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游崂山》

龙江

<p class="ql-block">《春日游崂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明小长假刚过,天气预报昭示着又是一个晴天,12至19度的宜人气温,勾勒出一幅完美的春游图景。我心想,崂山的游人想必不会太多,昨天逛完市内的中山公园,今日,便将目光投向了这郊野的崂山。</p> <p class="ql-block">青岛自2016年针对老龄化社会推出的暖心政策,让65岁及以上老人可免费乘坐公交和地铁。这一举措,不仅带来出行的便利,更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尊重。在这美好政策的助力下,早饭后,我穿上轻便的旅游鞋,背上双肩包,乘4号线地铁直奔大河东。到达后,转乘进崂山的摆渡车。八水河景区停车时,我选择继续乘车,直达下清宫景区。</p> <p class="ql-block">几年未曾踏足下清宫,这里的变化令人惊叹。海边新增了游艇码头,广场愈发宽阔。沿着蜿蜒的木栈道前行,便能直达海边广场。广场尽头,崂山太清宫牌坊映入眼帘。这座建于1997年,宽16米、高8米的四柱三门式牌坊,充满着道家的数字哲学。牌坊阳面“崂山太清宫”由原道协会长林志廷道长题写,阴面“廊苑盛德”则出自刘怀远道长之手。牌坊周身雕刻着寓意吉祥的图案,中间石刻的福禄寿被游客摸得黑亮。因太清宫属全真道派,不涉及婚姻生育,故而没有“喜”字。</p> <p class="ql-block">穿过牌坊,千年道观崂山太清宫在古树名木的掩映下若隐若现。太清宫的建筑材料多取自崂山花岗岩,花墙、石桥、地面无一不是。山门前,我看见高大的老子雕像在山半腰矗立,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崂山太清宫门楣的匾额上“崂山太清宫”的鎏金大字与海蓝色的瓦片相互映衬,彰显出这座道观在道教文化中的尊崇地位。</p> <p class="ql-block">踏入太清宫,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它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历经多次修缮与扩建,承载着千年的道教文化。院内1100多年树龄的银杏树、1200年的龙头榆树,以及500多年的耐冬花“绛雪”,每一棵古树都见证了太清宫的兴衰变迁。蒲松龄曾客居于此,被崂山的自然景观与神秘氛围所感染,创作了《香玉》《崂山道士》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更为崂山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时近中午,我在三清殿门口的石桌旁小憩,享用了随身携带的水果后,离开太清宫到广场上候车、前往垭口,在垭口我熟悉的饭店用餐时,老板热情地免费赠送了一壶崂山绿茶和一盘沙子口金钩海米,这是崂山当地款待贵客的独特方式。</p> <p class="ql-block">饭后,我乘车前往华严寺。沿途经过海上渔村青山,一路海景美不胜收。华严寺依山而建,呈“阶梯式”布局,由山门、大雄宝殿等多个建筑组成。大雄宝殿前,双樱花盛开,如云霞般绚烂。寺内环境清幽,山峦叠翠,清泉潺潺,这里真是一个亲近自然、感受禅意的绝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下午时分,我踏上归途,走出山门在下山时在听泉座我又暂坐了一会儿,先解下肩上的双肩包,取出暖壶倒出带上山的茶水,看着这里;赤松、奇石,野花、秀竹,再远眺;碧海、兰天,白云、悠然,觉得环境如此优美,这里得“听泉座”实至名归。这个静心聆听泉水叮咚的禅意空间,给我带来一份宁静与惬意‌。喝完暖壶里的热茶,在这听泉座暂坐,尽享微风拂面的清凉,登山的疲惫顿觉一扫而空,看看太阳偏西,我站起身来,迈着轻松的脚步走到山下的乘车点。</p> <p class="ql-block">返程车上,司机师傅热情地和我交谈,感慨着昨天崂山人满为患的景象,并分享了“早赶集、晚赶集,都得一日”的青山老话。这次崂山之行,让我领略了崂山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人文风情。崂山不仅是一座自然之山,更是一座文化之山。它的美,值得我细细品味,深深铭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江写于倚天阁</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