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巨匠张宗祥先生故居简介

君羊悠悠

<p class="ql-block">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宗祥故居;浙江省人民政府、二0一一年一月七日公布;海宁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纪念馆:位于海宁市硖石街道仓基街41号,内有张宗祥故居、胞弟的“爱愚草堂”等。</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故居(陈从周题):位于海宁市硖石街道仓基街41号。1926年建成,今尚存主楼、出生房等建筑,坐北朝南。主楼名“铁如意馆”,三间二层西式砖木建筑,通面阔12.9米,通进深11.85米,使用面积555.8平方米,青灰砖清水平砌墙身,四注式洋瓦顶,装修讲究,西式中带有中式元素。主楼西侧三间木结构平屋(举人第),为张宗祥出生的房屋。</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先生(1882年—1965年8月16日)。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 )中秀才,二十八年中举人;1910年29岁时离开杭州,赴京参加考职,殿试一等,为大理院推事,领四品衔。先后任教于硖石开智学堂、桐乡桐溪学堂、嘉兴府中学堂和秀水学堂,以讲授地理出名。解放前曾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任内筹建浙江大学)、瓯海道尹等;解放后任浙江图书馆馆长、民革浙江省委常委等职、晚年任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是国学巨匠、校勘古籍大家、识宝太师、近代书法的开山人物。</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先生精于书法,善绘画,并擅长校勘古籍,他治学勤奋谨严,经他精心校勘的古籍有300多种,一生抄校9千余卷,前无古人,已出版的有《说郛》《国榷》《罪惟录》《越绝书》等10余种。先生一生著有《临池随笔》《书法源流记》《论书绝句》《论晋人书法》《不满砚斋誊稿集》《游桂草》《入川草》《清代文学史》《铁如意馆杂记》《临症杂谈》《医药浅说》《本草简要方》等。还印有《冷僧书画集》。晚年创作改编昆曲《十五贯》,神话剧《平飓母》《卓文君》等,国学硕果累累。</p> <p class="ql-block">《四库》补遗功不可没。先生主持的《四库》补遗,有写官200余人,历时3年,补抄210种,共4497卷,费银一万六千六百余元。终得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而如果错过这一时间,随之而来的是国内战火连天、民生凋敝,百事全非、也就不能募此巨款,成就如此伟业。抗战期间,文澜阁《四库全书》也曾内运贵阳、重庆,跋涉近万里,最后完璧返杭。这与张宗祥先生当时担任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主任全力保护是分不开的。临解放时,国民党中央图书馆企图将此《四库全书》运往台湾,先生挺身保护《四库全书》厥功甚伟!先生义正词严地回答“你们要问浙江父老”,《四库全书》最终得以保留下来,现藏浙江图书馆,与湖山共存。</p> <p class="ql-block">现藏浙江图书馆的文澜阁《四库全书》。</p> <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发起于1904年,历时十年的筹备,才于1913年正式召开社员大会而成立。又经过印社同仁二十多年的努力,至1937年,印社的规模才基本形成,并确立了天下第一印学名社的地位。抗战期间,印社一度停止活动,社产由叶铭等人看护,1949年杭州解放后,西冷印杜基本上已没有什么活动了。当时印杜中的主要成员大部分都在上海,在杭州资格最老、德望最高的就只有邵装子了。他是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首任主任。由于各种原因,沪杭两地的社员商量,决定将西冷印社的社产和文物,全部移交给政府。移交办理的日期是1951年11月2日,在交接清单中代表移交方和接收方的领衔人,都是那裴子。至此,西泠印社就完全停止了活动。而西冷印社在杭州的一些老社员韩登安、阮性山等,却一直没有放弃恢复西冷印社的努力,只是人单势薄,时机未到,不能如愿。</p> <p class="ql-block">恢复西泠印社:1956年在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时,作为人民代表的张宗祥先生向大会提交提案,建议恢复西冷印社,他认为,西冷印社业务与学术有关,影响波及日本和远东,他说:“恢复西冷印社中的篆刻、印泥、兼售书画及西湖上碑帖之类,俾友邦人士游湖者可随意购买,亦祖国文化之一”。此后,成立了恢复西冷印社筹备委员会,张宗祥先生为主任委员,1963年复社的西泠印社在杭州华侨饭店正式召开了建社六十周年庆祝大会,公推张宗祥先生为社长。西冷印社副社长、秘书长陈振濂在《西泠印社》2012年第2辑主编导语中写道:“张宗祥先生是百年西泠印社存亡继绝的第一代中兴功臣,从而使西冷印社的历史得以赓续,文脉得以延伸。没有他,今天早就没有西泠印社了”。</p> <p class="ql-block">浙江书坛对张宗祥评介甚高,曾有一说:“中国之书画,书法、绘画、鉴赏三者关系甚为密切,历代书家中兼能者不少,然能融合之长,俱达高水平,卓然成家者,即历史上精于此三者,代不过宋之米芾,元之赵孟頫,明之董其昌三家。而近现代以一代文史学者身份涉入书坛的张宗祥先生,与其相比较的话,亦可比肩。”</p> <p class="ql-block">铁如意馆手抄本书目;张宗祥先生《铁如意馆手抄目录》;现藏浙江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先生晚年所书:江心寺诗。作为瓯海道尹,主政过温州。</p> <p class="ql-block">“汾阳庐陵”联(复制品);书法180 x 35cm x 2;年代不详;海宁市博物馆藏。释文:汾阳大富贵亦寿考,庐陵蓄道德能文章。哲钦仁兄大人雅属,张宗祥书。</p> <p class="ql-block">江水秋来图(复制品);中国画103.5 x 29.5cm;1945年;张宗祥家属藏。款识:江水秋来碧,白云山里多。村居无一事,泛棹钓烟波。乙酉春,冷僧。</p> <p class="ql-block">风竹图(复制品);中国画66 x 37.5cm,1963年;湖州市博物馆藏。款识:</p><p class="ql-block">与可守湖州,饱食山中笋。成竹在胸中,画竹世无并。我旅湖三日,小笋未入口。督我画竹枝,无怪极奇丑。癸卯秋旅游至湖州画,吴兴县博物馆补壁。冷僧戏墨,时年八十二。</p> <p class="ql-block">李白诗《横江词》二首、《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复制品);书法132 x 32cm x 4,1947年,张宗祥纪念馆藏。</p><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书李太白《横江词》二首、《赠汪伦》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一首以应震东仁兄雅属。丁亥秋,张宗祥。</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故居(铁如意馆)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位于硖石镇仓基街。主楼三间两层,正门朝北,西式砖木建筑,通面阔12.9米,进深11.85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现陈列有张宗祥先生生平事迹、专著和部分遗物及影像资料。</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纪念馆展厅面积712平方米,设有展板37块,玻璃柜宝笼14只,展出的历史照片88幅,遗物24件。其中比较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重要展品有:铁如意、铁如意馆信笺纸铜印版、铜调色盒、铜尺、铜匙,跟随张宗祥辗转南北的书桌椅,棋盘、烟斗,省长周建人送给张宗祥生前使用的毛笔、笔架等遗物。历史照片有:张宗祥和周恩来总理的合影,和沈钧儒的合影,和鲁迅的合影,1913年西泠印社雅集的合影,西泠印社60周年大会时社员合影,1909年浙江二级师范教员于杭州“湖州会馆”的合影等,有极具艺术、学术价值的由张宗祥书写在杭州灵隐寺柱子上的二副抱对,及张宗祥的书法、绘画作品,学术著作等照片。展厅还展出了张宗祥成长过程及海内外文史艺术界研究张宗祥的大量资料。</p> <p class="ql-block">铁如意馆主:“铁如意馆主”是张宗祥先生别号,先生抄校书籍铃有“铁如意馆主”的印章,著有《铁如意馆诗草》、《铁如意馆手抄书目录》等著作,可见先生对此号的看重,这与他崇敬地方民族英雄有关。</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先生收藏的铁如意,原主是明崇祯年硖石举人周宗彝。当时,清兵入关,一路南下。在清兵未进硖石之前,周宗彝就预先设置关厢水栅以保里邑安宁,并与弟聚兵捍卫硖石。及清兵破硖,他以铁如意为武器带领乡人一齐投入血战,兵败,周氏一家全部殉国。</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先生崇其英雄,敬其大义,千方百计觅得了周宗彝这柄散失在民间的铁如意,并以"铁如意馆"为书斋名。抗日战争中辗转北京、汉口、重庆等地,他均将这柄铁如意随身携带。</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先生30岁时任清华学堂地理教师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先生1922年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先生与鲁迅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1956年9月,张宗祥先生与沈钧儒先生合影于杭州灵隐附近招待所中。</p> <p class="ql-block">1924年,张宗祥先生为温州瑞安仙岩梅雨潭摩崖题壁"飞白"二字。</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先生书灵隐寺对联。</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先生题“飞来峰造像”。</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先生八十岁时题杭州超山摩崖石刻“超峰”。</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故居(铁如意馆)一楼正厅。</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故居(铁如意馆)一楼东边展厅(北)。</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故居(铁如意馆)一楼东边展厅(南)。</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故居(铁如意馆)一楼中间展厅。</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故居(铁如意馆)一楼西边展厅。</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故居(铁如意馆)内上二楼楼梯。</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故居(铁如意馆)二楼前厅。</p> <p class="ql-block">“留下洒向”联(复制品);书法134 x 30.5cm x 2,1997年。张宗祥纪念馆藏。</p><p class="ql-block">释文:留下楼屋为家乡,洒向人间是书香。张珏(张宗祥先生长女)丁丑年。</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故居(铁如意馆)二楼前厅。窗前象棋棋盘系张宗祥先生晚年在杭州余打枝巷屋中所用。</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故居(铁如意馆)二楼东边展厅。</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故居(铁如意馆)二楼东边展厅。</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故居(铁如意馆)二楼中间(南)视频展示厅。</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故居(铁如意馆)二楼西边展厅。</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故居(铁如意馆)二楼西边(南):张宗祥先生书房。</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先生生前所用之书桌,曾跟随他辗转南北。</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先生使用的书桌,多地辗转,一直带在身边。</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故居(铁如意馆)南侧。</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故居(举人第):晚清时期的三开间木结构平房,粉墙黛瓦,古朴庄重。</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故居(举人第)正厅内悬挂着新华社社长朱穆之题写的“举人第”匾额。</p> <p class="ql-block">“举人第”的正厅陈列着张宗祥的半身铜像,这是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家钱绍武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举人第”的西侧房间:一八八二年四月三日(清光绪农历壬午年二月十六子时),张宗祥诞生于此屋中。</p> <p class="ql-block">“举人第”的西侧房间。</p> <p class="ql-block">“举人第”东侧房间:张宗祥先生童年读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举人第”的东侧房间。</p> <p class="ql-block">少年张宗祥。</p> <p class="ql-block">青年张宗祥。</p> <p class="ql-block">1917年,张宗祥先生与夫人王淑英、长女张珏摄于北京寓所(时在北京教育部任视学)。</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先生在瓯海道尹任上与夫人王淑英合影。</p> <p class="ql-block">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张宗祥先生与夫人王淑英摄于上海法华路红庄寓所。</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先生1961年在杭州龙兴路6号和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先生在杭州寓中作书,旁立者是外孙女小佐。</p> <p class="ql-block">1965年,张宗祥先生在孤山放鹤亭留影。</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1965年在西湖边。</p> <p class="ql-block">晚年的张宗祥先生。</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文化局和西泠印社颁发给张宗祥先生家属的捐赠奖状。</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纪念馆内的爱愚草堂,在海宁市硖石镇仓基街41号,建于民国时期。为中西合壁式三开间二层楼建筑,是张宗祥胞弟张宗成住宅。</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胞弟张宗成故居“爱愚草堂”南立面。</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胞弟张宗成故居“爱愚草堂”南门。</p>