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英雄城

水易

<p class="ql-block"> 也是英雄城</p><p class="ql-block"> 水易</p><p class="ql-block"> 2024.4.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起扬州古城,她有诸如产业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之“三城”,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三都”之说,令扬人骄傲、世人向往。其实她还有“英雄城”之说,20年前有人主要是学人时常说起,如今却为“三城”、“三都”光环所遮,而不被人提起或有意无意“遗忘”。</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们若透过历史史实和英雄事迹的经纬交织细心观察,会明显感受到这块有5000年文明史的土地、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更不该忘或更应彰显、更要用心呵护之“城”,应该还有“英雄城”。</p><p class="ql-block"> 都说扬州“江北淮南海西头”的地理优势,成就了她的文明和历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地理位置的优越和富庶,使她成为历代统治者、文化人“心驰神往”之地,同时也成为改朝换代“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吴王夫差邗沟建城之初,即为北上伐齐,从这个角度观察,古城建城虽无战却为“战”,城之源即为“战”而建。其后的千余年中,隋开大运河带来福音,元宋抗争、明清御辱,每有改朝换代,这里必有弑戮之惨烈,“屠城十日”的血腥,虽不宜老提,却不应忘却,至今梅花嶺下史公祠仍为热门的“打卡点”,说明了人们的潜意识里并没有忘记为这座文明之城捐出血肉之躯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我们如稍稍留心细察,“英雄城”的瞻仰之线实际上已有雏形或叫基本形成。</p><p class="ql-block"> 以古城北护城河边梅花嶺下“史公祠”为起点,从国庆路(1960年代中期前这一段路就叫“史可法路”)走进热门古街东关街西街口,向东中段金桂园巷即中共扬州早期党组织领导人曹起溍故居;再稍向东长乐客栈西侧进入马坊巷东拐数10米韦家井19号,即有辛亥革命先驱熊成基故居;回马坊巷再向南进东圈门街,依巷紧傍东圈门街16号,即中共皖东北早期领导人抗日英雄江上青故居;再向东行百余米,于“商业大厦”北侧原“双忠祠巷”即为抗元名将李庭芝、姜才“双忠祠”遗址;再从商业大厦北侧便门进入并过文昌中路向东百余米,于琼花观对面进入安乐巷27号,即为“至死不吃美国粮”的爱国志士、散文大家朱自清的故居。上述历史人物依次都有“民族英雄”、“辛亥大将军”、“50位建立新中国江苏英模”、“100位建立新中国英模”和毛泽东笔下盛赞的“民族英雄气概”的“英雄”名份,足以支撑“英雄城”之名。</p><p class="ql-block"> 在古城老街巷里寻觅,还会发现散落有英雄的资源,比如旧城十巷16号“市文保”朱良钧烈士故居,就是1926年北京“三.一八”惨案牺牲的扬州籍16岁“少年英雄”,也是鲁迅笔下《记念刘和珍君》中与刘和珍等同遇难的47名遇难者之一。再有,东关街谢家巷13号是24岁烈士陈德铭的故居,也是“江都县(即古城扬州)文化界救亡协会旧址”,1938年陈德铭参加“大武汉会战”骑马行军落水牺牲。这么丰厚的“英雄”资源,于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冠以“英雄城”应该名副其实,也当之无愧。</p><p class="ql-block"> 在“文旅”行天下,“非遗”遍地鲜的当下,重提当年古城“英雄城”的话题,似乎有点不太识时务。其实,从史实看、从长远看,此举不仅识时务,也正当其时。曾有信息,10年前,李、姜英雄22、25代后人曾聚扬城寻觅先人遗迹,在东圈门商业大厦后墙原“双忠祠”遗址几经徘徊难觅踪影,后在宋夹城抗元雕墙前合影而留下遗憾。民间有识之士设想并建议,古城1980年代为开通“琼花路”,毁拆了“双忠祠巷”和“双忠祠”,可以考虑在“双忠祠”旧址重建,或就近设立“双忠祠”遗址纪念墙或显著纪念物,铭刻“双忠”事迹,让八百年前为这座古城和百姓“血洒疆场”的英雄“魂归故祠”,让后人在念叨“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歌舞昇平”之中,也记住为古城“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p><p class="ql-block"> 况且,李庭芝、史可法、熊成基、曹起溍、江上青、朱自清,还无一不是“文士”呢,似乎这也印证了古城英雄的文化底色。</p><p class="ql-block"> 扬州是历史文化古城,应该也是一座英雄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城记忆(43)</p><p class="ql-block">1811</p><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11日、5月4日作于邗上,同年5月13日美篇首发(3727)。作此文并发布时,东圈门16号江泽民故居尚未开放,故文中以“江上青”故居称之。今再发时,此处已于2025年4月3日以“江泽民故居”之名对社会公众开放,谨记以纪念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