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中国唐代中期,睿宗至玄宗年间。六祖惠能大师正在广东的曲江,(现隶属韶关)弘扬东山顿教法门。由于韶州刺史韦璩请惠能於城中大梵寺开缘说法,一时,听法之众多达千余人,刺史官僚,儒宗学士,僧尼道俗皆同时作礼,愿闻法要。由于这次的因缘以及在法性寺一年多的弘法。惠能大师所讲的禅宗顿教法门,倾刻间由如春雷一般乍响在当时的修行界,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动。</p> <p class="ql-block">当时fo教的七大宗都己经初具规模,唯有禅宗的祖师由于隐居山林,又以头陀行为主要的修行方式。他们居无定所,随缘化现。虽经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两代祖师的坚辛弘法,在湖北和江西一代都有了基础。但在广东却鲜为人知,很多人听闻此法,不得要领。所以上门求证者甚多。</p> <p class="ql-block">这天,一位叫法海的僧人来到曹溪宝林寺。此人生于广东曲江,现隶属韶关,早年接触儒学,后因对fo教的深奥义理产生兴趣,弃儒学佛,后在鹤林寺出家。由于传统文化功底深厚,fo学知识渊博。他发现对经典的研究与解析,不能了达究竟义,解决不了生死大事。正当他困惑之时,听闻了惠能大师的讲经说法,一时顿感如拔云见日。</p> <p class="ql-block">法海虽在鹤林寺,每逢惠能大师讲法,他都第一时间到场。他如干涸的土地遇到了甘霖,每次都法喜充满。当他听到:“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时。”一下打破了多年学佛的固有观念,六祖惠能大师,这才是他苦若寻找的大善知识,法海亦然决然的来到曹溪宝林寺。</p> <p class="ql-block">一日,正值惠能大师上堂讲法。法海于是从班中出列,这也是他第一次与大师面对面的请教法义。</p><p class="ql-block">法海开口便问:</p><p class="ql-block">“即心即佛,愿垂指谕!”</p><p class="ql-block">这个问题他己经琢磨很久,一直被教理所困,经上讲:现在是末法时代,我们要修多少大劫才能成佛!怎么可能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呢?</p><p class="ql-block">请大师慈悲,直接为我开示指导这句话的深刻义理。</p> <p class="ql-block">惠能大师曰:</p><p class="ql-block">“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p><p class="ql-block">所谓前念,也就是过去,后念也就是未来。不生也就是说不被过去所障碍,不住在过去的经历里,好与不好的状态、善与不善的境界、要与不要的感觉等统统放下,不在这一刻生起。不灭呢!因为真如自性自会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也就是说,如果一念不生,眼耳鼻舌当下即坏。后念不灭不是妄想不断,这一念是无念之念。</p><p class="ql-block">即心,也就是这一刻的心,是真心、是清净心、是不生不灭的心。即是fo心,是妙有之心,是涅槃之心。</p><p class="ql-block">随缘成一切相,是心的本能。如不能成一切相那也不存在这个世界。但这个真心它善能辨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真性自用。</p><p class="ql-block">象这样的道理,遍处都是。如果要都说全面,永远也说不完。</p> <p class="ql-block">惠能大师说完又为法海说了一首偈颂:</p><p class="ql-block">即心名慧,即fo乃定。</p><p class="ql-block">定慧等持,意中清净。</p><p class="ql-block">悟此法门,由汝习性。</p><p class="ql-block">用本无生,双修是正。</p><p class="ql-block">即心也就是识自本心,本来就是慧。即</p><p class="ql-block">fo也就是见自本性,这就是不生不灭的自性大定。心fo本来就是不二,也就是一体两面,定慧等持。这时的意门无法起分别,所以心也清净下来了。众生能够顿悟这个法门,也是因为本自具足,心一但不执于外求,不分别抓取。那意门不作用了,清净心现起了,菩提自性也就现出了本来面目。这个真性自用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定和慧是等持的,这样的双修才是正确的究竟法。</p> <p class="ql-block">法海言下大悟,于是也做了一首偈颂表达自己发明心性。</p><p class="ql-block">即心元是fo,不悟而自屈。</p><p class="ql-block">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法海禅师开悟以后,一直在六祖大师身边。他有机缘听到六祖大师所有讲的究竟法。由于法海文化程比较高,学识又很渊博。所以做了六祖大师的侍者,常随左右。真实的记录下惠能讲法,传法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法海禅师在坛经里充当了阿难尊者的地位,他对师父感情至深。在惠能大师既将圆寂前,做为大师兄的他,时刻都保持着高度的觉性。他在关键时刻为众生提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惠能大师也就此因缘为众生留下了珍贵的法宝《自性真fo偈》。</p> <p class="ql-block">一日,惠能对召集弟子对大家说:“我八月份就要圆寂了,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有的话赶快提出来,我走后就没人再教你们了。一众弟子闻听,痛哭失声。惠能大师见状对痛哭的弟子们说:"你们在山中修行多年,究竟修成了什么道行?今日为何要哭?为谁而哭?"(这一问就是让大众破四相啊)</p><p class="ql-block">弟子法海马上知道师父要说法了,于是含泪问道:"不知和尚要留下什么教法,让后人能明白fo的真如本性?"</p><p class="ql-block">惠能答道:"你们要听好了,后世之人若能认识众生,便能明白fo性。若不识众生,纵使经历万劫,也难见真fo。"</p><p class="ql-block">随后,慧能留下了《自性真fo偈》。</p><p class="ql-block">这首偈语包含了慧能毕生对fo法的领悟,也是他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他告诉弟子们,只要按照这首偈语修行,就如同他还在世间一样。</p> <p class="ql-block">八月初三这天,慧能用过斋饭后,忽然对门徒们说:"各位按次坐好,我要与你们道别了。"他的神情异常平静,仿佛只是在谈论一件寻常之事。</p><p class="ql-block">惠能大师平静的对众弟子们说:"你们若真的明白我的教诲,就不该哭泣。我走后,不要像世俗之人那样哭泣悲伤,穿着孝服。那样的人,不是我的弟子,也不合fo法。"</p><p class="ql-block">这番话令弟子们愈发困惑。然而上座法海却非常清醒,他小心翼翼地问道:"师父圆寂之后,衣钵该由谁来继承?"</p><p class="ql-block">惠能曰:。"有心者得,无心者通。"</p><p class="ql-block">随后,他又留下了最后一首偈语:</p><p class="ql-block">"兀兀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著。"</p> <p class="ql-block">这时夜色渐深,国恩寺内一片寂静。端坐在蒲团上的惠能大师,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意识。就在三更时分,他突然睁开双眼,环顾四周的弟子,平静地说出了最后三个字:"吾行矣!"奄然迁化。</p><p class="ql-block">这三字很简短,平常。但确是惠能大师为弟子们,以及后世众生最后所示现破三心四相的实证功夫与一合相。</p><p class="ql-block">倾刻间,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仿佛万物都在为这位得道高僧的离去而悲恸。</p> <p class="ql-block">法海禅师用他的真心与妙笔,更用他的证量,真实而生动的为后世众生描绘出一幅,当时惠能大师圆寂的瑞相。他把惠能大师一生的经历与弘法的过程,内容,非常祥尽的集结起来,汇聚成一部中国fo教历史上仅有的一部fo教经典《六祖大师法宝坛经》。</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位弟子对师父的纪念!也是后世禅和们的至尊法宝!更是后世众生明心见性,了脱生死的指路明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