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月23-27日,去了一次休宁。</p><p class="ql-block">休宁,是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东南毗邻浙江,西南与江西接壤,距上海近500公里。</p> <p class="ql-block">早在公元前11—前8世纪,休宁地区就有定居居民并形成族国,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8—前3世纪,休宁先后为吴、越、楚三国之领地,秦汉时期为歙县西乡之地。至<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休宁建县。</span></p><p class="ql-block">休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资源丰富。自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至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休宁出了19名文武状元,居全国各县之首,被誉为“中国第一状元县”。</p><p class="ql-block">所以,到休宁的第一日,我们便参观了中国状元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座高悬“中国状元博物馆”匾额的古建筑,是始建于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的海阳钟鼓楼。最初的钟鼓楼为两层楼阁建筑,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毁于火灾,知县朱统钰重建,改为三层楼阁。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邑令翁人龙重修,拆去顶层,复改为两层,下层垒以5米高的石台基,正中砌有拱式圆门洞,为人行通道。据清道光《休宁县志》载,钟鼓楼自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起,历经兵灾火焚,至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767年),曾先后重建(修)八次。1984年,休宁县政府对钟鼓楼进行大修,1986年竣工后辟为“状元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门前的状元文化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四柱青石状元牌坊,四面坊额上分别镶有<b>东南邹鲁、文魁武耀、状元故里、天开文运</b>等馏金大字,并在四面牌坊额的上端,用篆体分别刻着<b>千、秋、万、古</b>字样。这应该不是古建筑,但颇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反映“状元文化”、与科举制度相关的文物,珍品颇多。其中馆藏大、小金榜为世界记忆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大金榜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考试(殿试)的成绩榜,一般长二三十米,宽近一米,用于在传胪大典(殿试后由朝廷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隆重典礼)当天悬挂于东长安门外,昭告天下,通常张挂三天。</p> <p class="ql-block">小金榜为折件形式,专用于进呈皇帝御览,并作为内廷备案使用。进入展馆看到的第一件展品,即一只鳌背上驮着一份小金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讲解员为参观者讲解</span></p> <p class="ql-block">科举制度,是古代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300多年。明朝开始,科举考试从地方到中央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4级: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p> <p class="ql-block">童试也叫“童生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考试地点分别在县、府、州。院试三年内举行两次,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p><p class="ql-block">乡试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或京城举行的考试,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p><p class="ql-block">会试是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p><p class="ql-block">殿试每三年一次在皇宫殿廷举行,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二甲、三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中状元着红袍 帽插宫花好新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庭院栏杆上挂满祈愿牌</span></p> <p class="ql-block">中状元,独占鳌头。所以,“鳌”在休宁倍受尊崇。在状元博物馆里,小金榜是鳌驮着的,在横江公园内更是有20尊鳌的雕像,一尊大的傲视前方,19尊小的排成一列,也是威风凛凛。这既是向历史上的19位状元致敬,也体现了今天休宁人力争向上的心气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休宁第二日,游览古城岩。</p><p class="ql-block">古城岩是国家级4A景区,位于休宁县万安镇境内。景区大门口的简介说:古城岩这个地名始兴于三国时期永安元年(公元25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有点儿语焉不详。细探究,方知这个景区由香港金利嘉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利用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从全县各地迁移来古牌坊、明清古民居、祠堂等,和谐布局,互为映衬,使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水完美融合,展示出古徽州古朴隽逸的风貌。</p><p class="ql-block">并非原生态的古迹又何妨?明媚阳光下,走过古城楼,探访古亭古塔古牌坊,欣赏花树掩映的特色民居,品味清新春景中的古色古香……穿越厚重的历史,寻觅一份平易浅显的情趣。</p> <p class="ql-block">下午,在齐云山下一个叫“南坑”的地方,打卡了盛开的油菜花。</p><p class="ql-block">那一大片黄灿灿的油菜花热烈又清新,像蓬勃的诗,像亮丽的画,穿行其间,会不由自主地被感染,忍不住像年轻人那样拗个造型,把自己融进这诗与画。然后,深深呼吸、轻轻感叹:很美好!生活。也很美好!青春不再的年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休宁第三日,前往呈坎古村。</p><p class="ql-block">呈坎,又名八卦村,朱熹誉之为“江南第一村”,也有“中国风水第一村”之称。</p><p class="ql-block">“呈坎”二字源于《易经》中“盖地仰曰‘呈’,洼下曰‘坎’”的阐释,寓意天地交融,阴阳调和,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p><p class="ql-block">全村被八座山环绕,每座山对应八卦中一个卦象,形成天然的八卦布局,龙溪河呈“S”形穿村而过,象征着八卦图中的阴阳鱼分界线,八卦村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易经,卦象,风水,哲学,玄妙又深奥,听听而已。但那碧水拱桥、翘檐雕梁、白墙黛瓦,着实是养眼又怡情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休宁第四日,上午参观赛金花故居。</p> <p class="ql-block">赛金花一生跨越妓女、状元如夫人、公使夫人等多重身份,是近代中国最具争议性与传奇色彩的女性之一。</p> <p class="ql-block">百度中这样介绍赛金花:“赛金花闺名赵灵飞,乳名赵彩云(一说姓郑),1872年(同治十一年)十月九日生于安徽徽州黟县。赛金花的出生日期有很多说法,主要有1864年、1871年、1872年、1874年几个版本。”</p><p class="ql-block">但故居中的“赛金花生平展”说得很明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黟县龙川上轴村郑八哥家诞下一位女婴,起名郑彩云。”</p><p class="ql-block">所以,故居中有一块牌子,写明这是“郑氏旧宅”。</p> <p class="ql-block">因父母双亡,赛金花13岁堕入风尘,成为苏州花船上一名色艺双绝的清倌人,所谓清倌人,即只卖艺不卖身。后得遇清末状元洪钧,使赛金花的命运发生转折。</p> <p class="ql-block">洪钧(1839-1893)清末状元、外交家,字陶士,号文卿,苏州人,祖籍安徽歙县。同治年间状元,曾任翰林院修撰,后出任湖北学政,主持陕西、山东乡试,井视学江西。1881年任内阁学士,官至兵部左侍郎;曾出任清廷驻俄、德、奥、荷兰四国公使,为我国历史上唯一担任过外交官的科举状元。</p><p class="ql-block">1887年,洪钧回家探亲,一见赛金花,便被她的容颜及才情打动,得到一妻一妾的默许,纳她为第三房姨太太,并为她改名赵梦鸾。而赛金花成为“状元如夫人”后,在洪钧的影响下,努力研习书墨,了解时政。</p><p class="ql-block">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慈禧和光绪赐见洪钧,钦派出使德、俄、奥、荷四国,赛金花作为公使夫人随同前往。出使期间,在柏林居住数年,到过圣彼得堡、日内瓦等地,周旋于上层社会。受到过德皇威廉二世和皇后奥古斯塔·维多利亚的接见,并与后来的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相识。在此期间,赛金花凭着极高的语言天赋,学会了四国语言,德语说得尤其流利。</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七月,八国联军攻下北京,慈禧携光绪帝出逃。赛金花因与时任联军统帅的瓦德西相识,开始了著名的“瓦赛公案”。瓦德西委托她办理军粮,她就此提出了停止杀戮百姓、不破坏文化古城的建议并被采纳。义和团时期,德国公使克林德遇刺,克林德夫人坚持要西太后偿命,皇上赔罪,使和谈陷入僵局。李鸿章请求赛金花从中斡旋,赛金花几经奔走,终于说服了克林德夫人以徽州旌表的形式建牌坊纪念。——这是“赛金花生平展”中,对赛金花生命高光时刻的介绍。</p><p class="ql-block">但百度有不同的说法:对于盛传的“瓦赛公案”,赛金花自述有时说不相认识,有时又说熟识,有时又说与瓦同居,因此其口述并不可靠。赛金花在庚子年间的义举,也有人持怀疑态度,齐如山曾写文指出赛金花和瓦德西只是见过一两面而已,不可能对瓦德西和克林德夫人有什么影响。连赛金花到底有没有与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接触,也受到质疑。因为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是1900年8月16日,而同年10月瓦德西才率领900德军到中国,与各种关于赛金花的史料记载有出入。胡适就曾说过,关于赛金花与瓦德西的记录多源自野史,准确度有问题,因北京攻陷在先,瓦德西来华在后。</p><p class="ql-block">历史的真相并不容易被记录并流传。</p><p class="ql-block">但也有不容置疑的白纸黑字。</p><p class="ql-block">1935年,时任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的张学良拜访赛金花,针对当时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国民抗日激情高涨的情况,赛金花当场挥毫写下“国家是人人的国家,救国是人人的本分”。</p> <p class="ql-block">只此一幅字,便可使人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从1936年蓝苹争演的《赛金花》,到刘晓庆已演满100场、2025年还要巡演的《风华绝代》,近百年来赛金花的故事一直在被演绎。无论人们怎样评说、塑造她,只要有这幅字,她就不仅仅是“清末民初名妓”。</p><p class="ql-block">1903年,回到故乡的赛金花花钱修缮了祖屋,并将其加以扩建,命名为“归园”。2003年,有关方面重修归园,使其成为一座幽静雅致的徽派园林。</p> <p class="ql-block">下午去了中国旅游的大网红——宏村。电视里网络上,关于宏村的各种介绍令人眼花缭乱,身临其境虽然仍是心旷神怡,但毕竟没有了大发感慨的冲动。索性就用最朴素的视角,边走边看,一键成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休宁第五日,从半夜起开始下雨,早晨停了片刻,九点左右又开始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行跟随一个50余人的大团,其中大多数是当年的兵团战士,我们小组中有6人曾是三十二团的,且都在“广电”系统(广播站、电影队)。放几张照片,看看半个世纪的岁月改变了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