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昌如和《游万花村》

游心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 傅志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游 万 花 村</b></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晋江南岸花果衬,宾客远来谁断魂?</p><p class="ql-block">锦绣锦堂真似锦,不须渲染自缤纷。</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四季长生四季花,卅年芬芳到天涯。</p><p class="ql-block">千红万紫春无数,园丁妙手涌农家。</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品名几百数难清,郭老如知定续评。</p><p class="ql-block">花绕山川何处有? 令人也爱锦堂行。</p><p class="ql-block"> ——《梅岭诗刊》(1992年5月,总第6期)</p> <p class="ql-block">  这组诗的作者林昌如(1935-2001),笔名洛丁,南安柳城街道三堡村人。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县大队、省军区警备团、水兵师,转业到泉州市电厂工作,后调到晋江地委讲师团、泉州市委宣传部任理论教员。1965年至1972年任共青团泉州市委办主任、市青联副主席。“文革”期间曾进学习班接受审查。1973年至1982年任泉州市委党校教员。1982年至1985年任泉州市委党史办副主任、主任。1986年至 1996 年任政协泉州市委员会宣传科长、文史委副主任等职。</p><p class="ql-block"> 林昌如先生长期致力于地方文史的收集与研究、古典诗词的创作与交流,他积极参与各类文化社团活动,兼任过诸多社团职务,曾是泉州刺桐吟社(现泉州市诗词学会)创办人之一,历任秘书长、常务副社长等职,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理事,全球汉诗总会理事兼驻福建省联络处主任等。他勤于笔耕,著有散文集《文圃采英》等,曾为《泉州晚报·海外版》选注“泉州千家诗”140期,为《石狮日报》主持编辑“海峡诗坛”专版等。他多次参加海内外诗词研讨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为泉州文史研究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被授予“全国政协优秀文史工作者”称号。</p><p class="ql-block">  南安锦堂自然村原属历史文化古镇丰州,1999年丰州镇划分出霞美镇后,属霞美镇。该村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就有村集体苗场培育嫁接果苗,销往全国各地。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村农地除部分种植农作物外,几乎都种植花卉苗木,成为闻名遐迩的“百花村”。花木产业逐渐辐射周边村落,1990年代此片区被授予“福建省花卉基地”称号。</p><p class="ql-block">  林昌如的妻舅傅培聪(1953-2023),即先父,系锦堂村人。1972年高中毕业后即投身花木栽培和园林绿化事业,历任锦堂综合苗场场长、锦堂园艺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是南安花卉产业的开拓者之一。他曾连续多届受聘南安市政协委员、常委及泉州市政协委员,并长期担任锦堂村老人协会会长,热心于当地教育、文化、老年、卫生环境等公益事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姑父林昌如与同事、诗友常于传统节日或路过之际,来到我家,品茗赏花,饮酒赋诗。</p><p class="ql-block">  姑父来访,我们都视为贵客,盛情款待。彼时我才一二十岁,诸多细节已记不清,亦有很多情景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1991年农历十一月十六日,是锦堂村的传统节日。适逢周末,姑父早早到来,他提议让我带他观赏村里的花木基地——那片种满花卉的山坡,我欣然答应了。于是,我领着他穿行于再熟悉不过的田间山野,那时我家附近的山坡全是花木。时常有客人来购买苗木,父亲会让我带他们到苗场参观,因此我对这些山间小路很熟悉,对花草树木也能说出一二来。我领着姑父大概走了一两个小时,他身材偏胖,虽然走得有点气喘,却始终兴致很高。他认真观赏各种花卉苗木,时而饶有兴趣地提问,好像在考我似的。</p><p class="ql-block">  黄昏将至,我们才回到家。姑父走进我家的泡茶间,这是一间传统风格装修的客厅,他从包里拿出纸笔来,让我坐在他身旁。他边写边吟唱,写了一首后,意犹未尽,又写了一首。这样一下写了几首,题目叫《游万花村》。姑父一边用闽南话吟诵一边修改,还给我做了一些解释,比如说“郭老如知定续评”一句,他说文豪郭沫若有《百花齐放》诗集,为一百种花卉作诗,如果郭老看到锦堂村这么多花卉,定然还要续写。姑父的这组诗,流露了他对花卉苗木的热爱,更是对锦堂村民种花致富、美化乡村成绩的礼赞。</p><p class="ql-block">  此后不久,南安梅岭诗社社长何非全先生应先父之邀来苗场采风,并于《梅岭诗刊》开辟专版,我便将姑父的这组诗交予刊发。《梅岭诗刊》系内部刊物,发行量不多。姑父逝世后编印的《林昌如诗文集》,先父是主编之一,我也参与编辑,但竟然遗漏了这组诗。现在再读姑父的诗作,方觉这是锦堂村花木产业发展的一个印证,亦是霞美镇乃至南安一篇有价值的文学史料。今重提此事,算是对《林昌如诗文集》的补遗,并借以缅怀姑父林昌如先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