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放”逸事(五)

金斯基

<p class="ql-block"> 路边第一家是我家下放落户的房屋原址,原来是土墙草顶房,我在这儿居住了11年,其中5年是农民,每天参加农业劳动挣工分。</p> <p class="ql-block"> 下放在仰化“河北”的南无梁孟箴老师等都是原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尖子老师,也是学术权威,南无把他们几乎“一锅端”,打散之后,南无也就名存实亡了,从此一蹶不振。他们恢复工作后,仰化中学的高中部一下子充实许多,强大起来。许多年过去之后,那几届毕业生回忆起当年南京下放老师们的教学,连称受益良多。梁老师回南京后不久调任南无常州分校校长。而南无却再也没有了1965年之前在中国无线电通讯行业的显赫声望。</p> <p class="ql-block"> 1991年,改革开放在南方风起云涌,广东佛山照明公司在深交所上市,那时大半个中国使用的照明日光灯管来自于这家国有控股股份制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钟信才是南京板桥人,1963年南无毕业。谈起母校以及教过他们的这些老师的教育和培养赞不绝口,我当时因为工作去广州和佛山,与同行者一起是作为雨花台区的老乡应邀专程赴宴的,第一次吃广式高档宴席。</p><p class="ql-block">‍ 南京一中下放在洋北的教美术的陈成智老师,毕业于杭州中国美院,擅长油画,尤其在方寸之间的微型油画是开创引领者,在南京中教美术领域享盛名。在生产队时无用武之地,就天天去田间地头写生画油画;恢复工作后在洋北中学教美术;不久县里突然发现埋没了人才,把他调入宿迁中学,还给其配置了很好的住房。在宿迁的那段时间里,一些慕名而来私下里拜师的画者取得了真经。我也在宿迁县银行书写美术字时得到过他的教导。回南京后没有几年他就因病去世了,文革前南京一中美术及漫画人才频出,美术师资力量是最强的,后来再也没有大家出现了。去年,恰逢陈成智老师逝世38周年,宿迁及原淮阴地区他的门生,在宿迁市文化馆和博物馆,隆重举办陈成智油画作品纪念展,精选380幅油画作品展出,我专程乘高铁去参加开展仪式。</p> <p class="ql-block"> 南京三中下放在宿迁的老师很多,而且都是骨干教师。如在数学领域全市有名的季老师教学三角研究;罗少诚老师教的几何学,都是鼎鼎大名。前面提到的一中符柬明老师的儿子符实,六中初一老三届学生,古典文学和语文受其父影响优秀,但数学基础很薄弱,当时在队里种菜。恢复高考消息传来,家在洋北中学的符实经过三个月罗老师面对面指导,一举获得宿迁县高考数学第一名,震动知青界。而文革后的三中却一直走下坡路,不再是名校。</p><p class="ql-block">‍ 三中黄启鸿老师,安徽和县人,与林散之是同乡,对古诗词和书法颇有研究,教语文也有点名气。夫人吴筱瑛,知名小学教师,夫妻俩本来事业有成,家庭和和美美。下放10年恰逢人生事业可以有成之际,夫妻俩分配在大队小学教书,儿子黄峰务农。好不容易熬了10年回到南京,已过了退休年龄,没几年黄老师就过世了,吴老师后来瘫痪在床上又几年由儿子服侍,儿媳脑瘤,我的好友黄峰坚持了10年,下岗自谋职业(业余辅导儿童课业)吃低保,50多岁刚把女儿培养至大学毕业,自己就发现肺癌,在低保医院救治,半个月就去世了。她女儿知道其爸爸有我这个好友,半夜来电话通知,我忙了几天帮忙后事。他留下一个独女还未成家完成使命,两代长辈就撒手而去,空荡荡的家里只有我送的一只她小时候就宠爱的老猫继续陪伴,是为悲催。</p> <p class="ql-block"> 南京及江苏省各市把许多从事服务及饮食行业的大、小集体单位职工,作为城镇居民下放去到农村,是曰: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里吃闲饭。致使许多绝活手艺人失去了市场和饭碗,无奈沦落为劳作农民。在下放地,有原料却没法制作“南京烧鸭”,有个下放户来自杨公井“小上海”,发明了农村土灶熏烤法:鲜活鸭宰杀;烧开水压实焖熟酥透;芦苇支井字架空鸭;锅底放白糖和百粒米;锅盖密封烧焦起烟熏烤。一只油亮红润烧鸭或熏肉美味即成。下放运动使得南京的传统饮食文化习惯受到摧残重创,很多名店名菜名点手艺失传。为何南京市的南湖小区传统地方小吃和饮食文化比较云集,就是因为众多不带薪下放户回城后住马路边搭棚过渡,后来建设超大规模南湖住宅区安置,解决这个历史遗留老大难问题而形成区域家庭经济特色。</p> <p class="ql-block">  经过十多年下放运动的荒唐折腾,一代风华正茂满腔热诚有着报国理想的青春最好岁月,在痛苦无望中被拖延耽搁,等到纠错时,大多数下放人基本接近或超过退休年龄;其子女也为这场无端发生的悲剧性事件买了单,很多人就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一步步迈向老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