,高三十多米,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楼平面呈长方形,长15米,宽10米,高23米,共七层(含地下一层)。楼外墙整齐划一内部则逐层递减。整个河山楼只在南向辟一拱门,门设两道,为防火计,外门为石门,门后施以杠栓。楼层间构筑棚板屯贮人员物质。</p> <p class="ql-block">  河山楼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二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河山楼楼顶建有垛口和堞楼,便于瞭望敌情保卫城堡。河山楼内还储备有大量粮食,以应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p> <p class="ql-block">  河山楼是陈廷敬父辈为抵御流寇侵袭,于明崇祯五年(公元 1632年)修建,为砖石结构,是皇城相府内最高的建筑物,楼内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经四百余年风雨沧桑,仍巍然屹立,雄姿依旧,可谓明清建筑史上一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  斗筑居内城“斗筑居”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内城“斗筑居”东西相距71.5米,南北相距161.75米,设五门,墙头遍设垛口,重要部位筑堡楼,并在东北、东南角制高点建春秋阁和文昌阁。城墙内四周设藏兵洞,计五层125间,为战时家丁、垛夫藏身小憩之用。</p> <p class="ql-block">  内城“斗筑居”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内城“斗筑居”东西相距71.5米,南北相距161.75米,设五门,墙头遍设垛口,重要部位筑堡楼,并在东北、东南角制高点建春秋阁和文昌阁。城墙内四周设藏兵洞,计五层125间,为战时家丁、垛夫藏身小憩之用。内城北部建一高堡楼,名曰河山楼,长三丈四尺,宽二丈四尺,高有十丈。楼分七层,层间有墙内梯道或木梯相通,底层深入地下,备有水井、石磨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并有暗道通往城外,是战乱时族人避敌藏身之处。内城建筑分祠庙、民宅和官宦邸三类,风格迥异。祠庙建筑有陈氏宗祠,民居有世德居、树德居和麒麟院,官宦私邸有容山公府和御史府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斗筑可居为内城正门,建于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取“小小斗筑,足可容膝”之意,内有大型院落八座,房屋数百间。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层楼叠院,鳞次栉比,是集古代民居与城防工事于一体的城堡式建筑群,是一座丰富多彩的明代古建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是建于明清时期的官宦宅居建筑群。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p> <p class="ql-block">  树德院,居内城东北角,现为中华字典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以字典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坐东朝西,三进院落,占地面积约1232平方米。由前院、中院、后院组成。前院四合院布局,东房为主房,高三层,面宽三间,单檐悬山顶,二层上设披檐;南、北厢房为二层单檐硬山顶,西房底层为拱形门窗,二层以上为格扇门窗。由西南门进入中院,与前院形制相同。由东南门进入后院,东房为主房,高三层,二层上设披檐,单檐悬山顶。院内有一座浮雕,其右侧书“中国第一字典、皇家唯一版本”,是中国字典发展史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  中华字典博物馆以相府主人陈廷敬主编的《康熙字典》为核心,展示了中国字书文化的发展演变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康熙字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字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是中国古代字书发展的顶峰,堪称“中华第一字典,皇家唯一版本”。</p> <p class="ql-block"> 屯兵洞位于皇城相府内,主要用于战乱时期的防御和驻藏家丁或垛夫。这些隧道层层递进,直至城头,隧道间或通或不通,层间有暗道相通,可以直达城头,既可发射火器,又可观察敌情,攻防兼备,设计精巧‌‌。</p><p class="ql-block"> 屯兵洞由一百二十五孔窑洞组成,上下五层,设计精巧绝伦,暗道相通,机关重重,固若金汤。它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兼具储藏粮食、兵器,家丁宿舍等多种功能,是古代防御工事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藏兵洞上下共五层,是河山楼的附属工程,分南北两部分,战乱时主要用来驻扎家丁和垛夫。这些窑洞因地制宜,最高一层设有炮眼对着城外,既可以发射火器,又可以观察敌情;三四层主要用来供家丁居住;最下的一二层用来储备物资。另外,拱形的设计一方面节省了砖材,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建筑的抗震性和预应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河山楼相对的一排排像窑洞似的房间,也是住家丁的藏兵洞,共有125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餐后转场至玉皇庙</p><p class="ql-block"> 玉皇庙,又称府城玉皇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玉皇庙创建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是古代泽州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道教庙宇。玉皇庙分三进,头道山门、二道山门、诸神享亭、玉皇殿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南北长110米,东西宽32米,计有殿宇楼亭110间,占地面积3520平方米。整个建筑结构严谨,雕刻精细,显示了宋代庙宇建筑的独有风格和泽州先民的艺术才华。1988年1月13日,玉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玉皇庙的庙内保留有金、元、明三代彩塑280余尊,壁画120平方米,金、元、明、清记事、重修碑碣36通(方)。玉皇庙殿顶上还保留有金、元、明部分琉璃艺术构件。</p> <p class="ql-block">  头道山门为元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二道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悬山式屋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精美的二十八星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谢谢浏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